他的父親張劍,原為遼寧省籃球隊員,但因為粉碎性骨折的原因斷送了籃球生涯;母親強淑萍,原中國排球運動員,退役後便赴日本留學;而爺爺曾是遼寧省擊劍隊總教練;伯父是省羽毛球隊員。出生於這樣一個體育世家的兒子,最終卻代表日本隊打球。 這個體育世家的兒子就是張本天傑,原名張天傑。在張本天傑小學六年級時,張本天傑父親帶著張本天傑到日本與母親團聚,並以經營中華料理店為生。
升入位於愛知縣內的的一所初中後,張天傑真正的籃球生涯開始了。同時,一個嚴峻的問題也慢慢浮上水面,這就是敏感的國籍問題。從情感上說,張家很難接受自己的身份和姓氏改弦易轍。但是,從天傑15歲起,幾乎每年都有政府和學校的人來遊說這個問題,「不能為這點成見耽誤孩子的前程啊。」 但是這個問題必須得面對,初中三年,在愛知縣聲名大噪的中國孩子張天傑,為母校和愛知縣拿下很多榮譽,但因為國籍問題,三次和國家青年隊失之交臂。父親對於天傑的幫助自然是大的,雖然自己武藝未廢,不得施展,但張劍每天放學之後,手把手地教授兒子運球、跨步、投籃……一招一式,都是實戰的真傳。
張劍想,要不就讓孩子一個人歸化算了,結果未成年人又沒有這個資格。當天傑讓自己所在的8年無緣全國8強的中部大學第一高校如願以償,且自己一個人就獨自拿下40多分的時候,張劍知道,不能再耽誤下去了。他每天查找厚厚的日本人姓氏,看到「張本」,拍案而起,就是它了!從中國第一大姓,到一個生僻的日本姓氏,張劍說:「即便我歸了化,入了籍,改了姓,老子還是中國人,還是不會忘本。」即便是站起來改了姓,坐下去也不會改名,於是,全家人變成了「張本劍」、「張本淑萍」和「張本天傑」。
張本天傑自己對於國籍這個敏感的問題曾這樣表示:「我進高中後,就再沒回老家過,我如果要融入日本,還抱持著那種心態不是很怪嗎?我從小學六年級到日本後,就一路接受日本的教育。我並不會因為身份的不同,而受到不一樣的待遇,在那邊很平等,大家對我都是一樣的。」對於日本的認同感,讓張本天傑在日本也頗受歡迎,2014年武漢男籃亞洲杯上,張本天傑代表日本在7場比賽場均得到8.1分,命中率超過50%,獲得了「日本林書豪」的封號。
最讓人注意的是在2014年仁川亞運會上,中國隊以72-79的比分負於日本隊。張本天傑說:「中國隊很強,我們打得很吃力,但最後還是贏了比賽。雖然沒有太多上場時間,但中國隊是我打這麼多比賽里最想贏的,因為中國隊對我有一種特別的意義,我想證明我在日本打球是個正確的選擇。」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