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文章精彩分析:中國的不結盟政策遠勝美國的結盟!因為不結盟,世界無法選邊站;中國沒有敵人,但美國敵人遍布全球!

張無忌| 2016-06-22| 檢舉

深度文章精彩分析:中國的不結盟政策遠勝美國的結盟!因為不結盟,世界無法選邊站;中國沒有敵人,但美國敵人遍布全球!

一直以來,總有說中國外交不行,與美國有很多盟友相比,中國沒有一個真正的盟友,經常能看到有些國家與中國「翻臉」。也有人因此建議中國應該與有關國家結盟云云。那麼,中國真的在世界上沒有朋友嗎?在過去幾年中美的外交戰,中美到底誰獲得了更多優勢?誰是贏家誰是輸家呢?

中國真的沒有朋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中國之所以沒有盟友,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奉行的是不結盟政策,也就是說不與任何國家結盟,奉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任何國家只要願意和中國發展關係,中國都歡迎,中國都以誠相對。

很多人不知道中國為什麼不結盟,也不知道為什麼現在依然選擇不結盟的政策,今天我們就談一下。

首先,不結盟是有歷史原因的。我們應該知道,二戰後形成了以美蘇為首的兩個政治集團,美國為首的政治集團叫北約,蘇聯為首的政治集團叫華約,所以無論北約還是華約都是奉行的結盟政策。之所以他們玩結盟政策,是因為美蘇為首的國家在針鋒相對,在你死我活,必須拉更多盟友以增強與對方對抗的綜合實力。

二戰之後,中國就是美、蘇爭奪的對象,中國內戰時其實分別美蘇支持國共其目的就是要試圖將中國拉入自己陣營。對美國來說,一旦支持國軍打敗共軍,那麼美國即可將中國納入自己盟友體系,然後就能對蘇聯完成幾乎完整的包圍圈。

對蘇聯來說,史達林就必然會考慮如果蔣介石在掌控全中國後加入美國的盟友體系反蘇怎麼辦的問題。所以,當蔣介石1945年8月14日以默認蒙古公投獨立來換取蘇聯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後(請認準了,蒙古是蔣介石丟的,蔣介石拿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換了蘇聯的一紙不支持中共的協議。之所以現在中華民國的地圖上還有蒙古地圖,就是因為蔣介石認為蘇聯沒有遵守協議,所以他就在地圖上把蒙古又「納入」到了中華民國的中國地圖上。然而,老蔣在這方面是完全受制美國的,所以在1961年蒙古加入聯合國時沒有使用否決權。當然,老蔣沒有使用否決權的原因是擔心聯合國的席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給替掉,所以不敢得罪美國。這就是所謂「地圖開疆」的典故),蘇聯最終還是沒有遵守條約,選擇了支持中共(其實,這一條約應該是蔣和史達林的互相戰略欺騙)。最終,老蔣領導的國軍經不起毛偉人領導的共軍打,中華民共和國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

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年6月,韓戰即爆發,中國1950年10月開始跨過鴨綠江打抗美援朝戰爭。這一仗讓蘇聯看到了新中國的實力,所以開始大力支持中國工業化。1955年,為了對抗美國為首的北約,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成立了華約。自華約成立,蘇聯其實就有計劃試圖將中國納入體系之中。中國遭受了百年凌辱,再加上中國是大國,不想加入這種聯盟中受制於人和當炮灰失去自主能力,所以早在華約形成之前,中國就在1954年提出和平共處五原則。中國拒絕與蘇聯結盟,拒絕蘇聯在中國駐軍、使用港口和鐵路、建立長波台等就是這一大國意志的體現。中蘇關係惡化的背景正是基於此。在蘇聯看來,蘇聯支持了中國這麼多,結果中國卻不加入自己的聯盟,甚至不能為我所用,於是中蘇關係惡化。

中國之所以不加入聯盟,是不想再次變成沒有主權的國家,如果當時中國加入華約,中國在蘇聯面前的地位恐怕和日本在美國面前的地位差不多,中國是決不答應這麼做的,所以走了獨立自主的道路。

中國走不結盟路線,實際上是交了很多第三世界的朋友,即把非美國領導的第一世界、蘇聯領導的第二十屆的國家聯繫了起來,正是中國的這種戰略,才在1971年被非洲兄弟「抬」進了聯合國。所以說,正是中國第一代領導人選擇了不結盟政策才有了那麼多朋友而不是相反。

試想,如果中國在1950年代或1960年代加入了華約,中國只能被動地參與美蘇對抗,還能發展那麼多合作夥伴嗎?還能獨立發展兩彈一星嗎?還能在1960年代藉助美蘇博弈在1969年利用珍寶島事件找到美蘇博弈空襲一下子拓展開了中國新的外交空間嗎?

如果不是這樣,中美關係無法改善,中國顯然無法與西方世界改善關係,那麼在中國加入華約的背景下蘇聯可能現在都不會倒台,中國到現在恐怕還是蘇聯的僕從國。一個僕從國,還有今天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嗎?如果華約和蘇聯在1991年也按照歷史軌跡解體,試問蘇聯和華約解體後,美國為首的西方是不是把目標瞄準中國?那麼中國還有繼續改革開放埋頭髮展的機遇嗎?所以,正是不結盟政策才鑄就了中國過去的歷史軌跡。

那麼,現在中國是不是就該放棄不結盟戰略了呢?

一、中國不能放棄不結盟戰略。

中國為什麼不能放棄不結盟戰略?道理很簡單,在蘇聯和華約解體後,世界上只有一個結盟體系,那就是以美國為核心的盟友體系。如果中國這個時候去進行結盟,無疑意味著把自己徹底置於美國及其盟友的對立面,世界各國將被迫選邊站。中國實力還沒有強到領頭和美國直接對著乾的地步,所以中國如果放棄不結盟戰略搞結盟,一定會讓中國陷入戰略被動,美國為首的西方很可能把中國看成第二個蘇聯。所以,對中國來說,去搞結盟戰略無異於作繭自縛,對自己有百害而無一利。至於美國,巴不得中國玩結盟戰略,那樣美國就可以大張旗鼓地樹立中國這個敵人了。

二、結盟政策已落後時代。

事實上,美國的結盟政策已經落後於時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才是未來國家關係倫理的趨勢。試想,哪個國家願意做另外一個國家的僕從國?過去之所以不得已而結盟,是為了生存不得不結盟。現在華約都沒有了,世界就只有美國一個聯盟體系了,那麼外部威脅實際上已經被大大弱化,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大家更願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進行互惠互利的自主合作。

在天下沒有敵人的情況下,實際上北約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基礎。某種程度上說,美國正是為了製造北約存在合理性的假想,才不斷去製造對手、創造敵人。但是,和平發展是人類的最大公約數,在這種歷史車輪推進的背景下,中國現行的政策是符合世界潮流的,是比美國結盟政策更符合大勢的做法。所以,中國不應拾人牙慧玩低級的結盟政策。

三、不結盟地推動經濟合作更加容易。

相比美國,中國是落後一方,落後一方在仍處於落後的狀態下,如果就要扛旗搞結盟對抗,那無疑是自討苦吃。恰恰相反,全球化是美國推動的,中國正好可以利用,通過全球化推動互惠互利的對等合作來換取彼此的融合。在沒有結盟標籤和限制的情況下,這種合作更加不受掣肘,更加容易推動。所以,當今世界,採取不結盟的方式推動互惠互利的合作門檻更低,更加容易和順暢,更符合中國的利益。

那麼,中國在世界上真的沒有朋友嗎?

事實恰恰相反,中國沒有盟友,朋友卻遍天下。雖然與有關國家在關係上總有磕磕碰碰,但總體上中國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是友好的,合作都是不斷推進和深化的。與美國在世界上有很多敵人相比,中國幾乎沒有敵人。所以,若何美國比盟友中國一定比不過,但若在世界上和美國比朋友一定是中國勝。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前的國際熱點南海問題,世界上已經有六十來個國家支持中國的立場,而美國除了菲律賓之外,還能找到誰完全支持美國立場?包括G7的態度上其實就是騎牆,譬如德國、法國、加拿大等都是騎牆,至於其他盟友就更加諱莫如深了。為什麼他們態度不明確,因為那樣會傷害與中國的關係,自己利益損失太大。由此也可以看出,非聯盟對抗的世界更加有利於中國,也更加有利於中國外交。相比美國的盟友多,中國在世界上的朋友更多。

美國雖然盟友多,但這些盟友願意與中國為敵的其實極少,根本原因在於中國與他們的利益大於分歧,哪怕是美國盟友他們也不可能只為了美國的利益反華。所以我們看到,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關係都在不斷快速發展,這一次習總訪問塞爾維亞和波蘭並與兩國發表了建設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聲明,這表明中國的大國外交進行得非常順利,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推進也非常有效。

如果非要將中美兩國過去三四年外交戰的成果做個對比,中國的大國外交比美國取得的成效更大。外交成果的大小,不用看雙方說了什麼,而要看雙方的戰略目標實現多少。

過去6年多,美國一直在推動遏制中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那麼美國又取得了什麼成效呢?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美日聯盟加強了,中日關係過去6年大倒退。

美日聯盟遏制中國的力量增強是美國的外交成績,在此過程中中日關係出現大倒退。不過,由於實力問題,美日關係加強雖然損害了中日關係,但中國卻藉機反制,釣魚島實現了常態化巡航、東海防空識別區完成構建。所以,美國在外交上雖然得分,但實際上卻並未對中國得分。

二、半島關係惡化,但中韓關係發展了。

由於美朝兩國的推動,半島局勢惡化。不過,在過去三年中,中韓關係總體是發展了不少,所以最終美國是否在外交上在這一關取得成績,關鍵要看薩德系統能否完成部署。從最近韓國態度看,好像又不太積極了。但總體而言,在半道問題上上中國因為朝鮮的莽撞而付出了一些代價,美國因此有得分,但局面還遠沒到失控地步。

三、美國利用中國與南海周邊國家的島嶼和領海爭端惡化了中國與個別國家的關係。

由於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攪局,南海局勢有惡化趨勢,中國因此與東協的少數國家的關係有不好的變化。不過,中國與東協整體的關係並未發生質變。但在美國的施壓過程中,中國通過種島提升了自己對南海的控制能力,所以雖然美國在外交上得分了,事實上卻沒有得分,中國在南海的控制力因為美國的挑釁而增強了。

四、美國撤離中東後,與中東相關國家的關係在惡化。

這些關係惡化的國家甚至包括以色列和沙特,與埃及的關係也已經大不如前,俄羅斯更是藉機深入中東攪局美國。所以,在中東的外交美國是失分的,戰略也失分。中國與中東國家過去幾年的關係在不斷深化,中國與中東地區的國家都發展比較好的關係,合作深化都有比較大的成果。

五、美國將俄羅斯推向了中國。

站在遏制俄羅斯角度,美國針對遏制俄羅斯的外交是成功的。但是,站在遏制中國的角度,美國與俄羅斯較量就是將俄羅斯推向中國,這當然更加符合中國的利益。所以,在占豪看來,美國對俄羅斯的外交上美國是丟分的。

綜合起來看,美國的大國外交對中國的圍堵和遏制是不成功的,取得的成效也不大,中國在美國遏制過程中不但沒有被遏制住,還因為對遏制力量進行反彈而不斷拓展了影響力。相對來說,美國圍繞俄羅斯展開的外交戰取得的成果更加豐碩,這一點我們必須承認,但對中國效果不大,沒啥太多實質性的成績。

相比美國,中國的外交圍繞拆解美國遏制中國戰略和推動「一帶一路」戰略展開。那麼,中國又取得哪些成績呢?

一、獲得了60多個國家響應,並且在兩年多時間裡已經開始推進實施。

譬如中國對哈薩克為首的中亞國家的投資,再譬如中巴經濟走廊的合作,中非合作論壇的合作推進,中國中東歐國家16+1的論壇,中拉論壇,中國與西歐國家的合作深化等。很顯然,中國與包括歐盟國家、俄羅斯、亞非拉一些國家的關係都得到了加強。只是在與部分有領土領海爭議的國家關係有惡化。

二、中國創立的亞投行這個新的亞洲發展平台。

與美國面對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毫無辦法相比,中國在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後海配套建設了亞投行。中國領導成立的亞投行包括西歐的14個國家已經加入,現在一共有57個創始成員國,中國已經獲得了亞洲經濟發展主導權的先機。面對這樣的格局,美國卻毫無辦法,甚至自己的一群盟友都加入了中國領導的亞投行。不僅僅如此,包括英國、德國、法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在內的國家,都加入到了中國主導的發展平台中。由此可見,中國在外交戰中取得了更多實際成果。

三、中國藉助國家會議推進中國戰略取得成功。

中國借APEC峰會、亞信峰會、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G20等活動推動了中國式的外交,中國與相關國家的關係在不斷加速推進之中,大國戰略在不斷實施之中。

所以,雖然中國因為美國的遏制在外交戰中與有些國家發生了矛盾,但中國很顯然在過去幾年外交戰中取得了很輝煌的成績,中國的戰略推進比美國快得多。當然,美國推動的TPP終於簽署了協議,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獲得了遏制中國的能力,只是美國一定程度對衝掉一點中國在這些國家的影響力,也僅此而已。

綜上所述,在過去幾年,中美在外交戰中中國獲得了更多優勢,取得了更多實際性成果,雖然這些優勢並未化成勝勢,但至少比美國強。當然,這也不代表中國外交沒有問題,過去中國在對待一些國家時都存在細節問題,只是在大的戰略方向上把控很好,取得成就也很大,這與美國近幾年美國外交戰對自己國家戰略促進不多形成鮮明對比。

很顯然,中美的外交戰還會戰下去,中國需要繼續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推動大國戰略的落地實施,讓美國的遏制中國戰略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14032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