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麥當勞、肯德基出售股權還是可口可樂重整裝瓶業務,外資企業目前所做的一些必要調整都是一種「釋放風險的行為」,通過引入當地夥伴,降低在華經營風險。
作為常年的競爭對手,麥當勞和肯德基最近卻在中國干同一件事:為他們在中國的特許經營業務尋找買家。
6月14日,彭博社報道稱,中國化工集團和新希望集團正在考慮競標麥當勞的中國特許經營權。緊接著,又有國內媒體報道稱,幾家總部位於北京的企業對麥當勞的中國特許經營權也感興趣,包括北京首農集團、京糧集團、順鑫農業、二商集團等。
麥當勞叫賣
這並不是第一批被曝光的潛在買家。4月初路透社曾報道,私募基金霸菱亞洲投資有限公司可能受邀參與競標。另外緋聞對象還有華潤集團、安博凱、TPG資本與貝恩資本等。
首批潛在買家的曝光,距離麥當勞對外宣布引入戰略投資者僅半月時間。
路透上述報道稱,特許經營夥伴最終可能持有麥當勞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韓國中某一市場的多數股權,甚至100%股權,全權負責未來的資本支出。而麥當勞將獲得一次性的特許經營權支付額,以及持續性的權利金,權利金通常為年營業額的3%-5%。
麥當勞此舉的背景是,去年5月該公司提出了全球振興計劃的初步步驟,包括檢視全球各地的經營模式,進行更有效率的商業模式。在此之前,受到「福喜事件」以及消費者飲食喜好變化等因素影響,麥當勞全球同店銷售額連續11個月下降。
百勝中國打算單獨上市
肯德基所屬的百勝餐飲集團,情況與麥當勞有不同,也有相同。
在經歷了集團業績被中國事業部連續拖累5個季度後,受到投資者不斷施壓的百勝集團於去年10月宣布拆分中國事業部,百勝中國未來作為百勝集團最大的特許加盟商獨立存在。新百勝集團的特許經營餐廳比例達到了96%,這也是麥當勞目前希望達到的比例。此前,百勝在中國約80%的餐廳為自營。
根據計劃,分拆後,百勝集團將可以從中國業務的系統銷售中收取3%的許可費用。百勝中國則打算單獨上市,在上市前敲定一些戰略投資者也成為必要。
今年3月,華爾街日報便報道稱,百勝已就出售中國業務的部分股權和數家金融機構展開洽談,出售的股權可能接近20%,有意收購百勝中國股權的買家包括KKR、霸菱亞洲投資基金和數家中國基金公司。
可口可樂減負
有意在中國市場輕裝上陣的,還有可口可樂。
可口可樂眼下也在調整其在中國的特許裝瓶業務。可口可樂目前在中國的裝瓶業務主要與中糧及太古合作,但也有一部分自有裝瓶業務。在今年2月的對外通報中,可口可樂表示將會把這部分自有裝瓶業務特許給上述兩家公司。對此,華爾街的分析師認為此舉使得可口可樂可以減少資本開支,集中精力於核心業務。
洋快餐的壓力
外資餐飲企業在中國發展30年,在享受過爆炸式增長之後,眼下正在碰到新挑戰。在分析人士看來,行業龍頭,對這種壓力更加敏感。
北京志起未來營銷諮詢集團董事長李志起認為,無論是麥當勞、肯德基出售股權還是可口可樂重整裝瓶業務,都是一種「釋放風險的行為」,「是一個聰明的策略」,「尤其是快餐行業,這兩年處於風頭浪尖,各種食品安全事件對它們形成了非常大的影響」,加上消費者變化,洋快餐在90後面前的魅力大大弱化,也使得洋快餐們在中國的拓展更加費力。
李志起的觀點得到了另一位諮詢人士的認同。博蓋諮詢董事總經理高劍鋒稱,除了宏觀經濟不佳外,經營環境持續得不到改善,各種成本的上升,大大超過了業務增長的速度,人民幣貶值,都令外資企業在中國的投資意願出現下降。
上海美國商會今年1月發布的《2016中國商業報告》顯示,收入下滑的美國在華企業比例由去年的11%增加到今年的23%, 幾乎增加了一倍。大部分受訪企業(81%)計劃在2016年謹慎增加投資。展望未來,19%的企業計劃減少投資,而2015年這個數據為16%, 2014年只有 4%。
本月初,中國歐盟商會發布的2016《商業信心調查》也顯示,歐洲企業在中國投資的意願下降。調查顯示,56%的受訪企業表示在華經營更加困難,比上年上升了5個百分點;歐洲企業在華進行研發的投資比例從2015年的85%降至今年的72%。
外資的以退為進
不過,高劍鋒認為,僅就目前情況而言,尚不足以促使外資在中國退出。外資企業目前是做了一些必要的調整,包括引入當地資方、合作夥伴,以保持其競爭力,降低在華經營風險。譬如麥當勞可能更希望能夠在本土尋找到優質合作夥伴,進行資源互補。
百勝雖然貌似找的是財務投資者,那是因為此前在蘇敬軾的帶領下,百勝在中國的團隊已經足夠本地化。至去年拆分時,百勝在中國的餐廳數量已經達到6900家,拆分後的長遠目標是20000家。而麥當勞目前在大陸約有2000家餐廳。麥當勞全球總裁和執行長史蒂夫·伊斯特布魯克表示,出售直營餐廳的經營權「將加速麥當勞在各個市場的發展規模及速度。」
特許經營夥伴最終可能持有麥當勞中國內地、香港和韓國中某一市場的多數股權,甚至100%股權,全權負責未來的資本支出。
中國企業的機遇與風險
對於本土企業來說,能夠與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這樣的國際巨頭合作,仍然是一個機遇。
「儘管這些巨頭在中國的經營碰到問題,業績受到影響,但他們的技術、管理經驗,仍然值得國內企業學習」,李志起表示,無論是新希望還是北京首農等企業,他們均與快餐行業有血緣關係,如果能夠參與麥當勞的經營,便可以實現產業鏈的延長及跨界。「品牌影響力、市場份額及相對於本土企業稀缺的產品與服務,是本土企業所看中的。」高劍鋒說。
而就中國本土的同類企業來說,麥當勞、肯德基的改變可能會給他們帶來更大的挑戰。「如果洋快餐在中國找到了優勢夥伴,那例如德克士這樣的品牌會面臨被邊緣化的威脅。」李志起說。
此前採取「農村包圍城市」,通過加盟模式,康師傅旗下的德克士迅速在餐廳數量上逆襲麥當勞,目前擁有近2300家門店。在成功登陸一線城市與洋快餐正面競爭時,德克士今年開始聚焦於菜單,日前對外宣布今年將圍繞經典產品推出10-12個升級產品。德克士的負責人、頂新餐飲事業部執行長蘇明瑞稱,和外資品牌相比,本土品牌的優勢是「我們更知道我們喜歡吃什麼」。
在原上海家化董事長葛文耀看來,外資企業在華經營困難,反而凸顯了本土企業的機會,「中國新一代消費群體的出現,網際網路帶來傳播和銷售渠道變化,及跨國企業反應遲鈍的決策體系是跨國企業在華經營困難的主觀原因」,而這些恰恰是本土企業的優勢。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13529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