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館事件」17年,中國國家元首到訪塞爾維亞。剛踏上貝爾格勒的土地不久,習近平夫婦就在塞爾維亞總統陪同下來到中國駐前南聯盟大使館舊址憑弔烈士。這個坐標,對於中國,對於中塞來說,都是特殊的。 在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看來,《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橋》和《啊,朋友再見》的確更像塞爾維亞為人熟知的符號,然而,對於中國人而言,或許「炸館事件」才是每每提及這個前南斯拉夫國家最先想到的。 有時候,人類健忘;也有時候,人們必須懂得記憶。 塞爾維亞政府為中國保留了這片舊址。在旅遊網站上,中國年輕人每到貝爾格勒,總會前往當地人盡皆知的紀念牌處緬懷一番。一塊碑牌,反倒成為連接兩國「特殊」情感的坐標。 舊址當地計程車司機都知道這裡 貝爾格勒從古到今都是巴爾幹地區的交通樞紐,連接前南斯拉夫各國和歐洲其他部分。
曾經氣派的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坐落在這座城市的多瑙河與薩瓦河匯聚處。 [舊館原址] 粉碎凌亂的廢墟如今已經清理完畢,成為一片空地,綠草茵茵,「周圍是樓房,草坪邊上有兒童滑梯和鞦韆。」環球時報日前探訪時這樣描述。 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發現,在周圍都是建築物的城市裡,這樣一片綠地看上去有點空曠突兀,只有綠草邊上的一塊紀念牌以及牌下的花束在默默地提醒人們空地的由來:17年前,這裡曾遭炮火無情轟炸,3位中國戰地記者魂斷他鄉。 這塊紀念牌是十周年祭的時候,貝爾格勒市政府樹立上去的。上面寫著:「謹此感謝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塞爾維亞共和國人民最困難的時刻給予的支持和友誼,並謹此緬懷罹難烈士。」
[紀念碑] 「和TAXI(計程車)的司機一說對方立刻就說知道。雖然只是一塊牌子,但是看完還是很傷感。」網友「妞妞和笨龜」把大使館舊址作為了旅行目的地之一,她在自己的旅行日誌里表達了些許的遺憾,「因為沒帶花,所以只能給紀念牌擦了一下上面的灰塵。」 這裡被中國年輕人稱為「非典型景點」,「作為一個中國人還是要來看看的。」網友「打靶仔」覺得這段歷史不該有絲毫淡忘。 在舊址周圍沒有賣鮮花的店鋪,為了獻上鮮花,人們需要折返到其他地方,或者事先準備好然後特意前往。 1999年3月24日,北約在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對當時的南聯盟發動了長達78天的轟炸,致使超過3500人遇難、1.25萬多人受傷。 當地時間5月7日,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襲,造成邵雲環、許杏虎和朱穎3位中國新聞記者不幸犧牲,另有20多人受傷,使館館址幾乎被摧毀。 [遇襲後的使館] 事發後,中國民眾群情激憤,全國多地爆發大規模示威活動。很多大學生到美國和其他北約國家駐北京、上海等地的大使館前表示抗議。 17年前,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的小夥伴們有的是當年參與抗議的青年,有的還在小學學算術;6月17日到這裡憑弔烈士的國家元首,在這一年從省委副書記提任代省長。此後,逐步擔當國家發展進步的大任。 直至今年來時隔三個月再訪中東歐,此時的中國與歐洲,更呈現不一樣的景象。承載許多記憶的舊館,也迎來新生。 守護中企收購塞企獲得土地使用權 事實上,在遇襲之後的近10年中,舊館曾長時間以殘破的形象矗立在多瑙河畔。大約是在2010年,舊館開始拆除清理。
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發現,路過的中國人會留住腳步與殘破的樓體和推土機一起合影,還會為在這裡守門的塞爾維亞老人拍照。 [拆除舊館] 中國駐塞爾維亞大使館還在當年舉行了向駐前南斯拉夫聯盟大使館被炸館舍舊址告別的儀式。中國駐塞使館全體工作人員和家屬、中國駐塞新聞記者身著素裝,在位於貝爾格勒新城的被炸館舍舊址前肅立默哀,向館舍舊址作了最後告別。 因被炸館舍輻射超標,中塞雙方於2004年簽署協議,將使館舊址及使用權移交塞政府,塞方向中方提供地塊修建新館。如今,中國駐塞爾維亞大使館移至烏日策街25號大院,也就是薩瓦河的對岸。 那麼,舊址將作何用? 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注意到,資深旅行愛好者「驢克」在今年4月的日誌中寫道,「我們到這裡時,剛好遇上一隊商務考察的中國人,蹭了講解聽:美國和日本一直想買這塊地,塞爾維亞政府一直沒同意。日本人沒買到這塊地,就在旁邊買了一塊,是的,遺址旁邊就是日本駐塞爾維亞大使館。」 據新華網2010年報道,塞方後來承諾將永久保留被炸使館館舍前紀念牌供瞻仰憑弔,舊址地皮未來使用不會違背中方利益。再後來,該地塊被一家塞爾維亞企業購買。 由於塞法律禁止未開發地塊的交易,根據中國駐塞爾維亞大使館經商參贊處的消息,中國山東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集團有限公司在塞爾維亞開設公司山東好彩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全資收購該塞企業100%股權的方式取得了地塊所有權並開發建設中國文化中心項目。 國家主席習近平此訪為這一特殊的項目進行奠基。環球時報報道稱,項目預計一年後完工,占地6000平方米、建成後將是一幢8層大樓。
外交部部長助理劉海星日前透露,這是巴爾幹地區的第一個中國文化中心。 這塊凝聚著中國人民複雜情感的土地將以這種方式被記憶和承接,有人說,這是個好的歸宿。 新生特殊情感醞釀出的新項目 每年5月7日前後,中國駐塞大使館全體工作人員、當地華人團體、塞爾維亞民間團體和個人都會前來祭奠英魂,敬獻花圈和花束。今年也不例外。當地時間2016年5月7日,塞勞動、就業、退伍軍人和社會問題部國務秘書亞布拉諾維奇、貝爾格勒市市政官韋西奇、塞記者協會主席斯馬伊洛維奇等塞友人也自發前來參與祭奠。 [塞爾維亞記協主席獻花環] 6月16日,在對塞爾維亞進行國事訪問前夕,習近平在塞爾維亞《政治報》和新南斯拉夫通訊社發表題為《永遠的朋友真誠的夥伴》的署名文章,他用「特殊」來形容中塞之間的感情。 行文至此,相信各位已經發現,這種「特殊」已然明了。雙方的這種特殊感情也給合作帶來厚實的基礎。 塞爾維亞飽經戰亂,國內政局長期不穩,直至2014年4月政府才逐步趨於穩定。塞爾維亞仍然在修復創傷的漫漫路途上。
2013年8月,塞總統托米斯拉夫尼科利奇對華進行國事訪問。2014年9月,塞新任總理武契奇訪華。2014年12月,李克強總理訪塞並參加第三次中國-中東歐領導人會晤,雙方總理出席由中方承建的普平橋落成通車儀式並見簽一系列經貿合作協議。中國和塞爾維亞之間產能合作打造了多個旗艦項目。如今,中國國家元首時隔32年首次到訪,不僅赴「炸館事件」舊址這一特殊坐標,還為醞釀中的新生文化中心奠基,這一舉動歷史與現實意義巨大。 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注意到,媒體援引貝爾格勒大學教授帕夫洛維奇的話說:「塞爾維亞人民心裡永遠會記得中國當年的犧牲,因為在那個非常時期,中國和我們站在一起,你們的傷痛也是我們的傷痛。以前人們沒有適當的場所去表達這種心情,現在要在中國使館舊址建設中國文化中心,這個決定非常有意義。」 資料 | 中國駐塞爾維亞大使館官網 新華社 環球時報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13525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