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6-14訊)德國總理默克爾13日展開第九次訪華的第二天行程。中德第四輪政府磋商13日結束,並發表聯合聲明。當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見默克爾。
綜合媒體6月14日報道,習近平13日會見默克爾(Angela Dorothea Merkel),兩人先是舉行會晤,之後共進晚宴。習近平指出,經過建交40多年來的共同努力,中德關係已經進入十分成熟的發展階段,務實合作達到很高水平。希望德國及歐盟客觀看待競合關係,妥善解決中歐貿易糾紛,如期履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第15條義務,促進中歐經貿關係健康發展。
習近平與默克爾舉行會晤(圖源:新華社)
默克爾表示,贊同習主席對進一步發展兩國關係的看法,雙方應該努力增進互信,加緊落實德國「工業4.0」同「中國製造2025」對接合作。德方重視履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義務,德國歡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新加坡學者認為,中國至今取得了兩個勝利,一是德國就南海課題保持沉默,二是德國就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展示開放態度。中國主動與德國談論南海課題,改變中國此前不希望南海問題國際化的政策,反之,中國希望通過主動接觸以及解釋中國的立場和歷史依據,避免歐洲國家在此課題與美國走太近。
默克爾就南海問題保持中立
歐洲國家目前對南海課題介入得不深,但中國擔心歐洲國家如果選擇深入介入,「可能會更頻繁地發表政策宣示;或跟美國走得更近,在南海一起進行航行自由巡邏;或堅持從法律的角度看待南海問題」。
在仲裁案上,中國希望歐洲國家能夠保持中立,不要支持美國或菲律賓。默克爾不發表談話,被視為德國保持中立的表現之一。相比之下,默克爾2015年10月訪華時,在一場中外學者的圓桌座談中,形容南海主權爭議是嚴重的衝突,建議中國通過多邊法庭解決爭議。
中國在默克爾此行取得的另一勝利,在於德國就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課題展現友善姿態。德國《商報》稱,對於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默克爾的回答是「沒有問題」「德方將在歐盟中發揮積極的作用」。美國彭博新聞社稱,中德政府磋商期間兩國領導人極力淡化因為貿易導致的摩擦。
「一次成功的政府磋商」,德國學者認為,兩國政府通過磋商,許多艱難問題「迎刃而解」。
在默克爾訪華前,德國國內都認為這是「一次艱難的旅程」,《每日鏡報》在以"紅線"為題發表的評論中強調,與過去3輪政府磋商相比,默克爾和6名閣員此次北京之行要艱難得多。默克爾需要在中國政府面前不做無原則讓步,要謹守「紅線」。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12997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