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給中國起了個國名,中國一口氣給他起了38個,有一個很逗比

給一個國家起名,往往要根據其歷史傳統。比如日本,中國古代稱它為「倭國」,主要是人長得不高的緣故,個個都是武大郎,結果古人就給我們的鄰國,取了個「倭國」的名字,他們還欣然接受了,直到唐朝,他們認真學習了中國的文化後,認為這個名字有貶義,強烈抗議,改名叫「日本」。 當然,起名更多的時候,還是音譯。比如澳大利亞、俄羅斯、法蘭西、德意志、義大利等等,這些漢語國名的由來,大多是音譯。

這也是現在通行的給別國起名的方法。就如第一次入圍歐洲杯決賽圈的東歐小國阿爾巴尼亞,我們也是根據其英文國名Albania,音譯成漢語國名。 生活在中國,我們大多知道中國給外國起了個啥名字,但是,很少知道,外國給中國起了個啥名字,比較耳熟能詳的就是英文CHINA,昌南、支難、契丹等國名。 其實,古印度也給中國起了個名字,這個名字叫「震旦」。古印度人信奉佛教,梵語是古印度宗教的專用語言,在梵語著作中,他們將中國寫成「Mahacinasthana」,翻譯成漢語就是「震旦」的意思,這裡面「Maha」是大的意思,而cina則是支那的意思,sthana譯為住處的意思,字面意思是「大支那」。

印度人稱中國為「震旦」,其實充滿著敬畏羨慕的意思,因為在這裡面有個「大」字,儘管後來,不少人一聽到「支那」就皺眉,認為這是日本帝國主義汙衊性的叫法。但是,在印度人叫中國是「震旦」的時候,開頭就稱呼「大」,足見印度對中國的仰慕。就如我們叫小日本一樣,「小」體現了我們對日本的嗤之以鼻。 所謂震者,威懾震嚇也!旦者,太陽,日也!這也體現了古印度給中國的仰慕的看法。 在印度的佛教典籍中,對於震旦如何得名,經常有這樣的翻譯,如「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河以東,名為震旦。以日初出,耀於東隅,故得名也。」對於,印度對中國的這一稱呼,至少在東漢,中國人已經熟知,在著名的釋迦方誌卷上,秦州刺史成光子說:「中天竺國東至振旦國五萬八千里」,他還解析道:「振旦即神州之號也,彼人目之。」

來而不往非禮也,既然古印度給中國起了一個如此帶有仰慕意義的名字「震旦」。中國也給印度起了不少名字,吳其昌先生《印度釋名》統計,足足有38個名字,他們分別是「申毒」、「辛頭」、「信度」、「身度」、「印度」、「身毒」、「天毒」、「信圖」、「賢豆」、「天竺」、「天篤」、「天督」、「呬度」、「乾讀」、「捐讀」、「新頭」、「信度」、「懸度」、「賢毒」、「印土」、「寅度」等,令人震驚。 在這些名字中,最著名的要屬「天竺」,這個名字之所以如此出名,這都是唐玄藏出使西域的緣故,當然也少不了《西遊記》給我們種下的記憶。當然,被用作時間最早、最廣泛則是「身毒」,這一名字,主要來源於梵語Hindu的漢譯名。 西漢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大夏﹞東南有身毒國 」 ,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說:「身音捐,毒音篤。一本作乾毒」, 《康熙字典》解析說「身毒,一名捐毒,又名天篤,今之天竺,蓋身毒轉為天篤,篤省文作竺,又轉為竺音」,清朝學者嚴允肇在其著作《洗象行》中寫道:「雄姿幾耐身毒戰,猛力可代蒼梧耕。」可見,身毒一直是古代中國對印度的稱呼。 在這些名字中,有一個最逗比,居然叫印度為「賢豆」,說真的,我真不知道這是一種什麼「豆」?你知道嗎?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12670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