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豪言印度GDP將很快趕超中國卻被狠狠打臉!英媒:無可救藥的自以為是!經濟學人:根本痴人說夢!中國有資源,印度有條毛!

張無忌| 2016-06-11| 檢舉

莫迪豪言印度經濟GDP將很快趕超中國卻被狠狠打臉!英媒:無可救藥的自以為是!經濟學人:根本痴人說夢!網民:中國有資源,印度有條毛!

印度總理莫迪(資料圖)

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印度財政部高官傑揚特·辛哈近日說,印度已經準備好從中國手中「接過全球增長的接力棒」,「用不了多久,印度就將在增長和發展方面把中國甩在身後」。

當下,在印度,各種「超越中國」的言論大行其道。印度財長阿倫·賈伊特利在接受BBC採訪時表示:「像印度這樣一個增速可達8%至9%的經濟體,當然擁有堅實的臂膀為全球經濟提供支撐。」

印度總理莫迪本周還在其官邸召見銀行家和億萬富翁,商討如何趁中國經濟放緩之機趕超中國。

不過,英國《金融時報》卻給印度人潑了盆冷水。該報11日刊登題為《中國經濟放緩 印度彎道超車?》的文章說,認為印度將輕而易舉超越中國經濟增長水平的想法是無可救藥地自以為是。

【中印經濟體量不可同日而語】

《金融時報》文章寫道:「印度即將在全球經濟中扮演重頭戲的說法至少是錯誤的。如果這種想法引發了自滿,那無疑是危險的。期待印度取代中國成為全球增長引擎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

文章說,按名義價值計算,印度的產出僅為中國的五分之一。印度僅占全球GDP的2.5%,而中國占比高達13.5%。如果中國以每年5%的速度 增長,就可以在不到4年時間裡為本國已然巨大的產出增添一個印度規模大小的經濟體。說印度足可匹敵,就好比說一隻老鼠可以拉動一輛拖拉機。

【中國:形有波動 勢仍向好】

當前,中國經濟確實遇到一些困難。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0日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致辭時說,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階段,實現製造 業從粗放增長到集約增長的升級發展,從過度依賴投資拉動到消費和投資協調拉動的轉換,是一個充滿陣痛、十分艱難的過程,其間經濟增長難免有波動起伏,這是 調整轉型時期的一種正常現象,用中醫的話說是「脈象」。

李克強說,近兩個月,有的指標雖然出現下滑或波動,但前期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逐步見效,經濟中的積極因素在增多,有些指標又出現走強,經濟穩定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正可謂形有波動,勢仍向好。

《金融時報》評論認為,人們過度解讀了中國的市場波動。「輕視中國是大錯特錯。中國經歷了30年高速擴張,其積蓄的動能非同小可。」

【印度:理想很豐滿 現實很骨感】

根據印度中央統計局的數據,今年第一季度印度GDP增長7.5%,超過中國經濟同期7%的增速。但這是建立在印度改變了GDP統計方法基礎上的。

《金融時報》說:「去年2月,印度改變了統計GDP的方法,為本國整體增長率添加了逾2個百分點。如果按照以往統計方法,印度仍在以並非多麼令人印象深刻的5%速度躑躅前行。」

文章說,虛高的經濟增速會讓人滋生一種虛假的安全感。這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莫迪政府遲遲未通過曾被大力鼓吹的改革措施。

除了虛高的經濟增長數據,印度實體經濟鮮有復甦跡象。民間投資增長勢頭減緩;壞帳和偏高的貸款利率困擾銀行業者和企業;建築和鑽石拋光行業大量裁員……

「所有這些問題,不會因為相當可疑的數據顯示印度經濟增速已超過中國而消失。印度官員最好別再志得意滿,而要開始推動通過一些切實的改革。」文章寫道。

溫鐵軍:毫無疑問,印度趕超中國無望了

印度與中國最具比較分析價值,兩國起點相似,相差在哪裡?在於基礎設施。印度到現在剛剛開 始建高速公路,原來我去之前就聽人說印度是個「高速公路零公里」的國家,我到了一看,果然。現在各個邦還不行,到各個邦去的時候,別想著遵守時間——都說 印度人不遵守時間,是因為沒法遵守,路是混行的,公共汽車頂上人都是滿滿的。路上馬車、驢車、牛車、拖拉機混在一起,中間連分道線都不能劃,因為沒有劃的 地方。出一個事大家就停在那兒,在路邊埋頭做飯,一天都走不了——在印度不要講究效率,那是不可能的。

印度農村的多子女家庭,住的是茅草房,進去後屋裡連張床都沒有,貧僱農的農業沒有任何機械、沒有畜力,只能用人力來耕地,非常貧困。回來後我對我的學生們說,誰想了解 30年代的中國農村,誰如果覺得過去好,就去印度;誰想了解 80年代的中國農村,去越南。

印度與中國發展差異巨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基礎設施的不同。印 度的交通非常糟糕,任何一個路口就是汽車、摩托車、摩的甚至跟牛擠在一起,交通規則是很難遵守的,大家都是在搶。城市化不過是多出點裝飾、多出點廣告而 已。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交通、沒有基礎設施、沒有三通一平、沒有起碼的前期投入,不可能有 FDI和其他發展類投資。中國為什麼能長期靠投資拉動?一個重要條件是基礎設施,中國的高速公路里程是世界第二。

印度沒有基礎設施的原因是土地私有化。農 村土地私有化,造成了印度 34%的無地農民,就跟新中國成立前造成了 37%的貧僱農相似。印度 7億農民人口中的 34%,就是 2億多無地農民,他們幹什麼呢?每當農村裡有點災的時候,他們就拖家帶口進城了,進城就是進貧民窟。貧民窟建在哪兒?城裡土地也是私有的,你敢在私人土地 上私搭亂建嗎?不敢。在哪兒呢?所有的貧民窟都搭建在公有土地上,就是鐵路邊、公路邊、河道邊、公園邊等這些地方。於是,你想搞基礎設施建設修條鐵路搞雙 軌,就得拆棚子,一拆就是上百萬人鬧事!

可見,「空間平移、集中貧困」,不是等著人家和你打架嗎?

想 修鐵路、修公路,把棚子拆到哪裡去?都是老百姓。想把河道裁彎取直讓它行洪通暢,別一下雨就是暴雨成災,淹沒半個城市,你敢嗎?沿著河(河道都是曲里拐彎 的)都是底下用竹竿子撐著,上邊用竹篾子搭成板,在這上邊搭起來的棚子,成千上萬的人就住在河道兩邊,因為那是公有土地。

請問,我們主張土地私有化的朋友們想過這個場面嗎?去實地看看啊!不遠,五個多鐘頭就到了,從成都走更近,大概三個多鐘頭就到了。也不貴,幾千塊錢就夠了,我有很多考察都是自費去的。

兩 國經濟發展情況的比較。以前中國經濟大起大落,那是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印度經濟始終平穩,但它平平穩穩地走到現在,和中國的差距越拉越大。拉開差距的喇 叭口,最早是在 1969年,那是中國「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時候——但不管怎麼講,中國就是在那個時候完成了工業化原始積累,進入工業化快速增長期。於是,中印兩國差 距越來越大。

經濟結構的比較。2005年,印度服務業已經高達53%,而中國的服 務業還在 40%左右徘徊著。從結構上看,中國大大地落後於印度,但是從製造業來看,從全世界的發展中國家戰後追求工業化的路徑來看,中國的製造業比重是 46%,印度一直不到 30%,也就是說,印度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完成工業化。當然,如果用生態文明的角度來講,沒有完成工業化並不意味著不好,不進入工業化不意味著不好、也許會 更好,這話另外再說。

我主要是想告訴大家,不要看什麼意識形態,而要看真實的發展 情況。今天很多中國企業家都說,中國的制度不好。當他們出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時候,發現他們寸步難行,甚至有很多已經被抓了。我到印度去調查的時候,企 業家們說在這裡沒法干,稍微讓工人超過八小時就罷工了,然後就把中國企業家告進法院了。要是稍微拖延給錢,就進監獄了,還得花好多錢保出來。

從 20年的減貧績效比較看,中國的減貧成就全世界有目共睹,不需要多說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12362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