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死了,來不及告別

1975年4月5日,台灣民眾收到了一個無不悲悼的消息:國民政府主席、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死了。 這位曾經的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永遠地離開了他的江湖與國。

1975年元旦,蔣介石發表了一生中最後一個「復國」文告。四個月後逝世,收到消息的民眾心情是複雜的。這位被冠以蔣家王朝的獨夫民賊、腐朽黑暗的王朝的的掌舵人,八十九年的崢嶸歲月,任何一個想了解中國近代進程的人,都不能迴避這個名字。

同時不能否認的是掌舵台灣的數十年時間裡,蔣家父子對台灣的發展功勳卓著。當然,蔣介石更多的時間是在反省。自民國三十八年,國軍百萬銳旅損失殆盡,在民國的開國紀念日上,蔣介石面對與會人員檢討:「今日戡亂,深覺歲月蹉跎,這是中正個人領導無方,措施失當,有負國民付託之重,實不勝其慚惶悚栗,首先應當引咎自責的。」當年十二月,敗退台灣。自此到死,蔣介石都沒有再踏上大陸的土地。

軍事將領打仗不拚命,文職幹部撈錢不要命。反腐亡黨,不反腐亡國。對於失敗的原因蔣介石在矛盾中掙扎。在軍事上自己時常會插手越級指揮,影響戰局。在政治上沒有一個團結的政府,政局派系林立,相互掣肘。在經濟上決策的失誤,以及有些家族大發國難財,經濟狀態瀕臨崩潰。然而,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對普通民眾的缺乏關注。民國風雨歷程三十八年,普通大眾特別是農民的生活有變化麼,是否忽視了一個國家的最基本倚靠是民心。

讓國人有尊嚴的活著。這,是一個國家過去追求的、現在追求的、以後應該一直追求的。 然而,歷史上的中國三次遭受外族入侵,宋亡於蒙元,明亡於滿清,唯一沒有亡的,是民國。民族團結,國家統一是戰勝外敵的保障。當時的中華民國,螃蟹橫行,數百位身上佩滿勳章的將軍,帶著他們蹣跚的軍隊,從一地到一地,苛捐雜稅、攻伐不斷、生靈塗炭。

蔣介石就是帶著這樣表面上統一,實則派系林立、四分五裂的的中國打贏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世界領先的軍事主義強國日本。 或者他一直沒資格做個獨夫民賊,他只是個頑固的民族主義分子。接到蔣介石去世的消息,當時的毛澤東的只說了三個字:「知道了……」這一年,病榻上的毛澤東在竭盡全力地向歷史作著交代,謀划著和談。而蔣介石沒能等到開啟就這樣永遠地走了。臨終遺言:棺材不落土,有一天能葬到大陸,葉落歸根。

這天,毛澤東也只吃了一點點東西,沉默著反覆地播放著張元干一首送別詞的演唱錄音。毛時而靜躺著聽,時而拍床合律,擊節詠嘆,神情悲愴。君且去,不須顧。有些告別,需要告別的太多……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12336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