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俄羅斯總統普京的空中座駕——伊爾-96客機,該飛機是前蘇聯在上世紀80年代末研製的大型寬體客機,採用四台索洛維耶夫PS-90A渦扇發動機,航程超過12000公里,其運輸機版本最大載重超過70噸,起飛重量超過250噸。俄羅斯總統普京已經簽署命令,同意中國和俄羅斯在伊爾-96的基礎上聯合研製一款新型雙體客機,然而軍事專家認為,伊爾-96根本競爭不過波音和空客,在民機領域毫無前途,俄羅斯自己都沒買幾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應充分挖掘伊爾-96的軍用潛力,不要被俄羅斯人「忽悠」。 俄羅斯媒體稱,按照設想,中國將承擔中俄大飛機項目相當部分的資金需求,俄羅斯將主要進行技術研發工作,發動機等關鍵設備從美國或英國採購,最後在中國總裝。
軍事評論員李平表示,這種條件完全是異想天開,中國在大飛機的總體設計領域完全不需要俄羅斯的幫助,C919的成功下線就說明了中國具備這種能力,中國缺乏的是發動機領域的核心技術,如果與俄羅斯聯合研發的大飛機依然使用英美的發動機,又與C919有什麼不同呢? 軍事評論員李平認為,在與國外聯合研製大飛機的項目上,一定要避免重演當年的「麥道事件」,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曾計劃與美國麥道公司聯合研製一款大飛機,然而在付出了上億美元的費用後,麥道公司卻被波音收購,中國的大飛機夢也不了了之。之前中國方面也因此此事,對與俄羅斯方面的大飛機合作抱有疑慮。 不可否認,俄羅斯的大飛機技術雖然比不了波音和空客,但是比中國還是領先不少的,中國與俄羅斯合作研製大飛機未嘗不可,承擔大部分資金投入也不是不能談,關鍵是要有足夠的回報。
軍事專家認為,普京送給中國的這份大禮不可謂不重,但是中俄大飛機的前景在於軍用,而非民用。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知道,中國近年來已經確定了發展戰略空軍的目標,什麼是戰略空軍,關鍵的指標就是要具備全球性的影響力,這就需要大量航程遠、能力強的大型特種飛機,如預警機、運輸機和加油機。
我國雖然有著全世界第二大規模的空中力量,但是支援類飛機的比例卻遠遠低於美俄等空軍強國,以美國為例,美軍的1.4萬架飛機中只有21%是作戰飛機,其餘全是各種支援類飛機,而中國雖然有3千架飛機,卻只有不到一半是支援飛機。 軍事評論員李平表示,中國空軍的致命缺陷就是缺少大型運輸機、預警機和加油機。
之前馬里維和部隊遇襲時,解放軍調查組還需要乘坐波音-737才能前往。如果在伊爾-96的基礎上,為我軍量身定做一款軍用大飛機,無疑將補齊中國空軍的最大短板,未來除了研製加油機、預警機和運輸機外,還能在此基礎上研製中國版的「末日飛機」——空中指揮機,甚至是雷射反導飛機。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