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稱南千島群島、日本稱「北方領土」、「北方四島」
在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和日本北海道島之間,有一串綿延近1300公里的島鏈,即南千島群島(日本稱"北方領土")。南千島群島是整條島鏈上的重要一極,位於堪察加半島與北海道之間,群島南部齒舞、色丹、國後和擇捉四島即是日本所宣稱的北方四島。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艦隊正是從擇捉島出發,偷襲了美國夏威夷的珍珠港。 北方四島的總面積達5036平方公里,擇捉島最大,面積約3200平方公里,其次是國後島,面積約1500平方公里。目前,四島完全被俄羅斯軍隊控制,戰鬥機、轟炸機和巡邏艇常年駐紮,隨時等候調遣,總兵力達萬餘人。 北方四島如同四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對俄羅斯來講,這是它在西太平洋的咽喉。擁有這四個島的主權,整個鄂霍次克海就是俄羅斯的內海。對日本而言,收回北方四島自然可以減少俄羅斯海上進攻的機率,同時將自身防線大幅度向北推移。 北方四島周邊海域不但是著名的漁場,其礦產資源同樣豐富。探測結果顯示,北方四島周邊大約蘊藏16億噸石油,黃金儲量約1867噸,白銀9284噸,另有397萬噸鈦,2.73億噸鐵,1.17億噸硫,每年可提取36噸稀有金屬錸。 歷經四百年拉鋸戰的北方四島 據日本史料記載,北方四島是日本古老居民阿伊努族的生活地之一,1644年,一幅日本繪製的地圖就包含了北方四島。俄羅斯則宣稱,俄探險家也於1691年登上了千島群島,並給這些島嶼起名為「庫里爾群島」。 1779 年,沙俄政府正式把千島群島中尚未有明確領土歸屬的所有島嶼劃歸己有。1794年,俄政府將38個流放犯和20名獵手送到千島群島之得撫島定居,正式建立移民點。德川幕府不甘示弱,隨後命令有官方背景的富商屋嘉兵衛到擇捉島開闢17處漁場,派幕府官吏常駐該島,建立行政組織。 自1801年起,德川幕府駐兵100名於擇捉島,並立下「天長地久大日本屬島」的標誌。日俄的激烈爭奪直到1855年才握手而和,雙方簽署了《日俄和親通好條約》(又稱《下田條約》),約定整個千島群島以得撫島為界,以南歸日本,以北歸俄羅斯。 《日俄和親通好條約》簽署時,關於庫頁島主權定義模糊,為兩國共管,並沒有明確邊界,為此不斷發生移民摩擦。1874年,日本派遣全權大使榎本武揚赴聖彼得堡與俄羅斯交涉,並於1875年簽署《聖彼得堡條約》,規定日本獲得堪察加半島以南的整個千島群島的主權、鄂霍次克海的捕魚權和其周邊俄羅斯港口10年的免費使用權,條件為整個庫頁島的主權歸俄國。至此,北方四島完全歸屬日本。20世紀初日俄戰爭中日本獲勝,通過《朴茨茅斯條約》,它再次得到了庫頁島一半的主權。 戰勝了強大的俄國,日本的野心愈發膨脹,最終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直至滅亡的不歸路。1945年2月,作為蘇聯將出兵日本的回報,美英蘇簽訂了《雅爾達協議》,指出「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同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發起遠東戰役,千島群島戰役是遠東戰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8月18日,蘇軍開始攻擊千島群島。在歷時半個多月的戰役中,日軍幾乎全軍覆滅——傷亡1018人,被俘數萬人,北方四島日軍也繳械投降,蘇聯隨後派兵占領了包括北方四島在內的整個千島群島。 起先,蘇聯在對日領土問題上並不強硬。史達林擔心蘇聯在遠東遭到美國及其盟友的包圍,所以一方面堅稱國後、擇捉二島屬於蘇聯,另一方面表示願意歸還「小千島群島」(即色丹和齒舞),前提是日本先簽署和約,並承認其他島嶼的歸屬。
但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東西方在遠東的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改變,蘇聯在對日領土問題上轉為走強硬路線。 1950年,北方四島被納入蘇聯行政規劃,隸屬於薩哈林州,隨即四島上的1.7 萬日本居民遭到蘇聯的驅逐。此後,蘇聯便大規模向北方四島移民,主要是俄羅斯族、韃靼族和朝鮮族等民族。據說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是蘇聯時期的「勞改人員」。 1955年6月,日本和蘇聯終於在倫敦舉行「關係正常化」談判。談判一開始,日方代表松本俊一就強烈要求蘇聯歸還南薩哈林島和千島群島,他拿出一大摞歷史檔案,稱千島群島等從歷史上看是日本領土,所以應該就領土問題交換意見。蘇方代表馬立克也不示弱,拿出蘇聯社會科學院的大量考據,證明俄羅斯對那片島嶼擁有「無可爭議的主權」。 談判斷斷續續地持續到當年8月,蘇聯態度突然轉變。8月9日,馬立克暗示,可以就齒舞和色丹交換意見。據赫魯雪夫之子的回憶錄《赫魯雪夫談赫魯雪夫》記載,蘇聯之所以改變主意,是因為赫魯雪夫認為齒舞和色丹離日本北海道較近,將其據為己有弊大於利。而之所以不放棄擇捉島和國後島,赫魯雪夫則另有考慮:「在經濟上,這些領土沒有任何意義。相反,它卻給我們帶來大量的損失,是預算的沉重負擔。但是在這裡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國家威信的考量,以及事情的戰略方面。」 面對這一變故,松本俊一匆忙請示內閣,但日本首相鳩山一郎的回覆是,除非「整個北方四島一併交還」,否則「不可接受」。 1956年9月,日本首相鳩山一郎親自致函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布爾加寧,提出了進行兩國關係正常化談判的五個條件,包括「蘇聯支持日本加入聯合國」等。這意味著鳩山內閣立場有所鬆動。 10月12日,鳩山一郎親自率團赴蘇,但他一到莫斯科就病倒了,談判因此由農林大臣河野一郎負責。談判開始前,河野主動找上蘇聯外長謝皮洛夫:「鳩山首相不可能再來莫斯科了,如果我們現在不達成協議,日蘇關係正常化就要推遲好些年??」顯然,河野希望用直率的表達來感化蘇聯談判代表。 16日,河野見到赫魯雪夫,又一次提出領土問題。但後者表示,蘇聯最多只能交出齒舞和色丹,並且提出兩個條件:一是「實際向日本轉交上述領土應在簽訂和平條約之後」,二是「應在美國把它占領的沖繩島和其他歷來就是日本的領土交給日本之後」。談話最後,赫魯雪夫解釋說:「我們不想在這方面有不平等的狀態。為什麼美國控制著日本的領土並在那裡建造反對我國的軍事基地,但卻要求我們把屬於我們的領土交給日本呢?」 經過妥協,雙方最終在19日簽署了一份聯合宣言,聲明「蘇聯同意把齒舞和色丹交給日本,但這些島嶼的實際交付將在締結蘇日和約之後進行」。 1956年聲明是一份過渡性文件,當時都以為達成最終協議不會太久,誰知日美在1960年簽訂了《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條約》。
鑒於該條約繼續敵視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新任蘇聯外長葛羅米柯緊急召見日本大使,強調由於日本喪失了獨立性,向日本交出齒舞和色丹已不可能。葛羅米柯後來還堅定地表示:「(蘇日)領土問題根本就不存在。」於是,在整個蘇聯時期,日本沒要回一寸領土。 1991 年蘇聯解體後,急盼日本經濟援助的俄羅斯,開始積極謀求改善日俄關係。日本則趁機再次將北方四島問題提上兩國關係的議事日程。 俄羅斯總統葉爾欽曾提出過分階段和平解決北方四島問題。然而,由於俄羅斯內部強大的阻力和「賣國賊」的指責讓葉爾欽無法招架,後來他又不得不改口說「北方四島問題最好是交給下一代人去解決」。更多的俄羅斯人則認為,占有北方四島是對俄羅斯二戰末期根據《雅爾達協議》對日作戰付出的巨大犧牲的回報。 2005年,時任俄羅斯總統的普京在一次電視演講中重申:「北方四島屬於俄羅斯的領土,俄羅斯決不會就北方四島的主權問題舉行任何談判。」 「俄羅斯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但沒有一寸領土是多餘的。」普京的這句名言,成為俄羅斯大多數人的國家信仰。 2010年11月1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登上南千島群島(日本稱北方四島),這是俄羅斯國家元首首次視察俄日之間存有爭議的島嶼。面對日本的強烈抗議,梅德韋傑夫宣稱:「總統有義務掌握俄羅斯所有地區的發展情況,其中也包括最偏遠地區。」日本為此一度召回駐俄大使。 2012年7月3日,改任總理的梅德韋傑夫第二次登上北方四島。 自二戰日本投降以來,每屆日本政府都任命北方四島的官員,但這些官員從未在北方四島上過一天班。 日本在行政上將北方四島劃歸北海道根室振興局,但是,日本此舉並未得到國際社會的任何承認。 毫無疑問,對北方四島的態度,普京是歷屆俄羅斯領導人中最為強硬的一位! 維護領土和主權完整,從來是一個國家實力的象徵。 北方四島400年拉鋸戰中,很顯然,沙俄政府一直占據上風,出現如此局面,與這兩個民族的性格有著很大的關係! 二戰中,日本兵在被占領國所犯下的罪行,已被世界人民公認為禽畜不如! 當禽畜遇到強硬的北極熊!有何表現便可想而知!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