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壇吵翻了:難道我們要成中國一個省?

國際頭條| 2016-06-10| 檢舉

英國政壇吵翻了:難道我們要成中國一個省?

距離英國退歐公投還有兩周,本應在倫敦時間6月7日午夜截止的選民註冊,因為選民登記網站流量激增導致癱瘓,國會啟動了緊急預案,延長註冊48小時直到本周四午夜截止。從YouGov的統計顯示,留歐的目前占43%,略微領先退歐派一個百分點。

很多英國人可能沒有想到,一個歷史性的決定,只有兩周時間來準備,但英國在歐盟的尷尬地位以及長存的懷疑歐洲情結由來已久。

傲慢與偏見

歐盟的前身是1951年德國、法國倡導成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1967年煤鋼共同體合併了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為歐洲共同體。英國一直作壁上觀,直到1973年才加入。然而,對於任何一個自己「不占據領導地位的俱樂部,英國人向來是不舒服的。」(美國國務卿斯特提紐斯1944年表示)。

英國脫歐公投

對於上了年紀的選民,應該不會忘記僅僅加入歐共體兩年之後,1975年6月5日,工黨領導的希斯政府,舉行了是否退出歐共體的公投,柴契爾領導的保守黨極力推動下,最終以65%的選票留歐派勝出。但是這場勝利,並沒有把英國和歐盟的關係釐清,公投本身並不能把不確定甩在腦後。即便卡梅倫提出公投,他也向選民承諾,「英國要留在改革的歐洲,做一個鬥士」。

和41年前相似,投票前夕的造勢空前密集。6月4日天空衛視直播退歐公投第一場電視辯論,首相卡梅倫與內閣成員馬克高夫輪流與時政記者伊斯蘭姆過招。6月7日晚,卡梅倫和獨立黨黨魁法拉奇在獨立電視台正面交鋒。而同一時間,跨黨派的國會議員在威斯敏斯特宮群雄逐鹿。

繼工黨大佬曼德爾森放言針砭時局,倫敦聯合國全球教育特使、前首相戈登布

41年前公投決定留歐

朗為留歐慷慨陳詞。工黨黨魁科爾賓和電影《哈利波特》赫敏的扮演者愛瑪沃夫森呼籲選民珍惜選票,年輕人要會用網絡技術扞衛自己的未來。

但與41年前不同,當年與歐共體只相處了兩年,尚屬「新婚」,沒有發生太多千絲萬縷的關係。41年過去,歐盟成為英國的最大貿易夥伴,相互唇齒相依,退出的沉沒成本更高,以致於本應英國國民決定的公投,卻聽到不少來自國際社會的聲音。

世界貿易組織、美聯儲主席耶倫都對退歐風險做出了嚴正警告。最近一項由倫敦工商協會作出的調查顯示,63%的企業希望留在歐盟。日前在倫敦舉行的第二屆中英企業家峰會上,多位企業家表示,認為英國退歐對本企業影響不大,對英國經濟仍有信心,但希望英國留在歐盟,以避免因此帶來的人力資源成本上升和其他不確定因素。

「就像一個來自歐盟的員工,本來僱傭他是不需要工作簽證的,如果退歐,則需要重新辦理,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變化。」 中國電信[0.00%]歐洲公司總經理曹力對鳳凰財經表示。

「短期內,退歐一定會衝擊英國的房地產市場,國際投資人會持幣觀望。對整個經濟提振會有影響。」 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地產商徐耀鴻說。

陣營「對壘」

日立公司主席Hiroaki Nakanishi表示,投資和經濟討厭不確定性,他警告日立在倫敦的火車總部員工有可能要失業。英國時尚演藝界的翹楚(包括薇薇安韋斯特伍德,巴寶莉執行長克里斯朵夫貝利等)紛紛表示留在歐盟對於英國時尚創意產業的必要。不過與此相對,很多名人、政客包括Sir Michael Caine, Dame Joan Collins, Steve Hilton也紛紛亮出退歐立場。

經過輿論連番轟炸,「歐盟」認知度在英國大大提升,歐盟不再如同隱形人。然而,很多選民至今還不知道應該是在網上登記還是用郵寄的方式,讓人為即將到來的公投捏一把汗。

如果說構成退與留的鐵桿陣營鎖定在有效註冊的選民數上,唯一能左右時局的則是雙方如何爭取已在冊的搖擺選民。然而對於未來兩周後的選擇可能帶來的後果,身處其中的選民是否真正有所了解,以及臨時抱佛腳的補課是否有效?

「去」還是「留」充滿變數

退歐易,想再進難

「突然有一天發現很多媒體從業者都不了解歐盟,更何況普通公民了」。BBC中文部主任陳莊告訴筆者。「台里特別安排了培訓,從歐盟歷史到成員國權利義務,可以說惡補了很多知識。」很多的學校、圖書館、博物館、公司都舉行了各種講座,試圖彌補之前英國人對歐盟普遍的認知不足。

目前在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工作的年輕人喬治亞,來自比利時布魯塞爾,對筆者說,「回到比利時很多人覺得我是英國人,會為英國人說話,而回到英國,大家又覺得我會為歐盟說話。其實我想說,大家需要互相的了解。 即便在歐盟,很多國家比如波蘭人,對歐盟也未必很了解」。

民眾對歐盟了解不深

「你可以五年換一屆政府,但是退出歐盟容易,想再進入很難。」交通部長麥克拉林強調了選擇的不可逆。www.miercn.com 愛國交流理性平台

了解——是作出選擇的基本前提,如果沒有足夠的了解,或者帶有偏見的了解, 那麼選擇等於在賭博,而結果之沉重如首相所言是一場「世紀豪賭」,而且,對於還不具備投票權利的子孫後代,他們的未來民意會不會被提前綁架呢?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歷史如何還原?未來如何判斷?

日前,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歐洲研究所宣布一項名為《英國在歐洲的未來》研究報告,提出要剔除「傲慢與哦偏見」,撇除情感和選擇理智。開篇即用「stark」這個詞來形容即將到來的選擇——一個艱難但終將是不可避免的選擇。

「矛盾君」——卡梅倫

既然本來應是舉足輕重的決定,何以演變成了迫在眉睫不得已的選擇?當初急赤白臉提出要提前舉行公投的首相卡梅倫,怎麼一轉眼苦口婆心勸國民留在歐盟?和保守黨水火不容的工黨,從戈登布朗、布萊爾、科爾賓,為什麼看似擯棄了一黨的私利,為卡梅倫添柴加火?一向不問政治的時裝界、金融界名流大佬,為何急的不再忌憚亮出真實立場,大有共赴國難慷而慨,血濃於水休爭戰的「統一戰線「之感。

因為「這個選擇不是在理智與情感之間的天人交戰,不論你是害怕還是放膽,不論公投結果是退與留,這個選擇絕不能是輕易的選擇!看待退歐的影響,應該不僅僅局限在英國、歐洲,而是世界性的,因為英國和歐盟長期交互影響的關係在一夜之間,都會改變,從文化、整治、經濟、哲學乃至社會各個層面「。報告執筆人伊恩貝格和凱文費勒斯通教授寫道。

首相大衛卡梅倫既作為這個「統一戰線」的旗幟人物,作為公投的推手、又作為力挺留歐的政要的「矛盾君」,註定在歷史上留下濃重一筆。

英國首相卡梅倫

2010年,大衛卡梅倫通過與保守黨右翼勢力妥協,與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才入住唐寧街十號,其妥協的條件就是舉行退歐公投。而因歐債危機、難民潮舉步維艱復甦緩慢的歐盟要求經濟向好的英國提供更多援助、攤派更的義務,而競爭對手法國和德國反而獲得退款,惹怒了英國。

卡梅倫以退歐公投為策略,以退為進,敦促歐盟改革,試圖增加英國話語權和減輕捆綁義務。此番權宜之計,卻將風險無限放大,將自己變成置於權力危牆之下的孤家寡人。

英國獨立黨的創始人Alan Sked教授

「卡梅倫所謂的改革方案根本就沒有帶來實質變化,不過是1975年的翻版。你能想像邱吉爾從布魯塞爾回來,像卡梅倫一樣誇口說,各位,我宣布一個偉大的勝利,我終於成功說服了27成員國不對保險套加征5%的稅!如果說柴契爾是特拉法加廣場上的雄獅,卡梅倫只是在角落裡頻頻點頭的鴿子。」英國獨立黨的創始人Alan Sked教授在倫敦政經毫不客氣地說。

數次歐盟峰會,卡梅倫被歐盟政要孤立,禮貌的伸手卻被法國總理薩科齊視同空氣,讓英國輿論譁然,國民倍感羞辱。在黨內,又因支持留歐和右翼勢力產生罅隙,他的好友,同時也是司法大臣Michael Gove,連同勞工與養老金大臣Iain Duncan Smith、北愛爾蘭大臣Theresa Villiers、文化大臣John Whittingdale等共多名內閣官員公開表態,主張英國應脫離歐盟,遭牛津校友前任倫敦市長鮑里斯倒戈。2014年蘇格蘭公投看似堅持了卡梅倫所秉承的民主理念,卻差點導致舉國分裂,最終民意所指讓他鬆了一口氣。最近,巴拿馬文件顯示家人涉嫌在海外避稅天堂隱匿財產,令其焦頭爛額,黨內外要求他下台的呼聲漸起。

反而是工黨為首相提供了公投的輿論支持。前任歐盟貿易專員、工黨政府商業大臣曼德爾森諷刺退歐派的「天真」。 他說「離開之後,未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不確定性。任何在歐盟之外的方案都是次優選擇,重新和歐洲各國以及世貿組織成員國締結新的合約將曠日持久,試圖在退出後仍能自由進入歐洲市場的想法簡直是幼稚。平均每年每一位出口商增加8萬英鎊的貿易稅,總計340億英鎊的損失,退歐派應該長大了,看一看真實的世界」。

據報道,英國每年實際繳納的歐盟成員國會費是129億英鎊。顯然,看得見的帳好算,看不見的帳卻仁者見仁。「而且,你關起門來,並不一定能拿回控制權」。 這一點和大衛卡梅倫的「留在歐盟戰鬥「的觀點遙相呼應。而曼德爾森認為退歐派言論反映了世界範圍的反對全球化、妖魔化全球化的極左思潮。

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力主留歐的前任首相戈登布朗審時度勢提出:「今天的公投和1975年不一樣,英國需要留在歐盟,共同應對恐怖主義、難民危機和氣候變化等國際性難題」。他特彆強調,和邱吉爾時代不同,當今英國已經成為「世界綜合經濟體」的一部分,「只有留在歐盟才最有可能領導歐盟」。「別忘了,蘇格蘭威士忌最大的進口國就是法國」。

遠在天邊的中國

「遠在天邊的中國,希望用英國作為跳板進入歐洲市場,而不是僅僅和英國做生意」。當然,這位雄辯的政治家,不忘給昔日對手大衛卡梅倫敲打了一下—— 「只有留在歐盟,我們才能有效共同合作反對利用避稅天堂的腐敗行為」。

退歐派反對歐洲一體化

對此,退歐派回應認為:歐洲一體化進程,必然是從經濟一體化向政治一體化過渡,各成員國將成為一個超國家政權的附庸。「歐盟根本就不是一個民主的政體,你可以任命和解僱任何五個歐洲的總統嗎?然而就是這些既不是我們任命也非我們可以解僱的政要們,作出影響英國的決定!」

退歐派的保守黨內閣成員麥克高夫在電視辯論里說。「我們和歐盟做貿易,就一定要成為它的一部分嗎? 難道我們和中國做生意,也要成為中國的一個省?不要相信戈登布朗所說的,我們和歐盟的關係只是簡單的國際合作,一個美國式的聯邦制的歐盟一旦建立起來,就以為著國家主權的終結。」獨立黨創始人Alan Sked 教授告訴聽眾。

為留歐背水一站恐怕是卡梅倫最好的選擇

面對一個下沉的歐洲,一個多速的歐洲,風景這邊獨好的英國,並不願意綁定自由落體, 更深層次的矛盾在於,歐洲福利國家倡導的凱恩斯國家干預主義和英國一向秉承的自由市場理念天然的不可調和,以致於走到了需要全民公投的今天。未來,這種推遲的矛盾累積在一起,總有爆發的一天。但會像1975年一樣推遲爆發,還是繼續觀望,是否,現在不做決定,未來歐洲病人病入膏肓而後悔錯失良機呢?

卡梅倫曾表示即便投票結果與其主張相反也堅決不辭職,但也有人認為,退歐這步險棋,落子即輸。

「如果他在黨內無法贏的足夠的支持,就可能下台。」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歐洲研究所主任凱文費勒斯(Kevin Featherstone)說。「如果退歐派贏了,退歐派會傾向於重新選出一個代表他們意見的首相。如果留歐派贏了,雖然大衛卡梅倫贏得了民意,卻失去了本黨的支持,成了跛腳首相,按照英國的憲法體系,卡梅倫還是可能下台」。

既然去與留,相位的位置都難保的話,此時的卡梅倫應該更加超脫,留不住官位,留下萬世芳名也是好的,「我看重的是英國的未來」。為留歐背水一戰——這恐怕也是首相唯一的stark choice。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12196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