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中的林肯紀念館,攝於華盛頓,2015年4月15日,林肯遇刺150周年紀念儀式當日。
電影事工的信使影業(Messenger Films)創始人,製片人克里斯托瓦爾·庫爾森(Cristóbal Krusen)本月出版了一本新書,介紹了基督教信仰如何啟示一些歷史人物,讓他們對所處時代的世俗社會產生巨大影響。
在They Were Christians: The Inspiring Faith of Men and Women Who Changed the World(暫譯為《他們是基督徒:振奮人心的信仰讓男男女女改變世界》)一書中,庫爾森詳細闡述了12位對美國與世界歷史產生極大改變之人物的信仰歷程。
「他們不僅僅是那種有了宗教體驗,最後在教會裡向會眾講道的人,他們擁有深層的體驗,遇見神,然後又走出去改變了自己身處的那個世界。」庫爾森在接受《基督郵報》採訪時表示,「他們以極大殊榮和無比成就活出了自己的信仰。」
以下是庫爾森書中所談及12位歷史人物中的8位。
達格·哈馬舍爾德(Dag Hammarskjold):前聯合國秘書長
(圖片:Wikimedia Commons)
達格·哈馬舍爾德(Dag Hammarskjold)
1961年9月,哈馬舍爾德在今天非洲的尚比亞因空難逝世,去世兩年後,他的私人日記出版,將自己堅定的信仰向所服務的世界明白無誤地展示出來。
該書引用了哈馬舍爾德的日記,庫爾森說,這位瑞典外交家多年來向神禱告,祈求能賜他一個「定義自己人生的任務」。在1953年的時候,禱告得到了回應,聯合國安理會選舉他擔任該政府間組織的秘書長。
庫爾森談到,哈馬舍爾德以擔任這個特別職位為契機,成為「為弱者而戰的領袖」,在1950年代時候鼓動各民族脫離殖民宗主國。
「1950、1960年代的時候,世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許多國家宣布脫離之前的殖民宗主國獨立,成為主權國家,被接納進聯合國。他們吧哈馬舍爾德看成自己的代言人、他們的領袖,視他為會照顧自己的人。」庫爾森告訴《基督郵報》,「世界舞台上超級大國的實力遠超那些小國,我敢說耶穌也曾是弱者的領袖,現在依然是。他同情那些窮人、邊緣人、受壓迫的人,他也是為他們而戰的人。」
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石油大亨與慈善家
(圖片:Wikimedia Commons)
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絕大多數人一想到這位洛克菲勒,就想到他是標準石油聯合創始人、主宰1800年代末石油工業的富商。但絕大多數人也許沒有意識到,他還是位虔誠的浸信會教友,也是個慷慨的人。
庫爾森寫到,洛克菲勒虔誠地支持什一奉獻,把遠超十分之一標準的捐贈奉獻給教會,還捐出錢來,為奴隸贖買自由。
但即便在洛克菲勒成為當時最富有的人之前,無論他的收入有多小,他也都會捐贈教會。
庫爾森寫到,洛克菲勒的母親很虔誠,她教導洛克菲勒什一奉獻的重要性,當小洛克菲勒為鄰居工作一周賺到人生的第一筆收入——1.5美元之後,母親就鼓勵他捐出15美分到教會的奉獻盤中。
洛克菲勒很早就退休了,庫爾森寫到,這讓他能關注於人生中更重要的事情。
「直到人生末了,他都會按時去教會,是基督教事業和教會大學的重要支持者,」庫爾森在採訪中說,「他對教育事業也捐獻了很多。」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廢奴者
(圖片:Wikimedia Commons)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
道格拉斯生活在19世紀,生而為奴,但有幸獲得一位白人女性的幫助,她照料了他對教育的興趣,教他學會了讀寫。
當時道格拉斯被送到巴爾的摩,為主人的兄弟休·奧德(Hugh Auld)工作,休的妻子索非亞(Sophia)讓他受益匪淺,她「用家裡白人小男孩湯米的教科書,讓他走上了那條路。」她是位非常虔誠、對宗教極為投入的人,她教他如何閱讀聖經。」庫爾森寫到。
「當她丈夫發現妻子在做什麼的時候,他大發雷霆,要求立刻停下來。但這已經太晚了。弗雷德里克擁有一個聰明、好學的頭腦,這一旦被激發出來,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道格拉斯在13歲的時候成為基督徒,之後又去教主日學,他教會其他奴隸閱讀新約聖經。他在1839年成為註冊牧師,後來是廢奴運動中的傑出人物。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作家
庫爾森寫到,著名的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是英格蘭教會成員,耶穌基督的人生對他有極大的啟發。
庫爾森說,狄更斯有許多作品「都契合了超越時代的福音信息,」他想自己的作品能夠映射出「耶穌所說寓言」的隱喻意義。
雖然許多人會記得狄更斯曾是監獄改革、童工法令等世俗事業的倡導者,但庫爾森指出,人們也不應忽視狄更斯的信仰。
「很明顯,狄更斯深愛著他的同胞,」庫爾森說,「人們只看到他留下那些在世俗社會中的功績,但我們卻忘記了,他也深愛著神。屬靈本性的那些問題始終縈繞在他心裡,他想要去愛、去侍奉。」
(圖片:弗洛倫斯·南丁格爾)
弗洛倫斯·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
弗洛倫斯·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當代護理事業的創始人、社會改革家
南丁格爾也是英格蘭教會成員。庫爾森寫到,她與美國的公理會牧師有密切關係,這位牧師幫助她與基督建立了親密的個人關聯。
和哈馬舍爾德一樣,庫爾森說,南丁格爾也非常懇切地祈求神能給她一個定義自己人生的任務。
「她非常極其頑強,下定決心要完成自己的目標,」庫爾森告訴《基督郵報》,「南丁格爾在完成自己受召的使命之前絕不會休息。她在完成基督要她完成的使命前絕不罷休。她最終做到了這一點,銘刻在心,徹底革新了護理事業。」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美國第16任總統
(圖片:Public Domain——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儘管林肯是否為信徒還有爭議,庫爾森說他堅定地相信林肯已將自己的人生獻給基督。他說林肯與神有約,如果在南北戰爭期間,聯邦軍能夠贏得一場戰勝邦聯軍的決定性戰役,那他就會解放奴隸。
毫無疑問,林肯對宗教有懷疑,但庫爾森解釋說,林肯兩個孩子之死讓他開始關注到了信仰層面。
當林肯的兒子愛德華在1850年去世後,林肯結交了一個名叫詹姆斯·史密斯(James Smiths)的蘇格蘭牧師,林肯有時會去此人位於伊利諾州斯普林菲爾德市的教會。庫爾森寫到,這位史密斯對林肯有巨大的影響。
儘管在兒子剛剛去世的時候林肯未必成為基督徒,庫爾森相信林肯在擔任總統、不得不應付內戰困境、另一個兒子威利(Willie)1862年早夭時將自己的人生獻給基督。
「他說過句很著名的話,說自己在遇到重大危機的時候禱告,因為『我現在除了跪下禱告已經無處可去了。』」庫爾森說。
「我覺得他已經將信仰交託給了基督,這毫無疑問,」庫爾森寫到,「這是出於他的誓言、他對神的承諾,如果神為北方帶來一場決定性的勝利,那他就會宣布奴隸們都獲得自由。事情就這樣成了。」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法國化學家
(圖片:Wikimedia Commons)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
如果沒有巴斯德,如果離開了他在19世紀做出那些對拯救生命產生極大影響的科學發現,誰曉得今日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他因發現了疫苗接種、微生物(致病菌、病毒、細菌)繁殖和消毒原理而著稱,這帶來了醫學領域的巨大突破,讓醫院成為患者尋求醫療幫助的安全之地。
「在給朋友的一封信里,他說自己覺得處在發現巨大秘密的邊緣上,他總在實驗室里禱告,祈求神給他智慧、理解和洞見。」庫爾森說。
巴斯德是位天主教徒,與林肯的情況類似,女兒的早夭也讓巴斯德極其悲痛。
「書里引用了一段有意思的內容,巴斯德說,他相信,任何人只要看過孩子的死,就不可能再坦白地說,自己相信生命只不過是一堆分子的集合。在這背後肯定有更深層的東西,」庫爾森說,「毫無疑問,巴斯德就是一位有信仰的人。」
(圖片:Wikimedia Commons)約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
約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英國醫生,抗菌外科領域的先鋒
李斯特所生活的19世紀,醫院裡的消毒標準並不高。醫生們喜歡穿沾滿血污的工作衣,仿佛那就是榮譽的勳章,在治療完一位病人再治療一位新病人的時候,醫生也很少洗手、也不清潔醫療工具。
當然,這也就難怪許多病人因為一種病進醫院,卻死在另一種疾病上,這是因為微生物和病毒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傳染了。由於巴斯德的發現,李斯特能夠查明為何那麼多的患者在醫院身故,他致力於提升醫院的衛生標準。
李斯特是位教友派信徒,他號召醫院、護士和醫生要更好地清潔自己,不要在患者中傳播病毒和細菌,庫爾森寫到,當時的信仰界對此有許多批評,認為那是阻礙了神的意志。
「當有人覺得科學與信仰完全衝突時,這仿佛是膝跳反應一樣自然——『這兩者不應該混為一談,兩者不能混淆,當然,我們知道這兩者容易混淆,』」庫爾森說,「李斯特是個說話很委婉、舉止溫柔的人,從宗教傳統上說,他是教友會信徒,不相信爭論。他是那種安安靜靜做自己事業的人,然後在巴黎找到了自己重要的盟友巴斯德,然後成為了不起的夥伴。」
庫爾森這本書里還詳細介紹了古巴革命者弗蘭克·派斯(Frank País)、俄國小說家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紅十字會創始人及首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亨利·杜南(Jean-Henri Dunant)以及日本外交官杉原千畝(Chiune Sugihara)。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12059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