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他們年紀大約五六十歲, 不會說英文,普通話也不太懂,只會講講廣東話。但在工會的召集下,他們可以戴著老花鏡、對著講稿一個一個打電話,目的只是為希拉蕊拉來一張張華裔選票,雖然有時候他們甚至不知道希拉蕊到底是哪個黨的。
不會說英文的華人很重要
6月4日上午,希拉蕊·柯林頓在加州奧克蘭城的競選總部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年紀大約五六十歲, 不會說英文,國語也不太懂,彼此之間只用廣東話小聲地交談。這群老人大多來自廣東,幾十年前移民到美國,現在大多已經取得了公民的身份。他們穿著統一的工會服裝,在年輕的工會代表的帶領下魚貫而入,把本來就不大的競選辦公室撐得滿滿當當。
和老人們交談後發現,他們都來自「國際服務業雇員工會」(Service Employee International Union)下屬的舊金山家政員工工會,在工會的組織下前來為希拉蕊助選。工作人員給每位老人發了一份廣東話的電話講稿和選民的電話號碼冊,而老人們要做的,就是致電這些選民,號召他們在三天後的黨內初選中給希拉蕊投票。在加州,享有投票權的華人超過一百萬,許多一代移民不通英文,但工人階級的他們往往又是民主黨的重要票倉, 希拉蕊團隊為了聯繫到這些選民傷透了腦筋,最終通過工會聯繫到了同樣會講廣東話的老人們。
國際服務業雇員工會成員為希拉蕊助威
「工會支持希拉蕊,我們就支持希拉蕊」
「您好,我是加州支持希拉蕊競選總部的義工, 希拉蕊爭取為家庭出人頭地,重視婦女同工同酬,保持美國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我希望您能投希拉蕊一票。」 老人們一人領取了一個小手機,帶上老花鏡,照著講稿的內容一遍遍的重複著 。
李阿姨祖籍廣東,來美國已經二十多年了。在被問到為什麼支持希拉蕊的時候,李阿姨不知所措地笑了笑:「希拉蕊來我們工會拉票,她對我們工會好,我們是工會的人,工會支持希拉蕊我們就支持她。」 曾阿姨說:「我們做家政的現在都是12塊錢一個鍾,工會告訴我們,希拉蕊要把最低工資提到15塊錢一個鍾,所以我們就支持她。」當被告知另一位候選人伯尼·桑德斯也會把最低工資提高到15元時,兩位阿姨面面相覷,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
「希拉蕊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
坐在另外一桌的王阿姨是老人們口中的工會積極分子,每日都喜歡看看新聞。幾個月前希拉蕊在底特律發表演講,王阿姨還特別代表工會去參加。由於不懂英文,王阿姨請記者幫她把需要填寫的「電話訪問結果登記表」翻譯成英文,當記者告訴她最後一欄表示該選民支持共和黨的時候,王阿姨不好意思地問到:「小妹妹,那希拉蕊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啊?」
「工會的決定就是我的決定」
希拉蕊和國際服務業雇員工會成員握手
一來二去之後,老人們的話匣子就打開了。王阿姨告訴我們,這種電話助選的活動他們早就不是第一次做了,幾年前現任三番市長李孟賢(Ed Lee)競選的時候,工會也組織他們打電話鼓勵華人選民投票。顯然,工會決定支持哪位候選人不是由老人們說了算,對於這些語言不通,沒有其他途徑來了解美國政治的老人來說,工會的決定幾乎就是自己的決定。曾阿姨告訴我們:「她剛來美國的時候各種繁瑣文件全是工會幫忙翻譯的,所以幫著工會做義工是知恩圖報的事。」許多老人都表示,他們每次都會在大選中投票,而老人們投票的對象,幾乎也都是工會支持的候選人。
右一為關麗珍
華裔=「啞裔」?
「關麗珍,關麗珍!」幾個眼尖的老人突然興奮起來,原來他們認出了奧克蘭市的前任市長關麗珍。關麗珍是奧克蘭市首位華裔女市長,這次來競選總部專門幫希拉蕊助選。關麗珍坐在了老人們的身邊,用不熟練的廣東話和老人們交談 。老人們都聽說過關麗珍的名字,可今天第一次見難免激動。曾阿姨悄悄告訴記者,她喜歡參加工會舉辦的活動是因為她能在這些活動中與政府的議員親密接觸,讓她感覺自己很重要。一代移民的老華人一直以努力工作,不問政事的「啞裔」形象示人,但在每一個移民的心裡,都多多少少隱藏著對參與政治生活的渴望。
在對關麗珍的專訪中記者問到,許多工人階級的老移民只知道跟著工會走,缺乏對大選的自主了解,他們的政治參與雖然越來越多元化,但究竟能代表自身的利益嗎?關麗珍承認了問題的存在,但她同時辯解道,華人的政治參與歷史上一向很低,在她競選的時候,許多華人選民甚至都不投本族裔候選人的票,所以這次二十多位華人工友自願來幫希拉蕊助選必然是進步的表現。關麗珍又說,工友跟隨工會投票也未必是壞事。加州的監獄工作人員就常常通過工會向政府施壓,向政府爭取到了不少基金和福利。華人的數量在家政類員工中幾乎過半,如果大家團結起來投票,也會讓候選人更加關注他們的福祉。
圖中英文為:三番市酒店工人支持伯尼桑德斯
華人參與政治的困境
隨後,記者了解到,加州的另一家工會,舊金山酒店員工工會,也在網上向華人群體拉票。兩位一代移民在Youtube視頻中呼籲華人群體支持另一位民主黨候選人伯尼·桑德斯 。記者試圖與該工會取得聯繫,但並沒有得到回應。於是,記者走訪了該工會名下的幾家酒店,與酒店的華人工友交談。
在聯合廣場某酒店工作的吳阿姨告訴我們,她多半也會在初選中隨著工會的意向投票,即使工會沒有規定工友的投票對象,也沒有給按照工會意向投票的人額外的好處,對於有些華人來說,工會支持的候選人正好就是他們本身的選擇,對於有些華人來說,因為語言文化的障礙,他們難以深入了解美國政治,只能相信工會幫助他們做出的選擇。對於另一些初來乍到的華人來說,工會像是一個家的存在,他們參與工會組織的政治活動,往往不是因為自己有強烈的政治訴求,而是為了回饋這個給予自己幫助的集體,盡到知恩圖報的義務。土生土長的美國工友能輕鬆的從主流媒體和社交網絡中獲得候選人的信息,工會的傾向只是他們投票時考慮的部分因素,而對於加入工會的老移民來說,工會的「枕邊風」幾乎是他們做出政治選擇的全部依據。
就在我們和吳阿姨聊天的時候,酒店的領班正巧路過,催促吳阿姨去幹活。領班也是中國來的移民,和吳阿姨在同一個工會,但她更早拿到了公民身份,英文也更好。當我們問起她是否會根據工會的意向而投票給桑德斯時,領班警覺地說:「我和工會的聯繫不多,我投票都是靠自己的判斷。」然而,當我們繼續追問她之前是否經常投票時,領班尷尬地表示,她有時投,有時不投,看忙不忙。
這或許正好反映出了華人群體目前碰到的一個困境:與工會緊緊抱團的華人投票的次數更勤,然而他們的選擇受工會影響巨大,缺乏自主性;和工會聯繫鬆散的華人更容易形成自己的判斷,然而沒有工會的推力,他們自主投票的動力卻不足。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12005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