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菸果真有百害而無一利?

較之於中國歷史,中國的「菸草史」頂多也就是「分分鐘」。 中國的古文獻中,一直沒有菸草的記載。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1590年),載有藥物1892種,沒有菸草。直到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1755年),才把菸草歸入火部,並引張景岳之說,謂「菸草味辛氣溫,性微熱……此物自古未聞,近自我明萬曆時,出於閩廣之間,自後吳楚地土皆種植之。」 不僅是中國,菸草對絕大多數國家來說,都是舶來品。除了印第安人,人類的吸菸歷史,都不過400年左右。菸草原產拉丁美洲的厄瓜多地區,1565年從法國傳入德國,接著傳入俄、日、英、印尼、印度及菲律賓等地。17世紀以後,菸草才真正風靡世界。 菸草最初由菲律賓呂宋島傳入中國,時稱「呂宋菸」,時間大約在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據方以智(1611—1671)《物理小識》:「萬曆末有攜至漳泉者,馬氏造之曰淡肉果,漸傳至九邊,皆銜長管火點而吞吐之。以火酒炒之曰金絲煙。」傳入的時間、地點,很難找到更確鑿的記錄,有人認為呂宋菸草首先傳入中國漳州,也有人認為經由台灣再傳入漳州、泉州。但可以肯定,明萬曆以後到明朝滅亡的二十多年間,吸菸之風已經盛行。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曾經嚴令禁止種煙和吸菸。 今天流行的捲菸,出現於1843年。中國最早生產的是福建皮絲煙,吸菸工具即煙筒,又名菸袋。十七世紀以前的菸草製品,主要是雪茄菸、斗煙、鼻煙及嚼煙。中國的捲菸。1890年由外商輸入。1905年前後,中國上海開始生產捲菸。 封建時代對菸草的控制,主要由於煙、糧爭地。「吸菸有害」的宣傳,其實也是近幾十年的理念。少量吸菸,並非有百害而無一利,吸菸主要是過量。 適量吸菸,可以預防和治療疾病,如子宮內膜癌、帕金森綜合症、結腸潰瘍、妊娠中毒性貧血、骨質疏鬆症等。菸草最早被人類發現和使用,就是因為它能治病救人。美洲印第安人,最早認為菸草可以治病。明朝《景岳全書》里對菸草的記載,正是因其藥用價值。

適量吸菸,能預防和緩解老年性痴呆、旅遊綜合症、注意力下降和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 很多政治領袖,都有吸菸的嗜好。實驗證明,吸菸確實可以健腦,增強記憶。美國休斯頓Baylor藥學院約翰•丹尼認為,菸鹼通過增強人腦海馬結構中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繫來增強記憶力(海馬結構是人腦中與記憶密切相關的結構)。菸鹼可以刺激神經細胞釋放出更多的神經遞質,使神經細胞傳送更多的信息,這是菸鹼增強記憶的物理化學反應過程。菸鹼作為一種行為自動調節劑,吸菸可以調節人的行為和情緒。人在焦躁或緊張時,吸菸可消除此情緒;在發困或頭腦反應遲鈍時,吸菸可使頭腦清醒,提高工作效率。 1985年,世衛組織曾認為吸菸可以部分預防子宮內膜癌、結腸潰瘍、震顫性麻痹症、妊娠中毒性貧血和骨質疏鬆等5種疾病。1964年,美國醫政總署報告認為,吸菸者患神經失調的比例只有不吸菸者的一半。1991年《國際流行病學》報道,在精神錯亂患者中,吸菸者僅占三分之一。1994年,澳大利亞統計局對1200萬國民所做的調查表明:吸菸者比不吸菸者,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病的人數要少。沒有患過任何疾病者,吸菸者有24. 9%,不吸菸者僅為17.9%。 吸菸與壽命之間,很難找到必然的因果聯繫。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歐盟吸菸最多的國家是希臘,但該國平均壽命在歐盟排名第二。中國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第十三屆國際自然醫學會將其列為世界五大「長壽之鄉」。據對該縣228名、90歲以上老人的吸菸情況調查,適量而合理地吸菸,同樣是長壽因素之一。 作為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但物極必反,任何事情過量,都理一件危險的事情。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11844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