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與印度 誰對中國未來更有價值?
【導讀】:印巴之間誰是世界大國?這個問題似乎很好回答。從國際影響力上講,印度加入金磚國家組織、也是G20成員...
兩天前,習李分別與巴基斯坦總統總統馬姆努恩·海珊和總理謝里夫互致賀電,就中巴建交65周年。再早些時候,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拉希勒上將訪華,他的一句話讓不少中國網友興奮。在會晤中,這位上將提到,中國的敵人就是巴基斯坦的敵人。這比盟友還盟友的話,成了中國和巴基斯坦友誼的最好註腳。
以上反應的都是中巴交往深入,關係確實很"鐵"的事實。另一方面,中巴友誼雖然堅固,而中國和印度的關係卻也在不斷發展。印巴這對鄰居都在爭相對華示好。一個例子是,從今天開始,印度總統慕克吉訪華,這是他上任後的首訪。第一站到廣州,出席商貿投資論壇,和300名中印企業家交流。
第二站在北京,出席對外友協的招待會,與習李等高層會晤,還要到北京大學演講。可以看出,這位總統主推經貿交流,但同時也希望中印政治關係更好。其實對中國而言,似乎也存在"取捨"的問題。在中國與亞洲地區的關係中,與南亞國家的關係一直被認為是相對薄弱一環。
隨著在東海問題上中日交惡,在南海問題上中國由與美國、東南亞數國纏鬥,反而提升了南亞國家的地區分量,使他們進入中國地區戰略的大棋盤。更客觀、更全面地看待印度與巴基斯坦現實與未來,對中國而言,到底哪家更重要?答案或許不那麼重要,但分析的過程有利於解疑釋惑。其實印巴到底誰對中國更重要,回答兩個簡單的問題就可以:
印巴之間誰是世界大國?誰能促進中國利益實現?這既是中國外交必須要重視的問題,也是中國內政必須要關注的問題。印巴之間誰是世界大國?這個問題似乎很好回答。從國際影響力上講,印度加入金磚國家組織、也是G20成員,還是代表第三世界的不結盟組織及77國集團的核心成員之一,已然是世界大國的"范兒"。
從經濟角度著眼更是如此。根據現有資料,印度的GDP在2013年為2.1萬億美元,而巴基斯坦則是2300億美元,只有印度的12%。光看經濟總量,印度已經成為世界第八經濟大國,不僅比俄羅斯高,也比義大利、加拿大等西方七國集團成員高。毫無疑問,印度的經濟已經開始起飛,2015年的增長率突破7%,高於中國。
有專家認為,其就如同中國,雖然困難重重,但沒有停下的理由。而巴基斯坦的經濟狀況十數年來沒有大的變化。擁有12億人口的印度人均GDP比巴基斯坦人均GDP都要高,雙方未來的差距可能還會拉大,使巴基斯坦在印度面前越來越被動。可能也會讓巴基斯坦越來越失去國際社會的關注。
當然有人會說,成為世界大國就意味著一定和中國友好嗎?這個問題問得好。確實,不是所有大國都會和中國友好合作,比如日本和中國領土問題上的爭端,其實阻礙了中國面向海洋的發展戰略;但不要忽視,中印在國際上的合作,要遠大於彼此之間的分歧。這是友好合作的基本出發點。中國高層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雖然中印邊界問題沒有解決,但這和中日領土爭端有本質的區別:
邊界矛盾沒有成為中印發展關係的條件與矛盾,而是日益被中國和印度視作兩國關係常態化一部分而已。木叔了解到,1981年中印就邊境問題啟動磋商進程以來,兩國為解決邊界問題先後建立了副部級官員會談、聯合工作小組會談、中印邊境問題外交與軍事專家小組會議、特別代表會晤,以及中印邊境事務磋商和協調工作機制等多層次的協調溝通機制。
可以說中印基本上擺脫了戰爭的陰影。至於所謂的敏感事件大多是雙方媒體的炒作。反觀中日領土爭端則完全沒有中印邊境的這種成熟的接觸機制。即使中印邊境問題,也沒有阻隔中國重大的戰略部署--"西進戰略"。李上任訪問的第一個國家就是印度,並提出了"中印緬孟經濟走廊"的倡議,這本身就是對印度的重視;習這次的南亞行,印度是毫無疑問的最重要一站,習·李上任以來造訪同一個國家的例子非常罕見,可以視作是中國為中印友好甚至中印攜手的"背書"舉措。
正因為印度是世界大國,中印矛盾又沒有成為中印發展關係的障礙,所以中國外交才有理由對印度更加重視,而且從中國高層的不間斷布局南亞政策來看,這種趨勢今後還會持續與加強。比如印度在國際問題上完全可以成為一個與中國利益相配合的夥伴。對中國而言,這種戰略所得的回報符合中國外交的既定目標。
在國際舞台上擁有一個立場一致的朋友,對被西方視為"孤獨的大國"國家來說非常重要。這個角色的"扮演者"只能是國內經濟分量足夠、同時擁有國際政治話語權的世界大國。除了俄羅斯之外,印度是這個角色最合適的"扮演者"。因而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中印協同,或許會促使中國的國家利益能夠更快、更好地實現。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看到,無論是在對敘利亞問題的看法上、對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維護上、還是對美國在烏克蘭問題的態度上,中印都持有相同立場。
再加上俄羅斯,三方雙方實際上形成了一種"准盟友"的關係。同時三國又都是金磚國家成員,還有消息稱印度將加入上合組織。這些都是中國將印度視為世界大國的基本出發點。顯然和印度相比,巴基斯坦的外向型能力尚且不能成為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第一層次"的戰略夥伴。
巴基斯坦雖然不是世界大國,但在地區事務上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長期以來,中國和巴基斯坦雙方都用加強雙邊關係來制約印度的外交,這是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中巴維持"鐵盟"關係的基石。最近一段時間,在反恐問題上巴基斯坦的作用與付出也要大於印度。中國官方已經研判,恐怖主義將是中國西部發展的制約因素,因而中國在西北部與上合組織結成了打擊恐怖勢力的"同盟";在西南部與巴基斯坦加強打擊的力度。這成了"巴鐵"的新內涵。
雖然巴基斯坦政府和巴基斯坦人對中國態度非常友好,但很多中國人忽視的一個事實是,巴基斯坦的最大援助國並不是中國,而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美國在巴基斯坦有駐軍,儘管很少,但象徵意義頗大。不過隨著美軍撤出阿富汗,巴基斯坦對美國的重要性在下降;由於中國西部襲擊多發,巴基斯坦對中國的重要性在上升。
不過這種"上升"機遇和風險並存--維持中巴關係穩定向前的中印關係出現了戰略性調整;反恐合作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這都可能會制約到未來中巴關係的走向。應該注意到,正是因為反恐問題上的立場差異和細節取捨,導致了美國和巴基斯坦關係的惡化;未來在反恐問題上,中國和巴基斯坦是否會複製美巴關係的老路,應該引起中方的高度重視。
木叔曾經與在華巴基斯坦官員接觸,雖然巴方表態積極支持反恐,但也不遠多談雙方的反恐合作與效果。其實從巴基斯坦的軍事能力和意識形態上都能分析出,該國在反恐行動上確實存在一些主觀和客觀的制約因素,比如恐怖分子的宗·教化宣傳對其會產生一些影響。以至於美國方面敏感的察覺到了中國私下表達的不滿,並將其公開給了國際社會。
當然制約中印關係發展的因素也存在。除了暫時攪動不起波瀾的中印邊境問題之外,印度和域外國家的合作,比如印日交流、印度和越南的合作,都可能給中印關係帶來負面影響。但判斷中印關係是否健康的標準,應該是看印度在這些外向型行為中,是否存在遏制中國發展的"主觀故意"。如果只是正常國家往來的一部分,則沒必要對此風聲鶴唳。就如同俄羅斯向越南推銷武器,不會影響到中俄關係國際層面合作的戰略大局一樣。
大國關係肯定存在合作與競爭的雙面,中印也不例外。但中印所謂的競爭關係,更多的是內向型的,即維護主權的領土爭端,不似中日爭端體現的是不同的國際戰略觀,因而競爭關係主要是外向型的,即發展與制約、走出去與困住你的關係。
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第二強,未來肯定成為全球經濟翹楚的趨勢下,印度在經濟方面已經失去了和中國爭奪經濟地位的籌碼。印度人對此也很現實。所以在經濟方面來講,中印的競爭關係日益趨弱。從政治方面來講,中國已然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被認可的政治大國,更是現有國際秩序的既得利益者,那種認為印度挑戰中國地位的說法明顯站不住腳;相反,印度要實現更大的國際影響力,有求於中國的一面更大,而且也必須要依託一定的國際平台--諸如G20、金磚國家、東協、上合組織等才能更好地實現。
中國在這些機構和機制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印的政治合作意願其實大於分歧。整體而言,印度是一個發展方向基本確定的世界大國,而巴基斯坦則是一個發展方向不確定的地區大國。與印度搞好關係是中國大國外交的考慮範疇;而與巴基斯坦繼續"鐵哥們"下去,也符合中國在南亞外交和反恐外交上的利益取得。
中國軍隊將進巴基斯坦?為保中巴經濟走廊
印度媒體上周末在「渲染中國威脅」方面可謂下足了功夫。
印度Zee新聞網站13日稱,印情報部門上周六報告莫迪政府,「中國軍隊將很快進入巴基斯坦」,以加強保護中巴經濟走廊。新德里電視台稱,這一動向引起了印度方面的擔憂。一名印度政府高級官員對新德里電視台表示:「我們密切關注事態發展,對可能部署到巴境內的中國軍隊數量有了大致了解。」印媒稱,巴方也將派出3個獨立步兵旅和2個炮兵團參加保護工作。
對「中國軍隊進巴」的傳聞,消息人士13日向《環球時報》否認了此事。記者在多家巴基斯坦主流媒體上也未發現該報道,僅在一個防務論壇上發現了一則轉自印媒報道的帖子,不少巴網民在留言板上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人認為,該消息可能是故意向當地民眾傳遞錯誤消息。還有人直接指出,這是「胡說八道」。另有網民表示,印度人像往常一樣,被恐懼「嚇癱瘓了」。
在中巴經濟走廊的安保工作方面,巴基斯坦《每日時報》2月曾報道稱,巴政府正在組建包括約1萬人的特別安保部隊。據報道,巴方重點軍方部門將負責培訓安保人員,以便讓他們能夠在不同的環境下執行保衛任務。目前,至少有1.4萬名中國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參與了在巴基斯坦的約210個項目的建設。
此前一天,印度《至上報》發表了題為「解放軍部隊越境後撤退」的報道,聲稱中國一名上校軍官在本月8日帶領至少11名軍人在班公湖附近乘坐4輛汽車越過「實際控制線」,進入印度拉達克地區5.5公里處。
消息人士稱,這些中國軍人很快就「遇到」正在巡邏的印度邊境警察,「對峙」數小時後撤退。印度國防部人士對此表示,「實控線」並非由中國和印度共同劃定,雙方巡邏時都會抵近各自認為的「實控線」,因此「越境」事件時有發生。
英國廣播公司稱,中印爭議領土主要為東西兩段,即東段的藏南地區和西段的阿克賽欽地區及班公湖一帶。班公湖沿岸2/3的部分由中國控制。
另外,印度方面最近的兩個動向也被外媒解讀為和「應對中國有關」。第一個是印度空軍12日重新啟用了設在「阿魯納恰爾邦」(即我藏南地區)的兩個前進機場。
亞洲新聞國際通訊社稱,此舉將在很大程度上加強印度在中印邊境的防衛能力。第二個是印度和日本正進行協商共同升級安達曼-尼科巴群島上的民用設施。新加坡《海峽時報》稱,該群島被視為應對中國在印度洋擴張的重要資產。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10145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