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沃克表示,五角大樓希望將2016年作為新「抵消戰略」理論的試驗年,為實現美國未來25年的主導地位奠定基礎。今年3月,沃克宣布將在2017年投入120~150億美元用於支持「第三次抵消戰略」。 本文首發於國防參考 微信號:jfjbgfck 近日,美「第三次抵消戰略」重要推手之一的美國防部副部長羅伯特·沃克在英國參加國際防備與安全論壇時表示,美國正在尋求通過「第三次抵消戰略」,提升美軍作戰能力。 沃克表示,五角大樓希望將2016年作為新「抵消戰略」理論的試驗年,為實現美國未來25年的主導地位奠定基礎。今年3月,沃克宣布將在2017年投入120~150億美元用於支持「第三次抵消戰略」。 1三次「抵消戰略」發展一脈相承 「抵消戰略」是二戰後美國軍事戰略界創造的獨具特色的專有術語,是指用技術優勢抵消對手的數量優勢,或用突破性技術的新能力抵消對手現有的優勢軍事能力,是一種戰勝或削弱另一方優勢的戰略。至今,美國曾先後提出過三次「抵消戰略」。 第一次是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面對蘇聯在中歐具有壓倒性的常規軍事優勢,艾森豪政府提出利用美國在核技術、轟炸機和遠程飛彈領域內的優勢地位來抵消蘇聯的優勢。 在這一時期,美國充分利用核武器技術優勢,成功抵消了蘇軍龐大的常規地面部隊的數量優勢,改變了蘇聯希望在戰場上實現的「以兵換兵」的遊戲規則。
2014年11月4日,F-35C「雷電II」隱身艦載戰鬥機在美國海軍尼米茲號航母(CVN-68)上頻繁起降,該艦所屬的FA-18C「大黃蜂」戰機也起飛,配合F-35C的測試飛行。 第二次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的。由時任國防部長哈羅德·布朗和副國務卿威廉·佩里提出了以先進的微電子和信息技術對抗占有數量優勢以常規部隊為核心的第二個「抵消戰略」。 一方面,美國在以全球定位系統,情報、精確制導、偵察與監視平台和信息網絡為主的信息領域投入巨資,使這些系統與裝備成為己方常規部隊的「力量倍增器」,並啟動了新一輪的軍事革命。 另一方面,美國還通過一系列出口、貿易管制來維持其技術霸權地位。事實證明,以質量對數量的第二個「抵消戰略」在阻止蘇聯吞併西歐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第二次抵消戰略」被認為成功加速了蘇聯的戰略衰退。 「第三次抵消戰略」始於2014年。隨著中俄等國軍事實力不斷提升,美國認為自身的軍事優勢正在被逐步削弱。為奪取在新一輪大國軍事競爭中的絕對優勢地位,美國於2014年推出以「創新驅動」為核心,重點發展能夠「改變未來戰局」的顛覆性技術群優勢的「第三次抵消戰略」。 8月5日,時任美國國防部常務副部長羅伯特·沃克在美國國防大學發表演講,提出美國需要制定「第三次抵消戰略」以維持其技術優勢;9月,時任國防部長的哈格爾宣布美國將制定新的「抵消戰略」;10月20日,美國政府對外宣布正式啟動《超越抵消:美國如何保持其軍事優勢?》項目;一周後,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公開發布了《邁向新抵消戰略:利用美國的長期優勢恢復美國全球力量投送能力》的研究報告,詳細闡述了新「抵消戰略」的基本內涵、整體構想與具體措施。 在美國軍方和智庫的共同努力下,「第三次抵消戰略」正式列入議程。美國提出「第三次抵消戰略」的核心仍然是保持技術優勢,即通過謀求利用技術創新來維持美國未來的軍事優勢。 美軍三次「抵消戰略」思想一脈相承,都是在戰爭結束初期,國力相對下降,大國挑戰加劇的背景下,謀求以技術創新來支撐並拉大軍事優勢的長期競爭戰略。但與前兩次相比,「第三次抵消戰略」的特點在於: 一是戰略對手不同。前兩次都是明確針對蘇聯,旨在贏得美蘇爭霸;而「第三次抵消戰略」名義上針對所有可能對美構成威脅挑戰的大國,實際上主要瞄準中國。 二是更加強調主動戰略預置。雖然三次「抵消戰略」都帶有戰略預置性,但前兩次戰略提出時,美蘇軍力對比美並不占優勢甚至略處下風,不得不被動扭轉局面。而「第三次抵消戰略」卻是在美國軍力明顯優於對手的背景下提出的,更凸顯其著眼於未來長期競爭以確保絕對優勢地位的前瞻性和危機感。 三是運用的技術形態層次更高。如果說前兩次「抵消戰略」的實質是核技術優勢和信息技術優勢,那麼「第三次抵消戰略」的實質則是謀求憑藉能夠「改變未來戰局」的顛覆性技術群優勢制勝。 四是前兩次「抵消戰略」,美謀求對對手全面超越,而「第三次抵消戰略」更聚焦於對對手相對優勢實施精確對沖,利用非對稱手段使對手的「長板不長,短板更短」。 2意在保持軍事競爭中的絕對優勢 美國「第三次抵消戰略」旨在通過技術創新發展,運用非對稱手段抵消對手優勢,增加對手軍力發展成本,特別是全面破解對手「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以確保美在大國軍事競爭中占據絕對優勢地位。為此,「第三次抵消戰略」具有與前兩次不同的新內容。 第一,從國防管理上尋求創新突破。從戰略體系角度看,「第三次抵消戰略」是在美國家戰略框架下,統籌軍事和經濟力量的國防創新發展戰略。在國防預算持續削減的背景下,更加注重戰略規劃與優化資源配置,支持軍工企業改革創新,確保國防工業基礎的可靠性和靈活性,利用最優秀的思想和尖端技術推進國防部的創新。 具體包括:改進國防部使用多年的「計劃、項目、預算和執行系統」;制定包括機器人、自主系統、小型化、大數據和3D列印等在內的先進位造業領域的長期研發計劃;推出「更優購買力計劃3.0版」,優化採辦流程;在武器裝備研發、採辦和運用的過程中,注重模塊化和開放式系統架構,通過軍民一體化方式推動對新武器和新技術的研製等。 第二,研發顛覆性先進技術武器。「第三次抵消戰略」核心是發展顛覆性先進技術武器,主要抵消對象是中國和俄羅斯,手段是綜合集成創新。發展顛覆性先進技術武器,帶動作戰理論、部隊組織形態和國防管理創新,將新軍事革命引向深入。 驅動此輪「抵消戰略」的5個關鍵技術領域包括: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機器、人機協作、人類作戰行動輔助系統、先進有人/無人作戰編組、針對網絡(攻擊)和電子戰環境進行加固的網絡賦能自主武器等。 為此,「第三次抵消戰略」將在以下領域進行突破創新:一是技術創新突破。通過科技創新,推動定向能武器、電磁軌道炮、士兵效能改造、自動化無人武器系統、智能武器、高超音速武器等新概念武器發展。 二是組織形態創新突破。以新技術、新作戰概念與新作戰樣式牽引編制體制優化,建設一支更加精幹、高效的聯合部隊,以科技裝備創新發展催生更多的新型作戰力量。三是作戰概念創新突破。突出信息主導理論創新,推出「作戰雲」概念、「水下作戰」概念以及「全球監視和打擊」概念等。
2014年9月,一架EA-18G咆哮者艦載電子戰飛機從喬治·華盛頓號航空母艦起飛。 第三,構建多維一體的新型復合式威懾戰略。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發布報告認為,新「抵消戰略」需要改變傳統的「簡單粗暴」式威懾戰略,應實現「拒止性」與「懲罰性」相結合的多維一體的新型復合式威懾戰略,即具備能夠使對手知難而退和對其實施非對稱報復性打擊的能力。 而實現這種威懾效果的力量不是當前部署在敵人周邊的美軍部隊,而是由能夠通過海上平台和遠程空中平台投送的全球性投送力量來承擔,這是部署形態由靜態「前沿存在」向動態「前沿存在」的轉變。 為此,「第三次抵消戰略」將從以下幾方面構建新型復合式威懾戰略:一是新的威懾思路。即改變以往基於直接攻擊威脅、通過傳統的聯合作戰行動實現目標的常規威懾戰略,更多強調「拒止式威懾」和「懲罰式威懾」。 一方面,明確對手和目標。美國量身訂製,將戰勝潛在對手的反介入和區域拒止武器作為其明確目標,將恢復和保持美國的常規力量投送能力作為威懾的基礎。 另一方面,從「勸阻」戰略向「拒止式」加「懲罰式」威懾戰略轉變。為提升常規威懾力,選擇發展使對手知難而退的能力,以及通過威脅對手進行非對稱報復性打擊,增加對手發動戰爭的預期代價。 二是新的聯盟作戰思路。新「抵消戰略」強調的是對盟國的保護。一方面,要求日本和澳大利亞等美國亞太軍事盟友必須在維持穩定的軍事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更加強調打造美軍自己的全球監視和打擊力量。 第三方面,與核戰略相配合。五角大樓宣布將全面改革核力量,改進核戰略配合新「抵消戰略」,形成了一個新型復合式威懾戰略,或將成為未來美國國防戰略的重心。 第四,構建基於「全球監視—打擊網絡」的作戰能力體系。美軍認為,潛在對手正在部署自己的偵察和打擊網絡,挑戰美國的力量投送方式。 為應對潛在對手偵察和打擊網絡威脅,美國必須利用在無人作戰、遠程空中作戰、隱形空中作戰、水下作戰、複雜系統工程集成等領域的絕對領先優勢,將地理上分散的多種平台結合起來,構建一個適用於各種威脅環境的「全球監視—打擊網絡」,以破擊對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網絡,為美軍的力量投送消除障礙和創造條件。 為最終形成新的、基於全球監視與打擊網絡的作戰能力體系,美製定了近期和中期實施計劃,涵蓋太空作戰、水下作戰、空中作戰、無人機作戰、飛彈攻擊與防禦等領域共計13項具體措施,並提出配套的國防預算分配調整方案,削減部分項目以集中投入全球監視和打擊網絡建設。 3遏華與變革雙重涵義的「抵消戰略」 「第三次抵消戰略」是在美國大力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背景下提出的,主要針對中國日益發展的軍事能力,特別是所謂的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而美國儘管目前整體軍事技術優勢仍然顯著,但在海洋、天空、外層空間、網絡空間的優勢地位已不再穩固,前景不容樂觀。 而中國一直在進行大規模軍事投入,大力發展反艦、防空、太空反制、網絡、電子戰和特種作戰能力,不斷縮小與美國的技術差距,削弱美軍傳統優勢。因此,推進「第三次抵消戰略」具有遏華與變革技術的雙重涵義。 「第三次抵消戰略」是美國在亞太地區對中國軍事戰略的進一步升華。此輪「抵消戰略」是在美國對當前和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可能面臨的威脅進行判斷的基礎上提出的。美國國防部已經看出對手的軍事技術進步要比他們之前判斷的更快,美國正在逐步喪失對技術領先的絕對把握和信心。 哈格爾2014年11月15日在里根國防論壇上表示,美國及盟國的10年全球反恐戰爭,給了俄羅斯、中國及其他國家一個極好的發展機會,各方投入巨資在飛機、潛艇、遠程精確制導飛彈、水下和電子戰方面發展的多種能力,極大削弱了美國的軍事技術優勢。 2015年9月10日,正值英國進行戰略防務與安全評審之際,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羅伯特·沃克在英國皇家聯合軍種國防研究所發表演講,指出美國的潛在敵手正不斷以傳統或非傳統方式用高精尖武器武裝自己,呼籲北約及盟國參與美第三次「抵消戰略」。 因此,需要有一個更高層面的宏觀防務戰略來指導美軍的建設和作戰,以維持和促進美國的全球主導地位。美國應該對它的「第三次抵消戰略」進行量身訂製,把戰勝反介入和區域拒止武器作為其更為具體的目標——特別是戰勝中國的反介入和區域拒止武器。 今年3月10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在一年一度的麥卡利斯同仁公司以及瑞士信貸銀行主辦的2017年防務項目會議上說,美國軍方旨在通過其「第三次抵消戰略」應對由潛在對手俄羅斯以及中國所造成的威脅。可見,美國提出的「第三次抵消戰略」,針對中國的意味十分明顯。 「第三次抵消戰略」明確了將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美軍發展方向和建設重心。其所提出的建設全球監視和打擊網絡,實質上是通過對一些武器項目的調整,優化國防資源的分配,改變美軍力量的構成。 美國「第三次抵消戰略」能否實現預期效果,將主要取決於美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國防工業支撐能力和國內政治因素,以及美潛在對手的相對實力和戰略博弈等因素。 其有利因素包括:在政治方面,創新驅動始終是美戰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兩黨對於本輪「抵消戰略」基本達成一致。在技術創新方面,美擁有最高效的技術創新體系和強大的軍民一體化國防工業基礎,為「第三次抵消戰略」和《國防創新倡議備忘錄》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在綜合國力方面,相比前兩次「抵消戰略」,「第三次抵消戰略」是美在綜合國力明顯優於對手的情況下推出的,總體上更具優勢。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