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體算了一筆帳:
假設存款10萬元,而全年CPI在2.3%左右,也就是以2.3%為通脹率,如此計算國有大行和招商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1.75%,10萬元存款到期本息合計為101750元,根據現金價值,以2.3%的通脹率對到期本息進行折現,101750÷1.023等於99462.37,即一年後的101750元僅相當於現在的99462.37元,也就是說,在這幾家銀行存10萬元一年期定期,到期實際上是凈虧537.63元。
如果把錢存在其他9家上市的股份制銀行,結果會好一點,但依然是虧:一年期存款利率2.00%,10萬元存款到期本息合計為102000元,用同樣的方法計算,折現後僅有99706.74元,到期實際上是凈虧293.26元。
這種「負利率」是由通脹引起的,所以有人把這種因為錢存在銀行引發的通脹損失叫做「新增的稅收」——通脹稅。
通脹稅對一切手裡有貨幣、銀行有存款,以及將來有貨幣收入的人開徵。但是,「通脹稅」是不會讓你看見的,若不仔細計算,也不會知道自己被征了多少「通脹稅」。正如巴菲特所說:人們對120%的所得稅肯定感到氣憤,卻不會注意到6%的通貨膨脹率在經濟上就相當於120%的所得稅。2.3%的通脹率相當於多少所得稅?你不妨自己算算看。
上面說的是理論情況,實際情況是:有人開新稅種,有人就會避稅,也有人因為稅負太高倒閉。通脹稅看似人人平等,但其實它不按財產的多少來征,而只按持有貨幣的多少來征。真正富有的人未必持有大量貨幣,他們的資產多半是股票、房地產以及各種實物。相反,「通脹稅」最不利於拿固定工資的人,以及只會把錢傻傻存銀行的人。「通脹稅」會改變財富存量分配,也會改變收入分配。
一類人在偷笑!
偷笑的是富人和投機者,他們其實同一類人——不持有大量現金但資產比較多的人。富人們當然不會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錢放在銀行里一點點蒸發,他們一定會努力尋求投資。而中國目前的投資渠道實際上比較單一,富人們大多將目光投向股市、樓市,還有期貨市場。 低利率誘發巨大信貸需求和資金需求,廉價貨幣政策釋放出了巨大的流動性,當遊資、熱錢橫行之時,投機一定更瘋狂、更猖獗。這時,投機暴利遠遠超過投資回報,實業資本受到威脅,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股市、房地產行業。
兩類人要遭殃
第一類是窮人。負利率可被看做是種「退步稅」,即收入愈低,「稅率」愈高。舉個簡單例子,豬肉由20元一斤變成30元一斤,這對於一個資產過億的人來說根本沒有區別,但對於一個月收入3000的人,卻是一大打擊。
負利率最為直觀的影響就是居民放在銀行里的存款會越存越縮水,這種損失的購買力被悄然轉移給負債者。因為低收入者的財富主要集中在存款,相當多的窮人會選擇繼續把有限的錢放在銀行,橫豎是縮水,拿回家塞牆洞大概要比放在銀行更不堪。這已經在歷次的「儲蓄搬家」中不同程度地顯現。窮人,是玩不起「儲蓄搬家」遊戲的。
第二類是老人。這裡主要是指靠積蓄度過餘生的老人,不是指那種靠領退休金為生的老人。
這類老人主要在農村,基本上沒有退休金,除靠子女接濟外。存款利息是他們重要的生活來源:城裡人雖然有退休金,標準也在逐漸上調,但也趕不上通脹的步伐。老人已沒有收入來源,他們的風險承受能力較低,大多數老人喜歡把錢放在銀行、及保守型資產里,面對負利率時代的到來,他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積累一生的財富縮水。
大多數人未讀懂!
很多人未搞懂富人為什麼不喜歡拿著現金,因為他們未搞懂紙幣的真正含義:
紙幣嚴格意義上已不算財富,它的購買力會不斷變化,甚至變成廢紙——除了政府信譽,紙幣沒有任何抵押物,政府讓它值多少錢它就值多少錢。
最典型的例子發生在辛巴威:如果一個辛巴威人在1980年有10億津元,那無疑是一筆巨款,可以兌換14.1億美元;但是到了2009年,他的10億津元卻只能兌換1000萬億分之一美元。
「負利率」年代的五招抗通脹方法
第一,減少銀行存款比例。或者適當縮短存款期限,以提高資產的流動性,捕捉資本市場上的投資機會。不過這裡小白不建議大家經常盯著股票市場,現在的A股市場就像煤油水電,只不過前者是政府定價,後者是一班資本玩家來定價。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幾年抓一波牛市,然後休息是最後的A股投資辦法,當然發燒玩家除外。在小白看來,A股的股票只有特權價值,而沒有分紅價值。特權價值就是指,它之所以值錢是因為他能上市,而不是因為他能賺錢。A股的殼都指30億了,什麼概念?就是說這個公司即使沒有任何資產也值30億。
第二,保守型投資者可選擇貨幣型資產,年化收益2.5%左右;銀行理財產品,年化收益4%左右;國債,10年期國債券收益率3%,票據等一些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以實現財富保值。
第三,平衡型投資者可選擇債券型資產,比如企業債、債券型基金,平均收益6%-8%左右;信託、等中等風險收益類金融產品。
第四,進取型投資者可適當參與一些風險較高的組合投資,以提高組合的收益,實現財富的增長,比如股票、股票型基金、黃金、外匯、P2P等高風險收益類金融產品。
第五,與其向銀行存錢,不如問銀行借錢。但並不是鼓勵信用卡消費。換位思考,投資的利息只要大於6.15%,假如現在主流P2P平台10%,那麼如果不還銀行的錢,而是投資收益大於10%,那我們的資金又多創造了3.85%的利息哦,比我們現在的一年期定期存款都高,你說合算不合算。
最後,以史為鑑,回顧一下1947年那個極度通脹時期的上海。轉播到騰訊微博
工廠里工人在切割紙幣,都完全不怕你們下班的時候偷偷袋走一兩捆了,因為根本不值錢轉播到騰訊微博
紙幣太重了,扛來扛去都覺得花力氣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