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韓戰第一槍:由始至終都是美國佬

【摘要】美國為阻止蘇軍進入南半島的結果,扶持了原出賣國家的韓偽政權、韓奸們死裡逃生,這是造成半島日後徹底分裂埋下的根本伏筆。

四個問題:

一、1945年使南北半島分開的38線是怎麼來的?

二、1948年南北韓各自獨立是誰導致的?

三、1950年5月(注意)無名高地的第一槍是誰先打起的?

四、聯合國說了北韓是「侵略」了嗎?

一、38線是美國佬畫的,不是蘇聯也不是中國

1945年8月9日,取得對德反攻勝利後的蘇軍,對中國東北有日軍「皇軍之花」之稱的關東軍發起全線攻勢,同一時時刻,蘇第25集團軍也對駐朝鮮的日軍發起了攻勢,連德軍都無法阻擋、美國也忌憚三分的蘇式「裝甲洪流」發起了可怕的攻擊,日軍全面潰敗……

8月10日,蘇軍占領臨近日本海的北半島雄基港,蘇遠東海軍也隨之登陸。

12日,蘇軍登陸羅津和清津,兵鋒直指平壤。

此時,東京發布《無條件投降書》,美國佬咋呼:朝鮮半島要變紅色了!於是,美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連夜召開緊急會議,由曾在中緬印戰區擔任非作戰軍官的迪安·臘斯克上校,匆匆地在朝鮮半島半腰處畫了一道線,即北緯38度線——這就是38線的由來。

按照1945年2月的雅爾達會議決定:朝鮮半島戰後獨立,但必須由【國際共管】的協議,美國提出38線是沒有問題的,但【中間攔腰切斷】這就不言而喻,美國不願意讓朝鮮半島變成共產主義的勢力範圍,一如兩德的東西分裂,此時的美國仍遠在日本沖繩島,無暇北上,這其實都是由美、蘇兩國分擔了二戰後期海、陸任務所決定的。

本著協議精神,已經完全占領北半島並逼近漢城的蘇軍仍在9月初撤出了38線以南的相關地區,為啥蘇軍如此「聽話」?

嘿嘿,因為如坐針氈的美國佬9月2日,通過【聯合國】授權給麥克阿瑟以盟軍遠東軍【總司令部】發布【一號命令】唄:

「日本帝國總部,日本本島以及與本島比鄰的小島、北緯38度線以南的朝鮮和菲律賓的高級指揮員以及一切海陸空軍部隊和輔助部隊,應向【太平洋美國陸軍司令部投降】」。

看清楚了吧?

誰才是阻止朝鮮半島戰後馬上統一的始作俑者?

美國為阻止蘇軍進入南半島的結果,扶持了原出賣國家的韓偽政權、韓奸們死裡逃生,這是造成半島日後徹底分裂埋下的根本伏筆。

二、南北半島獨立,始作俑者也是美國佬,不是北韓或蘇聯,更不是中國

1947年8月,被美蘇分割占領已過兩年後,基於南北臨時政府均不認同對方,所以美國國務院以此為由,致函中(蔣介石)、英、蘇三方,要求考慮替代託管的新方法,美國提出【由南方成立統一委員會進入北半島調查和協商】。

看見了沒?

是【南方】,不是【北方】——我就不帶你【共產黨】玩你吹咩?你咬我啊!美國活脫脫的一副流氓嘴臉,史達林和金日成自然一口拒絕,當然了,打日軍你南方李承晚沒出力,我北方金日成的朝鮮義勇軍自30年代起就一直與日寇戰鬥,憑啥是你(韓偽)政權說了算???

要不是美國操縱聯合國偏幫南半島的李承晚等對抗日無大功又和原韓偽狼狽為奸的話,單憑人心金日成就早把朝鮮統一了。

【先獨立的是南韓,不是北韓】

但是,看北方不上當,9月美國乾脆直接向聯合國大會提議韓國全境在聯合國監督下舉行選舉。成立獨立政府。11月,該提案獲得通過,隨即成立了由中、法、澳、加、印、菲等九國代表組成的「聯合國韓國委員會」。

不得人心,所以開始拉大旗作虎皮了……

就這樣又過了一年,1948年5月10日,南半島李承晚集團舉行【大韓民國】第一次【國會選舉】,選出了制定議會議員198人——大部分為李派系的民主黨,這黨……居然在之後的第一次普選中敗選,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6月10日,血腥震壓民意與借美國狐假虎威的李承晚政權,強行要求議會通過《國會法》,7月1日宣布國家名稱為「大韓民國」。

→6月12日通過總統制、單院制,14日通過《政府組織法》。7月17日,頒布韓國「憲法」。

若說此前南北雙方都還只是戰後糾紛,但南半島率先成立國家政權與制定法律,這就是名符其實的【民族分裂運動】!終於,甘願做歐美鷹犬的南方不顧全民族福祉,於8日13日宣布成立大韓民國,總統李承晚,並馬上對國際公布。

9月9月,不甘示弱的北半島才也成立了政權——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自此,朝鮮半島的人民開始正式進入骨肉分離、兄弟反目的民族分裂紀元,再也沒有改變過……

你說:是誰導致南北進入正式分裂的?

是史達林嗎?

是金日成嗎?

還是毛澤東?

關我們毛事?

三、1950年5月,無名高地的槍聲是南韓先打響的

在我的拙作《韓戰十大須知與疑問和解答》(升級版) http://weibo.com/1803554510/AvklruyTt?from=page_1005051803554510_profile&wvr=6&mod=weibotime 中已考略過,韓戰爆發的標誌性事件是1950年6月25日的凌晨,這其中韓國先於【凌晨1時】越過38線占領了朝鮮的工業城市和交通樞紐城市黃道府首府【海洲城】——這用意已很明顯,其意顯然是為了進一步南下,統一不穩地南方政權不會、也不可能就這麼坐等著。

25日拂曉,金日成發表譴責南韓的「反侵略」聲明後也甩人民軍對韓國發起了全線反擊。

但不管如何,雙方其實都是蓄謀已久,準備也充分的。這方面,美分竟然可以把南韓軍的潰敗不堪和朝鮮的人民軍的強悍強大聯繫起來(如某清華高姓大才子),因此得出【韓國實際不想全面戰爭】,我真是醉了。一張圖片告訴你為何南軍如此不經打吧:

唱歌的那軍官看著是不是很像鬼子?

【可惜他不是】,他是韓國人——日據時期的韓國軍官,旁邊替他斟酒的是韓國女子。

當年助紂為虐的軍隊怎麼可能會有民心?

與之相比較,朝鮮的人民軍則全部出身於一線抗日戰場,完全是身經百戰的鐵血雄獅,故甫一開戰就勢如破竹——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北方政權深得民心,這也是1948年前金日成屢次主動要求南北公投建立聯合政府的底氣來源。人民軍攻入韓國自始至終都未受到半點非軍隊的抵抗,相反,李承晚這邊還沒開打就天天被示威——【1948年濟州島事件】:

真實的歷史血淋淋啊........

也所以,韓戰爆發前期,中國未參戰之前,大批韓軍一見人民軍就舉手投降,同時還發生了多次的【武裝叛變事件】,為此李承晚還處決了4000多名韓軍,那怎麼不見人民軍叛變?

所以,李承晚政權比金日成政權還更想發動全面戰爭,有幾點關鍵因素:

1、人民軍是身經百戰的抗日部隊,南韓國軍多是原韓偽時的軍警轉軍,素質堪憂;

2、此起彼伏的民間抗議使李承晚政府急需通過戰爭轉移國內矛盾,因此也不難理解為何他總是見人就叫囂:「南北必須通過戰爭一途統一」!他同時還聲稱:「只要一開戰,美國人就可以給我們更多的武器支援統一大業」—— 一如蔣介石甘願放棄內地入緬一樣。

李承晚政府急欲發動戰爭的證據和原因的史料多如牛毛,在此提供一個來自【日本方面的史料】佐證,由日本國防大學出版、日本陸戰史研究普及會編著的《韓戰中的日本人將軍》中記載的幾件事,非常有代表性:

①、「1948年10月,麗水發生南韓軍隊叛亂事件,接著,波及到浦項、大邱、春川等地。叛亂失敗的革命軍,以智異山、普賢山、太白山、五台山等為根據地轉入游擊活動。這支游擊隊,當初估計約有2500人,到1949年春增加到約2萬人,控制南韓約40%的地區,宣稱:"【白天是大韓民國,夜晚是人民共和國】",曾一度達到威脅南韓獨立的程度。但是,這些游擊活動受到南韓軍隊的討伐,到第二年春已大體被平息下去。另外,象是與游擊活動相呼應似地,從1949年春天起屢次發生邊境糾紛,其規模從瓮津半島的團級交戰,發展到開城的師級交戰。關於這一點,南韓公開史料稱:"包括6次交戰在內共發生300餘起",北韓史料稱:"在1949年1年之內,南方即向北方越境達1836次之多"。

【可見頻頻挑釁的是李承晚】,同時書里還記載著,時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多次在5~6月視察38線均聲稱:「沒有跡象表明北韓要『入侵』韓國」——說明:【北韓絕對沒有南韓那麼主動挑釁】。

而且,隨著民心的喪失,李政府的進攻心就越強,同是來自該書:

②、1950年5月30日,韓國舉行了第2次大選,執政黨大敗,其議席減少到總數的1/4,相反,左翼的大人物當選。總數210名議員名額分配是:執政黨54,在野黨23,無黨派(傾向於在野黨)130,左翼3。

這「民主總統」做的……可真是醉了,哈哈哈!

③、難怪在此之前的5月20日,韓軍曾向朝鮮發射了2萬發炮彈,同時占領了三八線以南2個屬於朝鮮人民軍的重要高地。此次衝突韓軍還出動了飛機(哪個傻X說南韓沒有飛機的??),如果實在要追究【第一槍】——這個無疑就是,比6月25日晚的海州戰役還要【早一個多月】。

既然韓國已經蠢蠢欲動,北韓自然也不會坐以待斃,至此,【第一槍是引發全面戰爭的根本原因論】可以休矣,只要沒有外國軍隊參與,南北雙方誰先打誰都沒有問題,所以侵略者是誰呢?

還能有誰?

那個人家兄弟鬩牆時,他拉了16個國家來拉偏架的王八蛋是誰??是誰啊?啊,誰?說啊!

四、聯合國什麼時候說過北韓侵略韓國?

人家原話是:「對北韓軍隊對韓國的武裝進攻表示嚴重關注,斷定這一行動對和平構成了破壞」,並要求立即停火,北韓軍隊撤至三八線以北地區」。

你們哪個眼看到有「侵略」二字?

你和韓國搞《北進統一》叫正義,人家北韓打贏了韓國你居然出兵幫助攻入人家領土?

誰才是侵略者?

說啊?誰?誰?誰?

喲~瞧這威武的「民主」之師。

還有誰不服?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08278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