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山蘇姬換新政府 唐人街華人最高興

曾洵真| 2016-05-11| 檢舉

翁山蘇姬換新政府 仰光唐人街顯生機

四年前,我陪伴生意朋友到緬甸走了一趟尋找商機之旅,飛機有KLIA起飛,機上乘客有許多從大馬返鄉的緬甸外勞。朋友向我打了一個眼色,說:「 人家都看到國家機會來了,我們現在才過去,頭啖湯俾人食咗咯!」不賺馬幣寧願要發展自己國家,這是愛國行為,值得鼓勵。那時候還沒有26億的天謊夜談、馬幣吃瀉藥的奇聞,這些緬甸外勞就急著趕回家鄉幹嘛啊?然後在緬甸國際機場下了機,出了海關,機場的硬體設備、官員的服務態度已經截然不同。

四年前翁山蘇姬雖然還是在野黨領袖,可是已經不斷接待各國來訪領導人。四年後新政府上台,因提倡民族共和,緬甸華人感覺將來滿希望。來看當地眾生相,最好到街市去,市井人物生活、基層社區面貌、當地人吃什麼、賣什麼、生意手法,盡現眼前。

司雷寶塔(Sule Pagoda)是仰光市中心地標,從此開始向東向西各劃出32條街道。殖民時代至今,市政府、總理辦公室、各大銀行總部都圍繞它設立。從寶塔向西約兩個街口就是印度區,印度區隔壁的第24街至第17街是唐人埠。在外圍下車,眼見行人雖腰裹籠基(緬甸服飾)、穿拖鞋、說緬語,但很多都是華人面孔。

尤其是在百年老廟觀音廟附近,華人臉孔幾乎到處都是。

唐人街市就在以廣東大道為中心的街區上,遠遠已聽見叫賣聲、響號聲,並聞到油炸香氣。這裡有將香蕉放在擔挑上展示的小販、就地油炸肉丸的小吃檔、遇到車輛逼近就隨時「走鬼」的水果攤,這種販賣方式就好像半世紀前的香港。導遊更介紹說一些樓梯底下,垂吊幾條附有拉把及籃子的繩子,原來是屬於樓上小吃店或雜貨店的,樓下顧客拉一拉鈴子,把錢丟進籃子裡,樓上的店東就會把錢拉上去,並將貨物放入籃子,吊送給顧客。

據說此華埠居住了40萬華人,多數來自廣東、福建、雲南,歷史超過一世紀。沿路有位豆腐檔女店東以粵語搭訕,她姓梁,父親曾居香港,為避戰禍逃到仰光。她現已三代同堂,身後掛著一串串臘腸,前面放著印有心形的豆腐,原來都是老父傳授的「搵食秘笈」。不遠處有位來自新會的攤販黎女士也來搭訕,她父親是被「賣豬仔」來的,自己從未踏出過仰光。緬甸很早就有華人移居,據說在漢、唐時代,就有華人挑著土產到緬甸販賣,而緬北豐富的礦產早年也吸引許多華工,在18世紀時期,雲南西部每年平均約有5萬人前往緬甸當礦工。

仰光唐人街車水馬龍,生機蓬勃。

緬甸實際上有多少華人,官方並無統計,但當地華人粗估大約100萬人左右,來自雲南的華人多在緬甸北半部的曼德勒落腳,廣東、福建移民則多半移居緬甸南部沿海,因此有上緬甸、下緬甸之稱。仰光的唐人街還可見到許多華人生活習俗,有各姓氏宗祠、金店、廟宇。

仰光唐人街相當熱鬧,是當初廣東人聚集在此,落地生根後所形成,因此當地華人也稱這裡是廣東大街,但已有來自中國大陸各省的華人加入。街頭到處攤販賣著中式小吃,像包子、燒賣、雲南美食等,還有中式乾糧雜貨店、金店。

如同曼谷的耀華力路唐人街一樣,仰光唐人街也有許多金鋪,過去緬甸軍政府統治時期,當地華人對緬幣沒有信心,也不想把錢存到銀行里,擔心財產蒸發,許多人拿著一袋袋緬幣買金條存放。

在唐人街閒逛,雖然鮮少聽到當地華人用中文或家鄉方言交談,但仍有許多店家老闆可以使用簡單中文和遊客溝通,也可見到書報攤販售剛到緬甸登記流通的「世界日報」。

記者在為書報攤拍照時,一位華人牙醫好奇攀談起來,得知記者找不到適合的小店吃飯,他不但帶著記者到附近熟悉的中餐館去還代付餐費。緬甸華人好客熱情讓人印象深刻。

翁山蘇姬政府上台後,因提倡民族共和,緬甸華人感覺將來滿希望。來看當地眾生相,最好到街市去,市井人物生活、基層社區面貌、當地人吃什麼、賣什麼、生意手法,盡現眼前。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07008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