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說坦克
坦克,現代陸上作戰的主要武器,有"陸戰之王"的美稱,自1916年9月15日,坦克第一次投入戰場算起,坦克的歷史不過百年,但發展迅速,不僅有陸地坦克,還發展出了水陸兩棲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坦克與坦克、坦克與反坦克武器的激烈對抗,促進了重型坦克技術的迅速發展,坦克的結構形式趨於成熟,火力、機動、防護三大性能全面提高。
德國坦克技術後來居上
世界上第一輛坦克的發明者是英國人,1918年,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遭到全面失敗,戰後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成功地限制了德國軍備發展,包括裝甲部隊。
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的裝甲部隊發展迅速,誕生了許多著名的坦克,比如,"虎"式重型坦克,"虎王"重型坦克,此時是重型坦克技術的迅速發展期。
鼠式坦克的研發
而已知投產的最重坦克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建造的鼠式坦克。它比現代坦克重三、四倍,達188噸,車長9米,高3.66米,寬3.67米,正面裝甲厚達220毫米,能爬30度斜坡,跨越4.5米壕溝,攀登0.72米的垂直障礙,並能涉2米深的水,有8名乘員。坦克上裝有128毫米火炮和兩挺機槍。
德國著名的坦克設計師波爾舍(另一個譯名就是保時捷)博士在會見希特勒的時候提出發展超重型坦克,希特勒當日即任命波爾舍為總設計師,研製一種安裝有128mm或150mm火炮的超級重型坦克,這就是"鼠"式坦克的來歷。
當第一輛原型車製造出來後,全車重量達到了150噸,由於要滿足希特勒對更厚重裝甲的一再要求,最後裝甲的厚度達到了驚人的240MM,而"虎王"坦克的正面裝甲也只有150MM。而且全重一步一步增加到了188噸。
無法破解的難題
"鼠"式由於其巨大的重量和推重比問題顯得行動非常地遲緩(13公里/小時),還有為了能夠更好地支撐"鼠"式的重量,懸掛系統也必須改進。
另外的就是"鼠"式本身的重量問題了,幾乎沒有橋樑能夠承受它的重量,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鼠"式裝上了一套潛渡通氣筒,這樣就使它能夠用潛渡方式涉過最深為8米的河流。
"鼠"式在運輸時,是裝在一種特別製造的28輪鐵路運輸車上,在測試過程中,一旦某輛"鼠"式發生了故障的話,就要由另外那輛"鼠"式來拖拽才能使其移動(如果兩輛一起壞的話......)。另外,德國人還曾計劃利用"鼠"式的底盤裝上一個裝有兩門88毫米Flak 43高射炮的炮塔,但這個計劃也沒能變為現實。
無奈的結局
根據保時捷公司的一些資料顯示,希特勒本來打算把「鼠」式用語西線的大西洋防線上擔任封堵防線缺口的任務,在那裡擔任這樣的任務對於它有限的行程(越野行駛每百公里消耗燃料3100公升,公里行駛消耗燃料每百公里1400升,真是一隻吃油量驚人的怪獸)和機動性來說不會造成太大的麻煩。
一號原型車在落入蘇聯部隊手中之前已經被德方進行機械性的破壞;二號原型車倒是全副武裝地被派遣到柏林準備戰鬥,不過以自己的動力行駛到佐森附近的史坦普拉格爾時候,就發生嚴重故障,於是在一炮未發的情形下,被車裡的組員引爆了彈藥以免落入敵人手中。
看見鼠式坦克變成廢車後的蘇聯裝甲摩拖化部隊指揮官在評估之後,不死心地決定把一號原型車的車體與2號原型車的炮塔湊在一起帶回蘇聯。不過此事不容易,尤其用了6輛18噸的半履帶車才把55噸重的炮塔從燒成廢鐵的車體上拉走。它的設計理念的確對於冷戰時期的蘇聯坦克形成一定的影響。
總而言之,"鼠"式是一種有趣的設計產物,但由於它可憐的機動能力和巨大的重量,使得它註定缺乏實戰價值,把它作為一座移動碉堡來使用更勝於作為一種超級坦克的用途。一輛全部裝配完成的"鼠"式被蘇軍運回了國內,1951/52年在庫賓卡進行測試,它是由V2號車的炮塔和V1號車的車體組合而成。至今仍陳列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附近的庫賓卡裝甲兵博物館內。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