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復一日的唱衰中,蘋果終於發布了13年來首次營收與利潤雙雙下降的季報,營收同比下滑13%,凈利潤減少23%。盤後交易股價暴跌8%,市值折損450億美元。 那些號稱要顛覆蘋果的中國手機廠商們應該彈冠相慶嗎?蘋果如果真的一蹶不振,國產手機的日子就會好過嗎? 錯!這將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終結:由喬布斯開啟的智慧型手機硬體紅利已被耗盡,全行業將進入慘烈無比的下半場廝殺!就像當年諾基亞隕落時,摩托羅拉絕不應該拍手稱快:功能手機時代終結了,無人能夠倖免。 不妨設想一下當蘋果面臨倒塌時,國產手機將會怎樣? 假想一:蘋果俯衝低端,國產手機屍橫遍野 儘管本季財報低於預期,但自2009年以來,蘋果的毛利率一直維持在40%左右,凈利潤率從來沒有低於過20%。雖然蘋果手機銷量只占全球手機的一成多,卻拿走了全行業7成以上的凈利潤。 麵包財經翻查幾家國產手機廠商的財報發現,年景最好的時候凈利潤水平也不過3%左右。那些匆忙進入戰場,依靠投資者輸血的小玩家們更慘,日復一日的虧損。以下是歷年蘋果公司的毛利率與凈利率走勢圖,查看蘋果歷年財務數據可以在麵包財經微信公眾號(ID:mbcaijing)上輸入「蘋果」調閱更多圖表。
不必羨慕蘋果的利潤,蘋果其實就是全球智慧型手機定價系統的坐標。正因為蘋果維持了高端機的價位,中低端手機廠商才能喝到湯。假如蘋果真的守不住高端市場,產品定價全線下移20%,這將意味著全球手機定價系統徹底崩潰。各種中低端機型定價是否都要跟著下降? 根本不需要20%,整體定價水平下挫10個百分點中國絕大部分手機廠商立刻就會倒閉,而蘋果至少還能維持相當的利潤。 紅海變血海,真的是國產手機願意看到的?
假想二:風口不再,飛豬落地 智慧型手機曾經被看做一個大風口,據說存在這樣一個故事:手機貼近成本定價,然後通過軟體和服務賺錢。 這個故事其實一點都不新鮮。通過軟體和服務賺錢,蘋果早就乾了,唯一不同的是他硬體也能掙錢。 上一個財年蘋果來自iTunes、軟體及服務的收入高達199億美元,摺合人民幣1269億。這個數字比騰訊2015財年的總收入還要高出200多億,而騰訊的營業收入是BAT三家中最高的。 即便是最近季報利潤不及預期,過去半個財年,上述收入總額仍然實現增長,合計超過120億美元,幾乎相當於上個財年阿里巴巴的總收入。過去一個季度AppStore的收入增長了35%,創下新記錄。 既然服務這麼賺錢,為什麼蘋果早先不推出更多廉價機型,把活躍用戶翻倍,利潤不是更高嗎?顯然不行,至少在以前這麼做得不償失。2015年蘋果凈利潤約534億美元,比來自軟體服務的總收入還要高。 如果有朝一日,硬體真的完全無利可圖,服務的利潤又大到足以彌補硬體缺口,蘋果直接推出幾款千元機收割用戶又如何?不必拿iPhone5C和iPhoneSE的低價策略沒有作用說事,這兩款機型的定價依然可以算作高端機。如果蘋果真的出一款千元機,銷量真的會差嗎? 從高端俯衝低端的招法,諾基亞在功能機時代下半場的大廝殺中早就演示過了。硬體免費時代若真的來臨,恐怕恰恰是風口不再,飛豬落地的時刻。 假想三:國產手機廠商融資受阻,A股韭菜接盤 即便是那些批判蘋果最凶的國產手機玩家,在融資過程中講的其實還是蘋果的故事。安卓版的蘋果、東半球的蘋果、性價比更高的蘋果……,無非是打著紅旗反紅旗的套路。背後的潛台詞是:只要從蘋果龐大的市值中撕下一小口就是很肥的一塊肉。 可是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蘋果公司股票的市盈率都只維持在十一二倍左右。如果考慮到蘋果手中基本處於閒置狀態的2000多億美元現金,那麼華爾街給予蘋果公司業務方面的估值連10倍都不到。 但只要蘋果依然在增長,旗幟就還在。假如蘋果不行了,還有什麼故事可講?真正砸大錢去C輪、D輪、E輪、F輪接盤的人,沒那麼傻。紅旗倒了,反什麼? 更危險的信號是,蘋果未來幾年將動用2500億美元用於股票回購和分紅,向投資者返還資金。蘋果已經「退回支票」,國產手機如何向資本市場要錢? 國產手機廠商海外上市的路早已封閉,想拿到好的估值相當困難,不過幸好還有A股股民在,也許這一點大家早已經心知肚明。內部會議上的焦點,大概早已經從做第N個蘋果換成了「A股韭菜記性差,錢多人傻,概念速來」。果真如此,那情懷可以休矣。 這個世界必將會產生第二個蘋果,但到底在哪裡誰也不知道。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第二個蘋果肯定不是做手機的。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