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即將取代中國成世界工廠 真是這樣嗎?

國際頭條| 2016-04-28| 檢舉

越南即將取代中國成世界工廠 真是這樣嗎?

核心提示: 近年來。在一些西方輿論不懷好意的鼓吹和越南媒體宣傳下,「越南即將成為世界工廠」。

近年來。在一些西方輿論不懷好意的鼓吹和越南媒體們不知天高地厚的宣傳下,「越南即將成為世界工廠」、「中國生產逐漸將被越南生產所取代」之類的消息越炒越火。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歷史上有過三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工廠,第一個是大英帝國,在「日不落帝國」時期,英國擁有著龐大的殖民地,貿易遍及全球,隨後是美國和之後的中國,這三大國在作為世界工廠的時候,都滿足於三個基礎條件:豐富的人口,足夠的資源,廣闊的土地面積。

這很好理解,沒有足夠的人口就無法提供充足的基礎勞動力,沒有足夠的資源就無法供給於生產,而工業生產自然要占據大量的空閒土地建設配套設施。

遺憾的是,這三個基礎的必要條件,越南一個都沒有。

至於其他發展性的條件,諸如足用的資金,相對完善的工業配套體系、相應的技術水平和素質較高的勞動力。這幾點,越南也是一點都不沾。

這意味著越南哪怕接受工業轉移,也無法發展大規模重工業生產,但那些卻是工業生產中的中心所在。它命中注定只能成為生產全球化浪潮中的配角。

越南發展工業生產唯一的依仗,就是廉價的勞動力。它的希望憑藉工薪低的廉價勞力把工廠從中國「搶」過來,這個設想很美好,但現實中卻面臨一個致命的缺陷——中國實在太大了,它能「搶」到的也太少了。

中國太大了,東西南北的發展差異也是天壤之別。這就為中國國內的產業轉移提供了基礎:東部發展起來了,拋棄了密集工廠的生產模式,那麼這些工廠便會在政府有計劃的安排下遷移進入內地,因為內地工資水平較低,勞動力也足夠充足。

舉個例子:在2009年之後,東部地區得工業生產值比重下降的同時,中西部地區卻在高速成長,工業增加值屢創新高,而中西部利用的生產投資資金,有60%是來自與東部發達地區的。這就是「先富帶動後富」的策略體現。

這是其他國家根本無法想像得到的發展遷移模式,卻在中國遼闊的土地和強有力的執行力背景上得以實現。在這樣的情況下,越南等國接收到的工業轉移,都是類似於「襯衣、鞋子」這樣利潤極低、遷移便利的產業,在中國都屬於被淘汰了的利潤末端。「生產8億件襯衫換一架飛機」的情況已經遠離了中國,卻轉向了越南等地,這就是它們面對的現實。而越南之流的國家想要成為世界工廠,想要成為工業生產的中心,真的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了。

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中國共產黨奉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同美國實行的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意識形態相對立,中美雙方形成了你死我活水火不相容的尖銳鬥爭。

再加上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儼然是讓妄圖稱霸世界的美國佬垂涎欲滴的一隻大肥羊,美國佬敵華、仇華,毀華、滅華企圖由來已久,早已經成為恆定不變的國家戰略。

「美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美國的毀華滅華戰略一直部署了半個多世紀,如今,一心要吃掉中國大肥羊的美國財狼,終於完成了牠對中國全麵包圍封堵剿滅的軍事戰略。

為了阻止中國崛起而戰略圍堵中國,美國在中國周邊建立了十大軍事基地和三條軍事戰略島鏈,這十大軍事基地有日本、韓國、關島、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巴基斯坦、阿富汗、烏茲別克和吉爾吉斯,從東北亞至東南亞再到中亞,對中國構成了「C形包圍圈」的軍事圍剿態勢,這十大軍事基地都派駐重兵、部署了戰略核武器。

三條軍事戰略圍堵島鏈:第一島鏈,是指北起日本群島、琉球群島,中接台灣島,南至菲律賓、大巽他群島的鏈形島嶼帶;第二島鏈,北起日本群島,經南方群島(包括小笠原群島、硫磺列島)、馬里亞納群島,延至哈馬黑拉馬等島群,它是一線亞太美軍和日韓等國的後方依託;

第三島鏈,主要由夏威夷群島基地群組成。美國構築的用來圍堵中國的「C形包圍圈」和軍事戰略島鏈,形成了海陸兩個層面的軍事包圍態勢。

無論是「C形包圍圈」還是軍事戰略圍堵島鏈,都是美國企圖在地緣戰略上遏制中國的軍事枷鎖。中國的東海、黃海、南海正好介於中國大陸與第一島鏈之間,目前,美國已經從東北亞經我國東南沿海到東南亞和中亞把中國牢牢地包圍起來了。

美國對中國的軍事戰略包圍封堵,需要萬里橫渡跨洋過海從大西洋到太平洋,首先到達毗鄰我國的朝鮮半島東北亞,而後由我國東南沿海水路再到東南亞、和中亞這些中國周邊的小國,一共建立了十大軍事基地,形成了三個軍事集群:即由美國、日本和韓國組成的東北亞軍事集群,這個軍事集群已經形成了針對中國的軍事同盟;

由東南亞國家組成的東南亞軍事集群,這個軍事集群將在美國主導下形成一個準軍事同盟;在中國西部組成的中亞軍事集群,這個軍事集群將成為美國聯合穆斯林打擊中國的暴力恐怖聯盟。

在包圍中國的十大軍事基地和三大軍事集群中,朝鮮對美國具有至關重要的天然地理屏障地位和軍事阻礙戰略作用,美國若從朝鮮入侵中國,是首選的最便捷的登陸、集結、駐紮和戰鬥出發陣地,朝鮮是「C形包圍圈」的戰略起點和終端。

是「C形包圍圈」的「布袋口」,只要朝鮮不倒向美國,不加入美國包圍中國的東北亞軍事聯盟,朝鮮就會成為中國與美日韓東北亞軍事集群的天然屏障和戰略隔離地帶,特別是在朝鮮擁有核武器的情況下,美日韓根本就不敢輕舉妄動,這種戰略隔離帶的保障作用將會特別穩固和牢靠。

尤其是今日之朝鮮,擁有了原子彈就可以避免常規戰爭了,就可以結束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戰爭狀態,可以集中力量發展經濟了,朝鮮人民能夠安居樂業了,我國東北地區自然就能成為中國可靠的戰略後方了。

其次,擁有核武器的朝鮮人民軍猶如不可逾越的銅牆鐵壁,將美日韓東北亞軍事同盟牢牢地擋死在原地,完全解除了東北亞軍事同盟對中國東北和華北的軍事威脅。

同時還能有效拖住日本南下侵占中國東海資源和聯手台獨勢力的罪惡行徑,阻止東北亞軍事集群和東南亞軍事集群之間的聯合。只要朝鮮能夠在軍事上拖住日本,客觀上就有助於中國解決台灣問題和南海問題。

只要有朝鮮這個盟友拖住美日韓東北亞軍事同盟,中國東部和北部就不會有大規模軍事威脅,中國就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印度阿三的西部威脅。

中國與朝鮮邊界全長1,420公里,主要依圖們江、長白山和鴨綠江等地勢劃分,中朝地理關係歷來被人們非常形象地形容為「山水相連親密無間,唇齒相依唇亡齒寒」的互相依存關係,中朝兩國友好鄰邦曾經結成了鮮血凝成的戰鬥情誼。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朝鮮金日成首相訪問中國,毛澤東主席在與其談話中曾經說道:「我們兩家的關係,總是我們有事你們幫忙,你們有事我們幫忙。」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紅旗上染著朝鮮烈士的鮮血。」自1932年在吉林安圖縣創建縣抗日游擊隊起,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以金日成為首的朝鮮共產主義者和抗日戰士,在長達15年的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爭中與東北抗日聯軍結成了唇齒相依、休戚與共的戰鬥友誼。

並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氣焰,大量殲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中國的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上世紀40年代後期,朝鮮勞動黨領導的北韓臨時人民委員會和朝鮮人民也支援過中國人民的解放戰爭,尤其是支援過我國東北的解放戰爭。

中國人民解放軍47軍的139師、140師、141師和四野156師、164師、166師都是由朝鮮士兵為主組建的,參加過黑山阻擊戰,在遼瀋戰役之後,又南下湖廣,挺進川黔,解放重慶,湘西剿匪,立下卓著功勳。

朝鮮人民軍第一軍軍長金雄,第二軍軍長金武亭都是老資格的中共黨員。金武亭參加廣州起義和二萬五千里長征。參加長征的朝鮮同志有20多人,金武亭是唯一的倖存者。朝鮮人民軍的好些高級將領都曾經是我國的老八路,朝鮮人民軍也曾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也曾經作出過巨大貢獻和傷亡。

而在抗美援朝期間,中國人民也全力以赴地支持朝鮮,用鮮血和生命保衛朝鮮,中國人民志願軍犧牲14萬人、傷殘25萬人,在後來中朝兩國都被帝國主義封鎖的數十年艱難歲月里,中國人民仍然節衣縮食支援兄弟朝鮮。

中朝兩國可以說是互相支援互相依存,誰也離不開誰!

在美國完成了對中國全麵包圍的軍事戰略的今天,朝鮮的國家安危與國際軍事聯盟取向,將再次成為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決定性因素。從中國近現代史就會看出,中華民族的安危興亡大都與朝鮮有關:導致幾乎要亡國滅種戰禍的甲午戰爭,起自於朝鮮;

日本第二次全面侵華戰爭也是起自於朝鮮;50年代初美國想把剛剛誕生的新中國扼殺在襁褓與搖籃里,同樣是從朝鮮發動的侵略戰爭。當初在軍事力量極其弱小的情況下,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以大無畏的拚命精神拚死抵抗,用鮮血和生命保住了朝鮮國土。

因此,朝鮮人民把美國看作是最兇惡敵人,在美國的武力威脅面前非常強硬,始終是不畏強暴不屈不撓,美國無法壓倒朝鮮人民的凜然正氣,才反過來辱罵朝鮮是所謂流氓國家、是邪惡國家。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04708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