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或將不再寂寞 NASA發現第二個「地球」人類無法抵達

北京時間7月24日凌晨0點,NASA公布了一則消息,天文學家確認發現首顆太陽系外位於「宜居帶」上體積最接近地球大小的行星(代號為「開普勒-452b」),這是人類在尋找太陽系外「第二地球」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開普勒-452b」的發現使已確認的系外行星數量增加到1030顆。

地球(左)與開普勒-452b(右)的大小比較「開普勒-452b」位於距離地球1400光年的「天鵝座」方向,體積只比地球大60%。公轉周期為385個地球日,比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多出5%。其所圍繞的中央恆星無論大小、亮度都與我們太陽非常相似,年齡大約在60億歲,比太陽大15億歲。

藝術家所繪行星「開普勒-452b」的表面想像圖「開普勒-452b」可能擁有厚厚的大氣層和流動的水,並且很可能至今仍然有活躍的火山活動。「開普-452b」是系外行星里第一顆大小與地球相近,繞恆星的公轉軌道距離接近日地距離,且所圍繞的恆星與我們太陽的大小、亮度都相似。

「開普勒」望遠鏡採用「凌星」的方法對系外行星進行觀測。「凌星」是指在觀測者看來,行星從中央恆星前面經過的現象(類似於地球上的金星凌日和水星凌日)。當系外行星經過中央恆星前面的時候,會短暫遮擋一些光線,導致星光看起來變暗,「開普勒」望遠鏡基於這點來判斷出行星的體積。

「開普勒」望遠鏡觀測的目標區域位於銀河系中的天鵝座和天琴座一帶,因為這個方向上的觀測較少受太陽等天體影響,有利於持續觀測。此外,這一區域內也存在較多的恆星及附屬行星。

開普勒空間望遠鏡尋找太陽系外行星使用的方法是凌星法,需要重複的觀察到行星從恆星前方掠過的凌星現象,如果是地球大小的行星將會造成恆星的視星等降低0.01%的數量級。亮度減少的程度可以用來推測行星的質量,而由兩次凌星的時間間隔可以推測行星軌道的大小和估計它的溫度。

開普勒空間望遠鏡尋找太陽系外行星使用的方法是凌星法,需要重複的觀察到行星從恆星前方掠過的凌星現象,如果是地球大小的行星將會造成恆星的視星等降低0.01%的數量級。亮度減少的程度可以用來推測行星的質量,而由兩次凌星的時間間隔可以推測行星軌道的大小和估計它的溫度。

由於目前我們還無法測量「開普勒452b」的準確質量,天文學家依據模型估算了它的質量範圍,最有可能是地球質量的5倍。這樣一顆大質量的岩石行星,很可能至今仍然有活躍的火山活動。

即便「另一個地球」的發現,是否意味著其就能從科幻世界走進現實世界呢?人類是否可以拜訪它呢?事實上,最近的類地行星距離地球都是以光年為單位。

專家表示,太陽系外的恆星距離人類太遠了,光都要走很多年,是不可能到達的。所以如果從實用角度說,想移民過去是不可能的。但對於天文學而言,如果人類真的在宇宙中發現還有地球一樣的系統存在,這也是極有意義的,這對於人類了解宇宙、了解其他的恆星系統是非常有幫助的。(騰訊太空/新京報)

【10個問題,釋疑NASA的「另一個地球」】

微博上沸沸揚揚的「NASA發現第二個地球」話題鬧了一晚上,如果你把一些媒體熱血沸騰的口吻當真,那NASA的發布會內容很可能讓你失望。關於這顆備受關注的太陽系外行星,我們都確切知道些什麼,又有哪些是我們還無法確定的呢?

1、在哪個星座?這顆行星由開普勒空間望遠鏡發現。在為期4年的任務期間,開普勒望遠鏡始終盯著天鵝座附近的一小塊天區持續觀測。新發現的這顆行星,就位於開普勒的觀測視場之內,屬於天鵝座。

2、有多遠?開普勒452b繞著一顆類似於太陽的恆星旋轉,距離地球大約1400光年。如果按照新視野號探測器飛掠冥王星的速度,也就是14千米/秒的速度飛向這顆行星,大約需要3000萬年才能抵達那裡。不過,考慮到新視野號在遠離太陽的過程中,速度還會進一步減慢,因此實際需要的時間只會更長才對。當然,新視野號並沒有飛向開普勒452b的方向,因此永遠不可能飛到那裡。

3、能看到嗎?不要說這顆行星,就連它繞著旋轉的那顆恆星,我們在地球上都無法用肉眼看到,哪怕是在觀星環境最好的地方。開普勒望遠鏡監測的絕大部分恆星,亮度都在14-16星等之間,跟地球上看到的冥王星亮度差不多。事實上,就算使用地球上威力最大的望遠鏡,天文學家也不可能直接看到這顆行星,更不用說看清楚它的模樣了。

4、怎麼發現的?開普勒452b繞著一顆恆星旋轉,每轉一圈就會恰好從恆星前方經過一次,遮擋住那顆恆星射向地球的一部分星光。於是在地球上看起來,這顆恆星的亮度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短時間內突然變暗一些。這種現象被稱為凌星。如果周期性地出現恆星短時間變暗的現象,可能就意味著這顆恆星的周邊存在這樣一顆行星。這也是開普勒望遠鏡尋找太陽系外行星的主要方法。

5、有多大?行星越大,凌星時遮擋的星光就越多,反之亦然。因此,準確測量凌星時恆星亮度的變暗幅度,就能夠精確測定行星和恆星的相對大小。而恆星的大小,能夠通過精確的恆星模型加以推斷。於是,天文學家即便根本看不到這顆行星,也能夠通過凌星觀測,測出開普勒452b的直徑要比地球大60%。這是天文學家唯一能夠確定的、有關這顆行星本身的參數。至於其他重要參數,比如它的質量有多少,由什麼物質構成,氣溫多少度,天文學家現在都還一概不知。

6、是岩石星球嗎?在我們的太陽系裡,行星明顯分成兩類:一類跟我們地球一樣,主要由岩石構成;另一類則比地球大得多,主要由氣體構成。然而,對於直徑比地球大、又大不太多的開普勒452b,天文學家就無法準確判斷了。根據發現者的合理「猜測」,開普勒452b有很大的可能性是一顆岩石星球。然而,美國加州理工的天文學家萊斯利·A·羅傑斯(Leslie A. Rogers)今年在《天體物理學報》上發表過一項研究,對大量已知大小和質量的太陽系外行星進行了統計,證明絕大多數像開普勒452b一樣大小的行星都不是岩石星球,。因此,現在不能肯定它就是一顆岩石星球。

7、有生命嗎?確切地說,沒人知道那裡有沒有生命,哪怕是天文學家。根據凌星出現的時間間隔,天文學家確實能夠準確測定開普勒452b的公轉周期——那裡的一年相當於地球上的385天。據此,天文學家能夠計算它到恆星的距離,恰好位於所謂的「宜居帶」內。換句話說,開普勒452b和地球一樣,距離各自的太陽不遠不近,不至於天寒地凍水凝成冰,也不至於天燥地熱水蒸成氣。然而,一顆星球就算處在宜居帶內,也不能保證就一定有水能夠在表面流淌,月亮就是一個反面例證。更何況,就算真的有水,離出現生命也還差著十萬八千里呢!

8、最像地球嗎?開普勒452b不能說是最像地球的太陽系外行星。舉例來說,2014年宣布發現的開普勒186f,半徑是地球的1.17倍。而今年年初宣布發現的開普勒438b,半徑更是只有地球的1.12倍。這兩顆行星都處在各自恆星的宜居帶內,也都比開普勒452b更接近於地球的大小。只不過,那兩顆行星所環繞的恆星,都要比太陽小得多,也暗得多。而開普勒452b所環繞的恆星,卻非常類似於太陽,只比太陽重4%,大10%,亮20%,連表面溫度都一模一樣。因此,如果把恆星也考慮進來的話,開普勒452b就當仁不讓,確實稱得上是「另一個地球」,只不過它本身還是不太像地球罷了。

9、還有更多宜居行星嗎?開普勒452b既不是唯一的一顆宜居行星,甚至也不是最像地球的宜居行星。僅在開普勒望遠鏡已經確認發現的1030顆太陽系外行星之中,就有12顆宜居帶內的行星直徑介於地球的1倍到2倍之間。事實上,開普勒任務的主要目標並不是要尋找「另一個地球」,而是通過這種抽樣調查的方式,幫天文學家更好地了解地球這樣的宜居行星在整個銀河系當中到底有多麼普遍。

10、所以,又被NASA忽悠了?期待了半天,等到的卻是這麼一顆行星,連是不是岩石星球都還沒有弄清楚。說好的「重大消息」呢?說好的「發現另一個地球」呢?其實,還真不是NASA在忽悠你。NASA新聞發布會的通告頁面上,從來就沒有出現過「重大消息」或者類似的字眼。那份通告上只是說,將要宣布開普勒空間望遠鏡作出的「一些新發現」。至於說「發現另一個地球」,NASA在通告里確實提到了「another Earth」,但前面用的是「finding」,而不是「found」好嗎?你可能還記得,五年前一則流言通過微博和論壇被廣泛傳播: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將在次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一則「足以讓全人類震驚的消息」。隨文往往還配發了NASA網站的截圖,其上赫然是該機構的新聞發布會通告。一時間猜測四起,雖然有很多業內人士推測,NASA即將公布的消息與錢德勒X射線望遠鏡有關,可能是一個X射線源,但還是有眾多不明真相的網友認為,當晚NASA將宣布「外星人」的存在。然而當NASA公布的消息,只是一個特殊的黑洞。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04545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