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是誰發明的?發明微信的人有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改變通訊生活的工具?
應該說第一個發明微信這類通訊軟體的人更準確些。

知乎用戶,等著看未來10年it圈
微信創始人是:張小龍
張小龍,1969年12月出生,Foxmail創始人,現任騰訊集團副總裁,帶領騰訊公司廣州研發部創建QQmail和微信兩款代表性產品,獨特的產品理念成為中國產品經理的代表性人物。

至於他當時有沒有意識到微信是個改變通訊生活的工具,我想說應該是有的。很簡單,因為微信之前已經有很多類似產品,比如米聊、個信,人家是看到了需求再進來的。
但你要問他真的意識到了嗎?我也不知道,就像我們讀書時候天天討論魯迅的文章一樣,魯迅可能自己都沒想過這麼多。
微信創始人張小龍:好的產品是讓人用完即走
微信創始人 張小龍
本報記者 任翀
前段時間,一條名為「我和微信的故事」的H5在微信朋友圈廣為流傳。很快,有謠言稱這是一條盜號H5,使用過的人會被竊取支付寶等網上帳戶的錢款。儘管騰訊方面緊急闢謠,但依舊有大量用戶解除綁定的網絡帳戶。
就在1月11日,低調的微信創始人張小龍破天荒出現在「微信公開課PRO 版」上,將該事件解讀為蝴蝶效應,並解密微信及其相關生態發展的新趨勢:各行各業利用微信並非黏度越高越好,而是要「用完即走」。

蝴蝶效應背後的營銷邏輯
張小龍解釋,「我和微信的故事」是「微信公開課」的一個互動環節,卻導致謠言、解綁等一連串事情的發生,說明任何一個細小的疏漏在微信這個擁有5億多活躍用戶的平台上,都會被迅速放大。所以,微信團隊在管理上設置了很多的規則,以儘可能避免出現漏洞。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撇開謠言,「我和微信的故事」其實是一個經典的網際網路營銷案例。新媒體分析師衛亭指出,網際網路時代的營銷渠道和玩法花樣百出,但依舊強調「內容為王」,只有獨到的內容才能贏得目光。「我和微信的故事」為用戶私人訂製了專屬內容,還讓普通人感受到大數據的力量。衛亭認為,眼下試圖藉助微信等新媒體進行營銷推廣的品牌、企業很多,但如何避免「標題黨」或用其他不符合公序良俗的內容吸引眼球,不妨學一學「我和微信的故事」的營銷邏輯。

用戶價值並非黏得越久越好
張小龍也表示,微信平台會攔截很多營銷內容和服務,依據是微信的價值觀。對那些試圖藉助微信「網際網路+」的個人、企業或機構來說,不妨看一看相關內容或服務是否符合這些價值觀。張小龍提到了四方面的價值觀,但總而言之,可以歸納成兩大點。
一是一切要以用戶價值為依歸併且讓創造發揮價值。張小龍說,不少試圖與微信合作的對象把「資源交換」認為是「網際網路+」的砝碼,卻將用戶價值放在最後考慮。所以,微信計劃推出退訂功能:「平台會對用戶說,3個月沒有訪問這個號了,要不要退訂?」雖然公眾號可能由此損失粉絲,但保護的是用戶價值。張小龍提醒說,所有圍繞微信開發的第三方要回答一個問題:「你到底想用這個平台給你的用戶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服務,還是只是利用它做流量導流?」在他看來,只有流量沒有服務的公眾號,並不具備生命力。
二是好的產品應該用完即走,讓商業化存在於無形之中。張小龍並不諱言「用戶使用微信的時間太長了、頻率太高了。」他認為,微信只是一個工具,好工具應該能高效率地達成用戶目的,然後讓用戶離開。但現在不少利用微信推廣的企業只是一味黏住用戶,朋友圈裡的「心靈雞湯」和誘導分享也太多了:「理想的服務應該是最高效率地在微信內完成必要的事,為用戶留出時間做其他事。」他建議,好的商業化服務應該是不騷擾用戶,並且只觸達它需要觸達的那一部分用戶。

應用號,下一個現象級產品?
微信被認為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一個現象級產品。自微信誕生以來,業界也一直在猜測,下一個現象級產品是什麼?基於自己分享的價值觀,張小龍給出一個小劇透:微信團隊正在開發一個新業態,名叫「應用號」。

他透露,應用號將是一個輕量級的工具。人們現在每換一部手機,就需要重新安裝手機裡面的應用軟體(APP),或者索性放棄這個APP。但是,當用戶突然需要某個功能時,不得不再次查找並安裝這個APP。但現在很多功能已經可以在微信中實現,比如通過微信錢包購買火車票等,說明對一些並非高頻的需求不需要特定的APP。所以,微信團隊正在開發一種新的公眾號形態,即應用號。當公眾關注了應用號,就好像安裝了一個APP,平時應用號不會向用戶發送內容,但當用戶需要時就能直接使用。即使用戶更換了手機,應用號依舊存在於微信平台中,所以不需要重新安裝。張小龍覺得,微信不只是傳播內容的平台,更要成為一個提供服務的平台。
讀完記得留言你的意見哦!謝謝!
更多精彩好看的,請like我們的page:
↑點擊這↑ 謝謝點贊✓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04399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