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熱映電影口碑不好,票房卻動輒輕鬆破億?

分享自由| 2016-04-21| 檢舉

用藝術思維無法解釋低口碑高票房的現象,但換用經濟學理論就很好明白。電影票房走向與影片口碑並不一定成正比,因為很多電影在生產之前就瞄準特定觀眾群,然後通過選擇明星,再進行針對性的宣傳,吸引這些觀眾進影院觀看。雖然這些影片會令電影工作者或是影評人感到失望,但是這樣的量身定製的確能夠收穫票房。

所謂口碑,大多指的是電影研究者和影評人的意見,但這個人群不代表觀影人群的大多數。據業內人士介紹,電影公司一般選擇拍一部水平中等、針對一般人群口味的電影。

中國影院的票房總體增長主要得益於新影院建設驅動,這些新增影院大多數布局在三線及以下城市,以去年前三季度為例,近八成新建影院出現在此類區域。這意味著,看電影正越來越從影迷的藝術欣賞行為轉變為最普通大眾的日常消費行為。影片眾多,票價親民,在大多數人看來,電影似乎早已不是高端藝術,而是茶餘飯後的消費品,人們為這個消費掏腰包,比十年前更加隨性,那麼口碑好壞似乎已經不是人們選擇的唯一標準了。

一、大家有越來越充足的消費能力。

電影票價在這二十年里漲了十幾二十倍,94年一張電影票6塊錢,到如今《阿凡達》一張電影票180塊錢,仍然能座無虛席一票難求,可以說廣大消費者在娛樂消費上已經到了一種有病亂投醫的地步了,甭管好壞,有就掏錢,美國一張電影票也不過10美元(這都算貴的),英國一張電影票8英鎊左右,日本一張電影票1500-1800日元(這也算貴的了),而中國觀眾對動輒一張票一百多塊錢眼都不眨。

二、選擇餘地還不夠多。

每月能看的片子就那些,想坐在電影院裡體驗看電影的樂趣,只能去看那些片子,沒得選,每年我們能在電影院看到的片子是少數,而那些沒有機會進入院線的片子是多數,分級制度千呼萬喚不出來,讓很多類型片難以拍出深度,畏手畏腳只為過審,自從廣電總局成立之後,我們再也看不到像《霸王別姬》、《活著》這種值得思考的佳作了,所有導演腦子裡只有一個目的——先過審再說。

三、我們已經不把電影當藝術去品味了。

快餐時代,大家花錢消費更多為的是一種發泄而並非要什麼深層次藝術洗禮,很多片子爛成翔,但是卻給了觀眾吐槽的機會,觀眾從吐槽中得到了發泄的快感,他們的吐槽被更多人認同,又同時滿足了存在感,這造成了電影製造快餐化,觀眾消費快餐化,所有流程全是簡單粗暴的快餐化,就失去原本的意義了,現在的電影跟五六十年前的電影已經不是同一種東西了。

電影:

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人們對其的關注度當然勝於舊事物。尤其是電影來說,最近幾年電影院越來越多,投資電影的人也越來越多,人們的生活中電影已經是很普遍的消費現象了。再加上現在人生活壓力大,需要放鬆,看電影就成了一個很好的娛樂休閒的方式。至於為什麼那麼多人看?我們可以結合一下兩點做為分析:

第一,中國人口基數大,隨便忽悠一批人到電影院比起一些小國家就已經很多了。想像一下一些人口不到一億的國家如果電影不走國際化路線的全國人民都去電影院看也不可能過億。

第二,還有一點很容易理解,票房只是銷售的結果,不能顯示有多少人真心喜歡這部電影,有多少人只是作為休閒娛樂才去電影院的。電影已經變的很商業化,而觀眾也是這種心態,又有多少人是真心喜歡電影真心欣賞電影的,一些爛片子,帶著一桶爆米花,喝一杯可樂,笑一笑看完或許就忘了,但是一旦進場了就貢獻了票房。

雖然提到了上面兩點現實的原因,正式因為這樣的商業化模式降低了拍電影的門檻,好萊塢也商業化,但是至少好萊塢有其標準有其品牌和聲望,賺錢的同時還是要保證質量,雖然美國也有不少爛電影,但是美國沒有中國這麼大的人口基數,如果片子爛,票房還是會受影響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03420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