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日本九州熊本地震抗災活動17日進入第三天,餘震不斷,由於出現了一些日本地震學家不曾知道的新板塊,認為日本存在了更深的地震隱憂。同時,當局未對當地重啟的川內核電站叫停,也隱藏一定風險。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4月18日援引《朝日新聞》的報道,日本的地震板塊有2000個以上,這次地震發現了一些新板塊,讓日本的地震學家困惑。
《朝日新聞》引述京都大學教授川崎一朗的話說:「14日發生了6.5級地震之後,震源正漸漸向東移動,大分縣的地震距離震中100公里,可能引發大分縣別府的萬年山斷層帶出現聯動反應。
日本搜救人員在一處滑坡前尋找倖存者
今後,還會發生什麼事,實在難以預測。假設中央構造斷層帶的某一處震動的話,也許就會引發日本當局最為擔心的南海海溝大地震。」
專家分析稱,地球進入地震相對活躍周期,預計未來兩個月內,全球範圍內仍有多次發生7級以上大地震的可能性。專家稱,熊本地震的能量也可能觸發台灣、菲律賓等多個鄰近地區發生連鎖地震。
日本地震倖存者
不過專家表示,即使在地震活躍期,民眾也沒必要恐慌,因為地震活躍期僅僅是相對的概念,民眾多掌握一些地震應對知識和措施,在地震來臨時才能從容應對。
專家建議,對部分危險區域加以研究並保持警惕仍是必需的。譬如日本及印度尼西亞所處的環太平洋地震帶,這裡本來就是全球最活躍的地震帶,所釋放的能量約占全球四分之三。
對於日本當局未對當地重啟的川內核電站叫停,《朝日新聞》報道稱,這是基於當局研判這一核能設施內的震度,目前還在原子能委員會規定的標準範圍內。監管這些核能設施的環境女部長丸川珠代一再回答「無需下令叫停。」但部分輿論不贊同當局的做法。
《讀賣新聞》發表社論稱,這次地震凸顯九州地區建築物抗震脆弱,6.5級和7.3級的兩次強震,不僅使民房遭到重擊,一些公共設施也經不起打擊,如 熊本縣宇土市的區公所的大樓在震後已破損,只能在停車場內臨時搭帳篷作為對應災害部門。更糟的是,熊本最大的市立醫院震後被列為危樓。
日本地震倖存者
日本《經濟新聞》指熊本大地震,將進一步拖累日本經濟。該報認為,熊本縣等九州陸路和鐵路交通在這次地震都遭到嚴重破壞,外加目前餘震不斷,預估這一帶的旅遊業將受重創。
同時,九州也是日本汽車業重鎮,每年出產汽車130萬輛。地震之後,當地的物流中斷,許多汽車零件供應將可能有一段日子無法恢復。日本各大汽車商,都無法預測何時才能重啟生產線。
日本地震後的慘象
日本氣象局統計,熊本縣在14日晚上發生了首波地震之後,截至昨天中午,在震源周圍已發生了400次的大小餘震。由於九州地區在震後前晚有一場暴風雨,使得賑災工作受阻。據統計,該縣有約11萬人在723處避難所避難。
據日本媒體報道,這次連環強震造成至少41人遇難,3000多人受傷。在重災區熊本縣南阿蘇村,仍有11人失蹤。
中新網4月17日電據外媒報道,美國地質勘探局最新修正在南美洲國家厄瓜多發生的地震等級,當地時間4月16日發生的原本震級為7.4級地震修正為芮氏7.8級。厄瓜多首都基多震感強烈,樓群搖晃,附近國家秘魯也有震感。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已發布海嘯預警。
目前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已經上升到77人,約588人受傷。據中國駐厄瓜多大使館消息,目前已知有一名華僑在地震中受傷。
厄瓜多大地震現場照片
據報道,地震發生在厄瓜多佩德納萊斯地區。除震級外,美國地質勘探局還將震源深度從20.2千米修正為19.2千米,震中距離厄瓜多城市穆伊斯內南南東方向約27到28千米。
除基多震感強烈外,秘魯當局表示,秘魯北部也對該次地震有震感。
厄瓜多大地震現場照片
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已發布海嘯預警稱,基於厄瓜多該次地震,以震中為半徑300千米內的地區可能遭海嘯衝擊,提醒防範。
就在7.8級強震發生前,厄瓜多還發生了一次芮氏4.8級的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兩次地震相隔僅11分鐘。
地球進入「振動模式」了嗎
厄瓜多大地震現場照片
日本九州7.3級地震、緬甸7.2級地震、阿富汗7.1級地震、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1個月來多次7.0級以上地震。如何解釋近來接二連三的強震,它們之間有關聯嗎?地球是否就此進入了地震活躍期?
對此,中外專家均認為,任何結論都需要有科學證據來支撐。但無論從統計意義還是從具體研究來看,尚無法斷定全球地震震級和頻率等超出正常範疇,它們之間是否有關聯也不能下定論,但對部分「危險」區域加以研究並保持警惕是必須的。
厄瓜多大地震現場照片
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物理學家蘭迪·鮑德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地震活躍期)這很難說,我看到有研究說是,也看到有研究說不是。」在全球範圍內,強震多發區可能在任何年份發生強震。「但我們不認為一個或多個地震活躍區之間存在聯繫」。
事實上,每一次大地震發生後,都會出現關於地震活躍期的討論。在2013年蘆山地震後,美國航天局地球物理學家湯姆·帕森斯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說:「地球發生地震的頻率時高時低,但這種高低起伏難以與隨機現象區分開來。所以,對於所謂的活躍期有多長,我們無法做出評價。」
帕森斯推薦了一篇發表在《美國地震學會通報》上的論文,其中就關注到2004年印尼9.0級地震、2010年智利8..8級地震、2011年日本 9.0級地震等大地震頻發的情況,探討這些地震之間是否有關係。這篇論文最後的結論是:大地震發生的時間點接近於隨機分布,難以在此基礎上明確得出活躍期 的結論。
厄瓜多地理位置
既然科學界在這方面尚無統一的定論,為何人們的感受是,地球明顯進入了地震活躍期呢?這篇論文提到,現代社會傳媒日趨發達,進入新世紀以來每一次大地震都得到媒體的大量報道,而過去一些大地震可能不為其他地方的人所知。
文章列舉的其他原因還包括,現在全球人口增多,地震造成的傷亡變大;全球化又使得各地人們頻繁流動,人們對地震消息也就更為關心。這些原因合在一起,更容易讓人聯想到地震活躍期。
日本熊本縣地震現場
事實上,日本和印尼本身就處於地震多發地帶,是典型的地震多發國。比如印尼每年都要發生數千次地震。地震的具體成因十分複雜,但從宏觀上說,日本和印尼等國地震的主要原因在於,它們地處全球最活躍的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上。
地球最上層包括地殼在內的岩石圈並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連在一起的雞蛋殼。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層稱為板塊,它們各自在上地幔內的軟流層上「漂浮」移動。
若把世界地震的分布情況與全球板塊的分布相比較,可以明顯看出兩者有明顯關聯。據統計,全球85%的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這說明,板塊運動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環太平洋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以及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我國台灣,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紐西蘭。這裡是全球分布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所釋放的能量約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2004年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的8.7級地震,就發生在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一個名為「安達曼弧」的構造帶上。那次災害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地震引發了大海嘯。
雖然判斷地震是否進入頻發期,需要更長的時間來觀察,但仍有專家認為,對一些地區的形勢作進一步的研究和判斷是必須的。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徐錫偉去年表示,青藏高原特別是南部地區,地質活躍度高,正處於7級以上地震的叢集期,未來一段時間,需要對青藏高原的地震形勢作進一步的研究和判斷。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03131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