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不宜居城市排名出爐:非洲占六座
【科技訊】4月18日消息,全球最不宜居城市排名出爐:非洲占六座。人們都希望生活在鳥語花香,安全舒適的城市中,但是在全球範圍內,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人生活的地方如同煉獄。日前,外國權威機構結合醫療教育。基礎設施等多個方面評選出了全球最不宜居城市,非洲竟然占了六個。
9、阿比讓(象牙海岸首都,非洲)
博瑞巴納貧民窟位於象牙海岸經濟首都阿比讓潟湖邊,密密麻麻的鐵皮房交叉錯亂地排列在一起,這些屋子大都不超過10平方米,貧窮和擁擠的環境讓這裡數萬名居民失去了起碼的衛生條件。
由於沒有污水和垃圾處理系統,居民將生活垃圾和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道中,導致垃圾遍地,污水橫流,臭氣熏天,瘧疾、霍亂、傷寒等傳染病疫情容易發生。
8、的黎波里(利比亞首都,非洲)
當地氣候屬於典型地中海型氣候,夏天乾燥酷熱,冬天時有冷雨。工業有煉油、肥皂、製革、軋棉、針織、菸草與水果加工。主要工業有皮革、紡織、肥皂、香料,並建有煉油廠。人口眾多,環境污染比較嚴重。
7、杜阿拉(喀麥隆,非洲)
杜阿拉城市缺乏商務區,電力、用水等問題也供應不良,尤其突出的問題是港區航道吃水線不夠。現航道僅深7.5米,即使漲潮時也只有9米多。
不僅疏浚航道每年需要花費40多億非洲法郎,即使將現有航道掘深到10米,外國遠洋巨輪也難以進入港口,這極大地限制了杜阿拉港的發展。
儘管與前幾年相比,辛巴威首都哈拉雷已經有了明顯的改觀。但各種基礎設施的嚴重不完善,仍然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叫苦不迭。
即便是生活在富人區,你也會天天經歷停電,自來水供應很不穩定,速度為512K的網際網路每月使用費將近1000美元。在這個失業率近80%,平均月工資不到200美元的國家,享受舒適的、有尊嚴的現代化生活,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6、阿爾及爾(阿爾及利亞首都,非洲)
阿爾及爾是阿爾及利亞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外貿的中心,是全國人口最多、最集中的一座城市。位於市區東北面的卡斯巴區,是古老市區之一,為穆斯林聚居區,卡斯巴這個名稱來源於一座古堡的名稱。
這兒的房屋多為二至三層樓房,用稍加雕琢的石頭依著山坡砌成,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這裡街道多半為台階式,狹長的街道上擁擠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兩旁的店鋪連成一片,櫥窗里擺滿了各種富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攤販占滿了這裡的街頭巷尾,高亢的叫賣聲,嘈雜的議價聲,在人群的上空迴蕩,異常熱鬧。
5、喀拉蚩(巴基斯坦,亞洲)
20世紀90年代以來,巴經濟發展緩慢。現人均年收入為600多美元。信德省約一半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下,有些地方貧困人口甚至高達80%。
大城市的吸引力,文化和民族的多樣性,讓巴基斯坦人,特別是貧困人口從四面八方湧入這座城市謀生,這造成了卡市人口和規模惡性膨脹,給就業、住房、交通、水電等方面帶來極大壓力。
大量的人口也讓這裡變得危機四伏。為了搶奪食物和水,求得安居之所,組織間開始競爭,領地爭端不斷爆發。一份情報部門的聯合調查顯示,喀拉蚩的大部分暴力事件是由黨派、民族和宗教衝突引起的。
4、拉各斯(奈及利亞首都,非洲)
拉各斯離實現真正的經濟、政治、社會現代化,都還有很大的距離,尤其是窮人,在拉各斯更是別想過上一天舒坦日子。
奈及利亞也有「堵城」。拉各斯城市私人汽車和計程車計有100多萬輛。一般職員人人有車,大多數官員一家擁有兩三輛。在汽車進口旺季,一艘艘巨輪張開大口,使大小汽車如潮水般「湧出」,徑直傾瀉在丁坎島碼頭上。在拉各斯,汽車已經成災。
3、莫爾茲比港(巴布亞紐幾內亞首都,大洋洲)
莫爾茲比港由於背面山嶺重疊,交通困難,主要依靠海、空運輸聯繫本國其他地區或港口。氣候炎熱少雨。人口眾多。生活環境極差。
儘管基礎設施老舊,但莫爾茲比港由於自然風光較好,多少給自己留了幾分贏面。
2、達卡(孟加拉國首都,亞洲)
現代達卡是孟加拉國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達卡在孟加拉國的城市之中有著最高的識字率和最多樣的經濟結構。雖然其城市基礎設施是全國最發達的。
但達卡仍面臨著環境污染、交通堵塞、供應短缺疾病肆虐、基礎設施陳舊,遍布大街小巷的貧民區內,普通百姓的生活更是慘不忍睹等多方面的挑戰。
1、大馬士革(敘利亞首都,亞洲)
大馬士革如今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人間地獄」。這座每天都要經歷槍炮洗禮的古老城市,如今正在戰爭的陰影之下苟延殘喘。
隨著大批敘利亞難民的逃離,大馬士革似乎離成為「鬼城」也越來越近。大馬士革獲選最不宜居城市「冠軍」,的確是當之無愧。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