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何能回收火箭?慘死的18歲學生揭示答案

4月9日是上巳節,民間俗稱「王母娘娘的生日」。就在這一天,美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做了一件「逆天」的事,就是首次海上回收火箭。這件事到底有多難?就如同鉛筆高速飛行後豎在水面橡皮上。該公司8日向國際空間站發射「龍」貨運飛船,其中最令人關注的物資是首個試驗性充氣式太空艙。而火箭第一級也第一次成功在海上無人船軟著陸。這件事的意義不必探客多言:將研製可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將大幅縮減太空旅行的花銷,降低絕大部分發射成本。那麼,成本將降低到什麼地步呢?「獵鷹9」火箭本身成本在6000萬美元左右,而每次加註燃料的費用在20萬到30萬美元之間。因此一旦火箭第一級達到有效快速重複使用的程度,屆時發射成本將有望降到現在的百分之一。聽著都嚇人吧?

牛逼的成就需要牛逼的技術作為保障。實現這一突破需攻克兩大關鍵技術:一是通過運載火箭上的液氮推力器來調整飛行姿態,使火箭幾乎沒有任何滾轉,在降落過程中一直與地面保持垂直;二是火箭發動機要具有推力可調、多次啟動等功能,以便軟著陸。「獵鷹9」火箭可通過主發動機3次點火制動減速,來控制火箭的下落速度,由每秒1300米減速為每秒2米。

這家公司為何能這麼天馬行空?因為老闆是馬斯克,他被稱為「下一個喬布斯」。特斯拉的傳奇不必多言,探客主要關心的是為什麼美國能造就這樣的人物,而彙集天才的「少年班」卻培養出高僧。

這不能提到「科學的群眾基礎」。大家都很熟悉的美劇《生活大爆炸》中有一個情節是謝耳朵說自己曾在後院研製核反應堆想為小鎮供電,最後被警察請走的調侃。其實這是個真實事件。美國少年泰勒-威爾遜14歲時在戴維遜學院的實驗室里製造出了一個迷你型核反應堆的核心,成為全球第32位完成核聚變的個人,也是其中最年輕的一個。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天才少年都像他這麼幸運。美國加州千橡市高中一名18歲亞裔男生,周一晚上在製作火箭模型試驗時發生爆炸身亡。這名學生是Bernard Moon,加州范圖拉郡千橡市高中的高三學生,生前是校網球隊選手,擅長學習科學課的優秀學生,去年獲得郡科學競賽第二名,已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布朗大學等錄取,願望是做一名電子工程師。該男生還有兩個月就高中畢業了,原正在準備科學競賽,不料意外發生悲劇。

具體過程是這樣的:Moon和17歲的同學在一所小學的空地上做科學實驗,他們自製了一個約30厘米長、1.9厘米寬的化學火箭,將它綁在一個滑板後面,打算實驗用火箭燃燒推動滑板,火箭突然爆炸,兩人受傷。之後,Moon和朋友立即被送往洛斯羅伯斯醫院。Moon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死亡。他本來有可能接近馬斯克的成就,早早就顯露出天賦與動手能力。Moon在2015年因為一個類似的項目在科學展覽上獲得一等獎。他還有一個設計獲得了化學組的二等獎。可惜天妒英才,他成為又一位為科學獻身的有夢人。而這並非加州第一起因為火箭而發生傷亡的事故。

探客認為,這固然是個悲劇,但也能從中看到美國民間的科學氛圍是多麼濃厚。某些國家的高中生此時或許正在準備考試、忙著上各種補習班、為分數而苦苦掙扎。在人生最有創造力的一段時間,已經過早拉開差距,分出了境界。18歲的學生,生命像煙花般綻放,又像火箭的尾焰般絢爛。一本正經且勾心鬥角地在學生幹部和三好學生中評選「小院士」、「小博士」的行為,在這位少年的壯舉面前,顯得多麼卑微和猥瑣。這樣的國家,根本沒法造就喬布斯和馬斯克,幾乎只能傷仲永吧。任何科學的突破都並非偶然,任何落伍與封閉都是長期的惰性使然。請警醒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01549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