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的自我感覺為啥總這麼好?

森林| 2016-04-07| 檢舉

朝鮮的自我感覺為啥總這麼好?

「踏入江湖是我的命/不是甘願做壞子」

最近關於朝鮮的新聞很多。

昨天,商務部發布了對朝鮮的禁運措施;韓國開始對中國一些旅行社實施「二選一」政策,即如果這些旅行社經營朝鮮業務,那麼他們到韓國的簽證就會被停掉;同期,在所謂朝鮮「服軟」的背景下,朝鮮再次發出「徹底摧毀青瓦台」的威脅……

從朝鮮再次進行核試驗以來,半島局勢就一直沒有消停過。那麼,在朝鮮不斷「發射飛行物」、發出強硬言語威脅的背後,到底應該如何判斷半島的局勢?朝鮮到底在想些什麼?

制裁

商務部此次的制裁名單非常具體。朝鮮的鐵、煤炭、鐵礦石,除了被認定完全是為了民生目的,不涉及朝核計劃的,一律不准進口。黃金、鈦、稀土同樣被禁止進口;同時,航空燃油等也不准向朝鮮出口,除非是經過聯合國特批的、帶有民用性質的。

這一次制裁的特殊在於:第一,它是本輪聯合國對朝制裁協議以來中國出台的首個具體制裁措施,向聯合國、朝鮮了表達了中國將不折不扣履行制裁決議的態度和決心;第二,煤炭、礦石、稀土等礦產資源,對於朝鮮來說是外匯創收的命脈,對於其通過外貿創匯的打擊力度非常大。

這種經濟上的嚴格制裁,雖然排除了民生用途的制裁,但是事實上,朝鮮一旦被切斷創匯的手段,其整體經濟必然受到影響。目前,各方實行制裁的時間還較短,但至少在半年到一年後,朝鮮就會感受到制裁所帶來的巨大問題。

服軟?

那麼,朝鮮是迫於這種壓力,才做出了被解讀為「服軟」的表態麼?

所謂「服軟」,是韓國媒體發現最近朝鮮國防委員會的一次表態:在6000多字的談話中,該委員會稱,「比起單方面制裁,維持當前局勢穩定更加重要;比起魯莽的軍事施壓,對話和協商才是根本解決之道;比起徒勞無益地顛覆朝鮮體制,認可和合作才是根本出路」。於是,有分析認為,這是朝鮮首次擺出「低姿態」。

但在島叔看來,如果把這些話認為是朝鮮害怕制裁、「服軟」,是完全錯誤的解讀,屬於非常不負責任的報道。之所以這麼說,需要理解朝鮮的話語風格。

事實上,如果通讀上述講話就可以發現,朝鮮說到的上述幾句,重點並不在於談對話談判,而是不斷強調朝核問題的根源在於美韓對其的軍事威懾。而朝鮮之所以不斷強調自己有打擊美國、打擊青瓦台的能力,其實是一種「以強示弱」的表現。我們注意到,朝鮮往往把自己最強的東西都拿出來(核武等),但卻完全沒有發動戰爭的想法。他們所做的,只是語言上提高威懾的水平,提升自己將來在會談中的籌碼。

換句話說,朝鮮的高調門、硬姿態,本身跟它有沒有真正要發動打擊的戰爭行為沒什麼關係。首先,戰爭能力有缺陷;第二,沒有真正開戰的意志;第三,這種強硬的表態也可以把外部威脅提升,在國內馬上要開黨代會的背景下,把人民的思想統一到一起,因為反美是朝鮮強大的力量根源,這也是內部提升團結力的一種做法。

朝鮮半島的事往往如此:看上去往往是最危險、事態最緊張的時候,反而發生戰爭的可能性較低;各方關係好的時候,蘊含的不確定性卻往往更大。

秩序

其實,理解朝鮮問題,更應該關注的是深層次的本質:他們究竟看待這個世界?最近朝鮮國際政治問題研究所評論員的文章就很有代表性。 該文章有幾個中心論點:

1、美帝國主義是頭號敵對勢力,數十年來對朝鮮進行核威脅和恐嚇,所以朝鮮發展核武是「為捍衛主權、尊嚴和生存權而做的正正噹噹的自衛選擇」;世界各國都能發射衛星,偏偏朝鮮發射就違反聯合國決議,這很荒謬;

2、「愛講究體面和名分的一些大國也屈服於美國的卑劣強迫和要求,甚至對一文不值的親美婊子苟同,不惜拋棄用鮮血凝成的共同勝利果實——寶貴的友誼關係,欲以與這個國家或那個國家鬼鬼祟祟地達成的所謂』協議』來壓制正義和真理的殘酷現實,令朝鮮再次明確看穿世界政治的真虛」;

3、當今的世界政治格局,是「在美國指揮棒之下幾個大國根據自己的利益關係相勾結或相互排擠的博弈場」,因此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常沒有資格也沒有權利代表其他國家,他們「也沒有這樣的能力」。

應該如何理解朝鮮眼中的這種世界秩序呢?

扭曲

島叔認為,朝鮮現在對於國際形勢的看法,有兩種比較極端的想法。

一,對自己的能力和實力看得過高,認為自己現在就要做中國60年代發展核武器所走的路。他們認為有了核武器、遠程飛彈、潛射平台等,就可以進入大國俱樂部了。

但事實上,雖然朝鮮自稱「強盛大國」,包括所謂「『搞垮活動』反而推動朝鮮一躍而成為天下第一的最強國」,但是評價一個國家是否是大國,武器只是一個條件而已,還包括地緣、地域、人口等多種因素。這種錯位的觀感,即認為單品種的武器強大就是強國的想法影響很大:他們只把美國作為唯一看得上的國家,其他都不論了,韓國就是美國管理下的一個州、一條狗,不配跟他談。所以,前幾次各方會談的問題往往出在這裡,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對手只有美國。

其二,對於外界力量評價過低。這包括,雖然朝鮮表面上說美韓會攻擊自己,但事實上認為根本不敢打;對中國的判斷也是如此,認為不會進行實質性的制裁。所以,這一次中國制裁之後,他們的不滿程度是很高的,上文中提到的那篇文章也能看出來是在批評中國。

以往,朝鮮如果要表達不滿,就讓你在官方媒體中不出現,或者只出現負面新聞。比如2013年到2015年,《勞動新聞》、朝中社關於中國的報道量很少,即使有,也是某地方發生了非常大的旱災,某某地又死了幾個人,等等,讓你在我的媒體中消失掉。朝鮮的老百姓政治性也很強,一看中國最近新聞中也沒有,知道中朝關係最近不大好。

但這次朝鮮表達不滿,大家一看就知道主要是針對中國,比較直接。這也能看出,朝鮮已經判定中國會參加制裁了,他們也預估到制裁可能對民生、對國家穩定造成的影響,索性就把醜話說在前面、預先向中國示警。

中國

國際政治中,Power還是占主要作用的。朝鮮沒有看到的是,自己只是地緣政治中力量很小的一方,而不是很重要的一方;只是站在了關鍵位置的一方,而不是關鍵的一方。

美國為什麼不願意改變半島局勢?是因為一個亂而不戰的半島,對美國控制東北亞、圍堵中國、控制日韓很有用。美國知道朝鮮的核武器威脅不到美國本土,在此基礎上朝鮮不斷用此作為威脅來談判,這個牌美國是不認可的。這方面,美國很自信自己的掌控力。

問題的癥結在於,朝鮮對於外部提供的「保護」都是不相信的——既不相信美國不進行核威懾的承諾,也不相信中俄保證政權和國家安全的解決方案。他們認為,只有自己掌握了核武器,才是安全的。

這就陷入了一個怪圈:中俄提供安全,不要;美國承諾安全,不信;自己發展,又發展不了,所以必須傾全國之力搞遠程飛彈和核武器。換句話說,他們的安全觀完全被美國誘拐了,孫悟空怎麼跳也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

這種錯誤、歪曲又極端的安全觀,對半島局勢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朝鮮繼續核試驗,美韓就更有理由和決心對朝鮮進行打擊;對於中國來說,問題也在變得越來越棘手。

首先,作為五常之一的核大國中國,朝鮮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帶頭不遵守國際規則的話,中國很難控制東北亞局勢、也很難擔負起國際上的責任,只會把中國往相反方向推;其次,如果半島永無寧日,也絕不是中國想看到的。試想,敘利亞2000多萬的人口就動盪成那個樣子,如果擁有8000萬人口的半島陷入動盪,中國還談何發展?同時,朝鮮的經濟、軍事、科技實力不夠,管理能力也不足,如果爆發類似日本核泄露的事情,中國東北的安全怎麼辦?即使中國一定程度上「理解」朝鮮為了自己安全做出的選擇,但是不可能罔顧自己東北、華北地區幾億人的安全。

所以,無論是中國本身的安全責任,還是對於地區、國際的責任,都不允許朝鮮繼續發展核武,這也是中國最堅決反對的理由所在。

擔心?

本質上講,朝鮮發展核武器的理由無非兩點:第一是國家安全,怕其他國家打他;第二,其政權本身要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也就是政權的合法性。

但朝鮮其實完全沒必要擔心這兩點。 比如,從安全角度,停戰協定以來的一系列政治安排進程中,中國都對朝鮮有過政治上的承諾,半島安全中國負有很大責任;同樣,《中朝友好互助條約》一直在延續中,有效性仍然在,明確保證了朝鮮不受外來侵略,這是肯定做得到的。 而從政權的角度來說,在幾輪六方會談中,包括美韓都曾承諾過,不對朝鮮發展、政權模式進行干涉;中國也屢次表態尊重朝鮮人民自己的選擇,肯定了朝鮮式的社會主義,承諾不干涉其國內事務。

但朝鮮對於各方的不信任,正在毀掉此前的許多基礎。

換句話說,朝鮮發展核武的逆向效應正在逐漸產生:美韓不斷在周邊軍演,對朝鮮構成實際的安全威脅;之前從來沒有過的政權更迭計劃、甚至是斬首行動,現在都有了,而此前朴槿惠從來沒有說過不認可朝鮮政權,恰恰是朝鮮不斷核試驗之後才有此表態的。下一步,有核的朝鮮,在國際上合法性可能更得不到認可,這種共識趨勢也存在。

這也就意味著,朝鮮希望通過發展核武展示國家能力、得到國際認可的想法可能適得其反——有核就不承認政權合法性,想承認合法性就必須棄核。

從這個意義上講,朝鮮的這種思路的得遠遠小於失;而他們也確實到了需要認真反思這一點的時刻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00777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