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國軍工發展規律一般都是同時裝備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在殲20已經快成熟的今天,必 然要開始下一代戰機的初步研究,官方文章也側面透露相關工作已經展開。同時,我國戰機水平也從落後西方兩代逐步追成了與西方並肩而立。未來科技會如何變 化?新戰機要走哪種路線?這些都是十分具有戰略意義的問題,這些問題沒研究透徹可能在飛機設計上就要走彎路,代價將是巨大的
近 年來,南方的成都所憑藉殲-20隱身戰鬥機、殲-10「猛龍」系列戰鬥機、FC-1「梟龍」外貿戰鬥機和各型無人機項目始終占據著各類媒體的頭版頭條。而 相對老牌的瀋陽所,在殲-8系列戰鬥機研發生產停止後,主要精力放在了蘇-27戰鬥機的技術引進吸收、許可證製造、國產化改進上,與大踏步向前的成都所相 比走的是一條相對保守的道路。雖然也成功試飛了殲-11、殲-15、殲-16等戰鬥機,但總體上來說還是以蘇-27系列戰鬥機的改改改為主。唯一可說亮點 的殲-31「鶻鷹」隱身戰鬥機,為瀋陽所稍微扳回了一些。
那 麼作為2016年「開局首勝」的「一機詳細設計、三機首飛、四機鑑定」將會是什麼型號呢?筆者認為所謂的「一機詳細設計」很可能是指開始第六代戰鬥機的項 目研製。從我軍目前裝備體系看,第四代戰鬥機殲-10、殲-11系列已經挑起了空軍現役裝備重擔
。而成都所的殲-20、瀋陽所的殲-31戰鬥機也都已經完 成了首飛,殲-20甚至被曝量產化「黃皮機」已經下線,說明第五代戰鬥機的研製已經告一段落。在這種情況下,國產第六代戰鬥機的研製工作理應早已啟動,所 以在新聞報道中說到了「一機詳細設計」。這不再是概念設計,而是擁有具體型號的項目設計。
俄 羅斯媒體披露俄也在積極研發六代機,同時認為中國在六代機研發中已經走到了俄羅斯的前面。對於第六代戰鬥機,世界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標準。但有人認為這將是 結合了無人機技術的人工智慧輔助控制戰鬥機,也將是最後一代有人駕駛戰鬥機。第六代戰鬥機除了追求隱身性、超音速、長航時飛行外,將突出超高速、超遠程打 擊武器的應用。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