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策|美「橫行自由」,中國應「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

Alinna ...| 2016-03-23| 檢舉

美國「斯坦尼斯」號航母。 圖片來自網絡

近期,美國在南海周邊動作不斷:與澳大利亞商討部署戰略轟炸機到達爾文港,與菲律賓簽署有效期十年的軍事基地開放合同……美國對華角力進入新階段。

就在本月初,中國隆重召開全國「兩會」。在這特殊的時刻,美國全球霸權的象徵、「斯坦尼斯」號航母戰鬥群高調通過紛爭不斷的南海,巨無霸般的身軀在不平靜的南海掀起了巨大的波濤,攪渾了碧藍的海水,讓世界的關注點再次集中到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博弈之上。

航行自由還是橫行自由?

美國航母編隊。 圖片來自網絡

雖然美軍航母戰鬥群駛過南海水域並沒有違反國際法,但是在如此敏感的時期公然擺出這樣的姿態,可謂是「橫行自由」了。

美國的「任性」和挑釁是要發出這樣的信號:一是要藉此向中國和世界表明,美國將堅決在南海地區捍衛所謂的「航行自由」;二是要藉此顯示「肌肉」,證明美國海軍能夠在海洋隨心所欲,馬漢的傳人仍享有難以撼動的海上霸權;三是要向同中國處於緊張狀態的國家或地區表明,美國將憑藉軍力優勢幫助他們在與中國的爭端或鬥爭中「出頭」。

去年「拉森」號驅逐艦闖入南海爭議水域至今,中美兩國在南海的角力進入新的階段。概括來講,美國對南海的政策,從之前有限介入、站台打氣的「有我在」,已轉變為帶頭挺進南海的「看我的」,下一步還將帶頭煽動其他非南海爭端相關方「一起來」。

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期,美國並沒有把南海作為特別重要的戰略關注區域,一般都是要維護南海地區的和平穩定、相關方保持協商渠道等套話,沒有實質性干預動作。這一方面是因為美國全球戰略重心不在亞太,亞太的熱點也不在南海而在朝鮮半島、台灣海峽;另一方面,中國海空力量極為有限,台灣問題長期牽扯著中國戰略謀劃和軍力部署,在南海的軍事存在更是微乎其微,只有勢單力孤的島礁哨所或難堪任的老式戰艦,以至於菲律賓、越南等小國就能在此囂張跳梁。

但是,如今該地區的戰略態勢正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近十年來中國軍隊發展勢頭迅猛,新式戰艦戰機不斷服役,南海軍力投射範圍明顯擴大,反介入作戰體系日趨成熟,讓美國感到長期獨享的亞太海空優勢正在面臨嚴峻挑戰。為了加速推行「再平衡」戰略,美國不僅要建立圍堵中國的外交戰線,更必須能在軍事部署上回擊中國在南海的軍事存在。

因此,強勢介入南海爭端大搞「炮艦外交」、不斷抹黑中國國際形象、渲染中國軍事威脅從而挑動周邊國家或地區合斗中國,成為當前美國南海政策的重要內容。更何況阻撓中國在南海獲取更大優勢,也能阻擋中國軍事力量「走出去」的步伐,削弱中國作為大國的國際影響力和公信力。

近期,日本同菲律賓簽署可為其提供二手自衛隊飛機的協定,澳大利亞頻頻在南海開展巡邏偵察活動,印度與越南在爭議水域開採石油,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受到美國在南海粗暴干預行動的鼓動而壯了膽。

中美博弈的不對稱性

當地時間2016年2月26日,美國彭德爾頓營,日本陸上自衛隊與美國海軍陸戰隊舉行年度「鐵拳」軍演。 視覺中國 資料

美國何以敢肆無忌憚地攪亂南海局勢?究其原因,是因為它看準了周邊部分國家或地區對中國的猜疑。美國從來都閉口不談中國為換取地區和平穩定的外交努力,也不談中國在地區經貿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反而不斷誇大中國在南海形成的軍事威脅,目的就是要破壞周邊安全穩定,給中國出更多、更大的難題。

客觀來講,中國目前和美國之間的確存在著短期內無法消除的實力不對稱,這種不對稱必須成為制定對外戰略、處理中美關係的基本依據。

外交力量不對稱。美國在該地區有日本、韓國、澳大利亞這樣的傳統盟友,還有菲律賓、印度這樣國內存在對華不友好勢力的小夥伴,再加上中國台灣地區政治風向的轉變。

軍事實力不對稱。中國軍隊與美軍相比處於明顯劣勢,且美軍及其盟友組成的軍事同盟體系對中國國家安全構成直接威脅。更何況,中國國防和軍隊正處於關鍵的改革階段,中美爆發哪怕是局部軍事衝突,都將對中國推進整體戰略帶來消極的影響。

戰略弱點不對稱。美國怕中國什麼,中美貿易戰、對美關閉中國市場?這些本都是合作共贏的領域,一損俱損。相反,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約翰·博爾頓近來就建議美國對中國打「台灣牌」,以此「要求中國放棄在南海的基地」。

戰略態勢不對稱。中國目前國內關注點的是實現「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海外關注點是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倡議,這些宏偉戰略構想需要一個長期穩定的國內和國際環境,特別涉及國內政治穩定、對外貿易投資、國家間關係經營、海外戰略支撐點建設等重大問題,戰線長、難點多、挑戰大。美國正是看到了中國當前所處的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局面,自認目前在亞太地區抓了一把不錯的好牌,才會向中國不斷施壓,既要在國際上給中國難堪,也要給中國在南海「立規矩」。

中國應對切不可中美國「下懷」

去年12月10日美國轟炸機飛入南海,美國國防部隨後專門澄清是由於天氣不佳才導致「誤入」,並不是一次「航行自由行動」,今後將採取措施防止再次發生類似事件。

中國崛起、民族復興,這都是炎黃子孫共同期盼的「中國夢」,中國的整體國力的確上升到數百年來所未有的水平,並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但是,從歷史經驗來看,沒有哪個大國的崛起會一帆風順,更不可能僅僅憑藉幾十年的發展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筆者認為當前中國必須要把握好四個力,即定力、實力、巧力和耐力,求得穩步實行國家大戰略的可取之道。

首先,大國博弈必須保持戰略定力。自從十八大以來,中國高層不斷強調的一個關鍵詞就是戰略定力。什麼是戰略定力,就是處亂不慌,處變不驚,臨危不懼。放到國際政治領域來講,就是要保持冷靜頭腦,穩妥應對危機,尤其不能憑一時之衝動,出昏招、庸招、錯招,導致局部風險擴大為全局性、系統性危機,從而破壞國家發展整體戰略布局。

南海問題極其複雜,短期內要想得到妥善解決是不可能的,外部勢力藉機生事的舉動也必將是一個長期過程。中國一直在就領海主權爭議提出建設性建議,並採取措施積極對接國際規範和國際制度,而這些政策需要一個相對長期的階段來贏得共識、促成互信。

同時,面對外部軍事介入,也必須冷靜分析。比如,去年12月10日美國轟炸機飛入南海,美國國防部隨後專門澄清是由於天氣不佳才導致「誤入」,並不是一次「航行自由行動」,今後將採取措施防止再次發生類似事件。此番美國也強調航母戰鬥群沒有進入12海里。這些也可以看作美國對中國的試探仍然保持底線,並不希望發生軍事衝突。對於進入南海的美艦隊,中國海軍也派出戰艦進行跟隨,這恐怕也將成為未來一個常態化模式,中美兩國都不願在南海發生軍事碰撞,目前也是兩國相互試探並建立遊戲規則的過程。

因此,在南海問題上保持戰略定力,就是要求我們在面對外部壓力時切不可慌亂,尤其是不能按照美國期待的腳本行事。

中國應在實力上升中覓契機

3月8日,外交部部長王毅就「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對外關係」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視覺中國 資料

其次,大國博弈歸根到底是拼的是國家實力。

3月8日,王毅外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上指出,「中國最早發現、命名、開發、管轄南海諸島,我們的先人在這裡世代耕耘、辛勤勞作,我們比任何人都熟悉和熱愛這個地方,比任何人都希望南海和平穩定、航行自由。在南海這個舞台上,曾經有過殖民侵略,有過非法侵占,現在又有人興風作浪,還有人炫耀武力。但是就像潮水來了又退去一樣,這些圖謀最終都不會有結果。歷史終將證明,誰只是匆匆過客,誰才是真正的主人」。

媒體評論王毅的話硬氣、霸氣,而能讓外交部長有底氣說這樣的話,根本原因是中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不管是建造航空母艦和先進戰機、飛彈,還是實施島礁改造工程,依靠的都是國家實力以及建立在實力基礎上的國家自信。中國今天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出口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是世界上128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軍事現代化進程突飛猛進,所有這一切都為中國推進國家整體戰略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從長遠來看,特別是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中國在南海的實力優勢將穩步擴大——無論是軍事力量還是外交影響力——並可能隨之覓得穩定南海爭端的新契機。

美國若要為南海與中國走向對抗,也是風險極高的抉擇。美國專欄作家約翰.格拉澤曾提出,美國放棄帝國思維是避免中美對抗或新冷戰的關鍵,而制衡中國是一項耗資昂貴且冒險的戰略,是一項對確保美國至關重要的國家利益沒有必要的戰略。

誠然,中國當前的國家實力決定了美國如要推行遏制戰略必須付出巨大甚至無法承擔的成本代價。美國面對的不是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這樣的國家,而是具有完備軍力體系和雄厚戰爭工業基礎的大國,即便美國將持續享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但中美爆發激烈軍事衝突的代價必然也不是美國能夠坦然承受的。

靈活的縱橫之策應對美國圍堵

西沙永興島航拍。 視覺中國 資料

再者,大國博弈需要靈活高超的巧力。

國內一些媒體特別是網絡輿論中一直存在著激進強硬的話語,圖一己之快,逞一時之強,無全局之瞻,甚至可以說是對中華數千年智慧的背棄。中美關係中的對抗性因素雖然在增加,但在一些重大國際問題上也還存在合作基礎。美國雖然處心積慮拉攏周邊國家圍堵中國,但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仍然有拓展深化的空間。即便對美國硬實力忌憚、對軟實力推崇,大部分亞洲國家並不會因此就此把美國看作救世主和國際楷模,「一邊倒」地投向美國的再平衡戰略,甚至對其存在警惕與懷疑。比如東協數次在南海爭端上沒按美國期待的那樣走向與中國的尖銳對立,就是一個例子。

與此同時,只要策略得當,中國自身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也會逐步增長。必須謹記的是,僵硬的政策只會導致對外戰略喪失應有的彈性空間,靈活的縱橫之策才能在複雜多邊的環境中遊刃有餘,尤其應抓住中國和周邊國家發展經濟、尋求穩定的這一共識,抵消美國急於構建反華同盟陣營的努力。

最後,大國博弈還需要超強的耐力。

海軍西沙某水警區官兵在西沙永興島巡邏。 視覺中國 資料

西方有句諺語,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成就一個真正的大國、強國,非一日之功,國家間博弈需要持久耐力和能經受挫折的耐心。秦國從成為周朝的諸侯國,成長為戰國七雄直至橫掃六合,歷經500餘年,期間經歷了國運起伏、強敵環繞甚至危在旦夕,倘若沒有秦人不懈的奮發和不易的堅韌,是絕不可能後來居上的。

美國建國之後30餘年,還曾遭受首都華盛頓淪陷之恥,直至20世紀前仍憂心歐洲列強對美洲的軍事威脅,如今卻是史無前例的超級大國。《戰國策》里說,「行百里者半於九十」,儘管中國現在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明顯增強,但是容不得我們鬆懈麻痹。國家間的博弈較量,往往需要的是耐力,這種耐力既包括國家保持長期發展的持續動力,也包括國家在挫折起伏面前的忍耐,更包括懷著對未來信心的一種堅持。

倘若把中美之間的較量比作兩位武林高手的比拼,不禁讓人想起金庸老先生描寫的《九陽神功》心法:「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放到中國當今所處的地位與環境,不也正是一樣的境況嗎?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97708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