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空自VS中國空軍:對空和反艦各方面能力對比

核心:按日媒宣傳,中日空軍未來擦槍走火的機率很高,那麼如果雙方在釣魚島附近海域展開空戰,孰優孰劣?本文就此為您解讀。

據日本媒體2016年1月31日報道,日本航空自衛隊(下文簡稱「空自」)第9航空團於當天在日本沖繩縣那霸基地正式成立,據稱該團成立後,當地F-15J戰鬥機數量將擴充至40架,這是自衛隊相隔半世紀以來新組建的第一個戰鬥機飛行團。

日防衛省稱,成立該團的目的是強化西南諸島防禦力量,應對中國海、空軍在東海和西太平洋海空領域日益頻繁的軍事活動。此前1月22日,日本統合幕僚監部就曾炒作稱,2015年4月至12月間,空自共緊急起飛戰機攔截中國軍機373次。

日本自衛隊

按日媒宣傳,中日空軍未來擦槍走火的機率很高,那麼如果雙方在釣魚島附近海域展開空戰,孰優孰劣?本文就此為您解讀。日本航空自衛隊成立於1954年7月1日,現役總兵力約5萬人。空自在亞洲地區號稱「信息化程度首屈一指」,並自稱「空中截擊能力僅次於美國和以色列空軍」。

截至2015年,空自擁有777架軍機,其中主力戰機359架,包括199架F-15J/DJ重型戰鬥機、89架F-2A/B多用途戰鬥機以及71架RF-4EJ戰術偵察機。輔助機型包括13架E-2C中型預警機、4架E-767大型預警機、4架KC-767加油/運輸機等。

日本航空自衛隊目前的主力戰機是F-15J

中日空軍力量概況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簡稱中國空軍)於1949年11月11日建立,現役總兵力約39.8萬人,擁有軍機約1800架,其中主力戰機1200多架,包括253架殲-11A/B重型戰鬥機、240架殲-10系列多用途戰鬥機、388架殲-7系列戰鬥機、96架殲-8系列戰鬥機、120架殲轟-7系列戰鬥轟炸機以及120架轟-6系列戰略轟炸機等。

輔助機型包括8架空警-500中型預警機、5架空警-2000大型預警機以及數量不詳的轟油-6加油機等。(此處數據統計跟據相關公開資料統計,不包括中國海軍航空兵戰機,作者注)。

單就整體規模而言,中國空軍占有絕對優勢。如果只比較作為主戰力量的三代戰機總數,中國空軍(493架)也要領先於空自(288架)。但在預警機等輔助機型方面,空自略占優勢。

中國空軍裝備的殲-11系列戰機

中日主力戰機制空性能對比

作為美國在東亞最重要的盟友,日本是該地區第一個引進、裝備F-15系列重型戰鬥機的國家。F-15J/DJ的外形及作戰性能與美國空軍的F-15C/D接近,但拆除了敏感的電子戰系統、雷達告警系統,日本後來為其換裝了國產電子戰系統,該機在設計之初號稱是「沒有一磅用於對敵攻擊」的「純制空」戰鬥機。

2004年12月,日本政府改進了「F-15J」,換裝了新型AN/APG-63(V)1型X波段脈衝都卜勒雷達,可同時跟蹤14個空中目標,並對其中的6個實施攻擊2009年12月,日本政府批准了另一項針對F-15J機群的升級計劃,換裝了新型頭盔瞄準具和16號數據鏈,可發射日本最新研發的AAM-4B中距空空飛彈和AAM-5近距格鬥彈。

中國空軍的殲-10A機群

前者是世界上第一種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的空空飛彈,與傳統的雷達制導空空飛彈相比,具備更遠的射程(120千米)和更強的追蹤能力,號稱「能達到美軍最新AIM-120C-7飛彈相同水平」;後者是2008年服役的新型近距格鬥彈,採用了新一代紅外導引頭,最大射程35千米,最大飛行速度3馬赫。

儘管日美已簽訂了購買42架F-35A隱身戰機的合同,但短期內,F-15J及其改型仍將是空自唯一能參與爭奪制空權的主力機型。中國殲-11系列重型戰鬥機是中航工業瀋陽飛機工業公司基於20世紀90年代初從俄羅斯引進的蘇-27SK戰機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國產型號。

據英國《簡氏防務年鑑》介紹,首批殲-11A於1998年投入服役,雖外形與蘇-27SK十分相似,但內部換裝了中國自行研發的航電設備,殲-11B還換裝了最新的國產AESA雷達,還將位於座艙側前方的紅外搜索跟蹤探頭(IRST)移至座艙正前方,其實際作戰性能要強於蘇-27SK。

殲-11A機長21.9米,翼展14.7米,機高5.92米,最大起飛重量33噸。其動力系統採用2台WS-10A「太行」渦扇發動機(單台最大推力132千牛)。該機固定武器為一門Gsh-30-1型30毫米速射航炮,備彈150發;機身、翼下共10個外掛點,最大載彈量約7噸,對空作戰掛配為4枚PL-1中距空空飛彈和4枚PL-10近距格鬥彈。

日本航空自衛隊裝備的E-2C預警機

其中PL-12國產中距空空飛彈於2007年投入服役,採用主動雷達制導,具備「射後不管」功能,最大飛行速度4馬赫,改進型最大射程接近100千米,配備該型飛彈後的殲-11系列戰機具備較強的超視距空戰能力。與F-15J不同,殲-11系列還有一「獨門絕技」,即可利用IRST探頭從遠距離鎖定敵機並發射紅外製導飛彈,而無需啟動機載雷達。

除殲-11系列重型戰機外,中國空軍還擁有約240架殲-10系列多用途戰機,作為殲-11機群的輔助力量。殲-10系列戰機由中航工業集團成都飛機工業公司於20世紀80年代末自主研發,首批殲-10A於2005年投入服役。殲-10採用了獨特的「中距耦合」鴨翼布局,可兼具配平、增強渦升力以及俯仰控制等優點。

中國空軍裝備的空警-2000預警機

殲-10A機長15.49米,翼展9.75米,機高5.43米,最大起飛重量19噸。其動力系統採用1台俄制AL-31FN(或WS-10A)渦扇發動機,單台最大推力130千牛,最大平飛速度2.0馬赫,最大作戰半徑1100千米。該機固定武器為一門中國版的Gsh-23雙管23毫米速射航炮;機身、翼下共11個外掛點,最大載彈量7噸。其對空作戰掛配為2枚PL-12中距空空彈和2枚PL-8或PL-9近距格鬥飛彈。

2016年3月,網上流傳出一張工廠塗裝(俗稱「黃皮」)的殲-10B原型機掛載新型「PL-10」近距格鬥飛彈試飛的圖片,殲-10機隊若能在未來換裝該型飛彈,將進一步提升該型機的纏鬥空戰能力。

中日預警機性能對比

受1976年9月「別連科叛逃事件」刺激,日本下決心大力發展空中預警能力,並很快成為東亞最早裝備預警機的國家。自1983年開始,空自就陸續購買並接收了13架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生產的E-2C「鷹眼」預警機。

中國空軍基於國土防空需要,研發預警機的時間比日本要早很多,早在1970年就已開始在圖-4轟炸機基礎上改進第一架國產預警機「空警一號」,可惜受當時技術水平限制,研發項目最終被迫中止。據英國《簡氏防務年鑑》介紹,直到21世紀初,中國國產空中預警雷達的研發工作才取得了重大突破。

機翼下掛裝兩種不同型號反艦飛彈的日本F-2戰機

在中國空軍現役裝備中,與E-2C屬同等級別的戰術預警機是空警-200,該型機以中國航空工業陝西飛機製造公司的運-8F-600(另說運-9)運輸機為平台,搭載了類似瑞典薩博公司的「愛麗眼」平衡木式雙面側視AESA預警雷達,據稱該雷達在6000米高度上,對空最大探測距離為450千米,可同時跟蹤300個目標。

E-767以波音767-200型客機為搭載平台改進而來,動力系統為2台CF6-80C2渦扇發動機,巡航速度0.86馬赫,最大航程為1萬千米,E-767搭載有一台AN/APY-2無源相控陣雷達,具有更強的空中監視和對海搜索能力。客觀角度來說,就綜合作戰性能而言,E-767與「前輩」E-3相比可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東亞裝備有預警機的國家中屬頂尖水平。

掛載鷹擊-12超音速反艦飛彈的轟-6轟炸機

中國空軍裝備中能與E-767相對應的大型預警機是空警-2000,目前裝備有5架。該型機以俄羅斯伊爾-76運輸機為載機平台改裝,加裝有中國南京14研究所獨創的三面「電子掃描相控陣列」(ESA)。

客觀角度而言,空自預警機部隊在部隊規模和使用經驗方面都要優於中國空軍,但中國空軍在這方面有「後發制人」優勢,特別是近年來在巡視東海「防空識別區」、南海以及前出至釣魚島、沖繩附近海域活動日益頻繁。若真爆發衝突,雙方的實際差距恐怕不會像紙面數據那樣明顯。

中日空軍反艦能力對比

如果說F-15J是空自的「對空主力」,那麼F-2系列戰機就是空自的「對海王牌。」該機同樣出自三菱重工,是在第40批次的F-16C單座戰鬥機的基礎上改進、放大而來,並做出了多項改進,如:加長了機身、增加了機翼面積並採用了單塊復合材料結構、換裝J/APG-1型AESA雷達等。F-2A執行反艦任務時最大作戰半徑834千米。該機機身、翼下共9個外掛點,最大載彈量8噸。

八一飛行表演隊的殲-10戰機

通常攜帶4枚ASM-2亞音速反艦飛彈(最大射程170千米)、2枚近距格鬥彈和2個2270升副油箱執行反艦任務。其同樣可執行空戰任務,可掛4枚AAM-4中距空空彈及2枚AAM-5近距格鬥彈。F-2搭載的J/APG-1是日本自行研發的第一種AESA雷達。

2012年2月底,日本防衛省宣布將耗資36億美元對F-2進行升級,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為該型機配備AAM-4B中距空空飛彈,二是換裝J/APG-2型AESA雷達。後者為J/APG-1的改進型,在保留原雷達天線的同時,提高了發射功率,並更換了速度更快的新型信號處理器,號稱能與美國海軍現役F/A-18E/F「超級大黃蜂」裝備的AN/APG-79型AESA雷達相媲美。

日本F-2戰機

綜合來講,F-2雖具備一定的空戰能力,但由於該機具備較強的超視距反艦能力,空自仍將其定位為「支援戰鬥機」,主要用於制海任務。實戰時,F-2將在F-15J的掩護下執行反艦任務。

據西方軍事家分析,轟-6K機身大量採用復合材料,改進增大後的進氣口或顯示該型機換裝了推力更強的俄制D-30渦扇噴氣發動機,使該型機的最大作戰半徑增至3500千米。

需要留意的是,日防衛省於2015年11月宣布將在2016年進行XASM-3超音速反艦飛彈的實彈打靶測試,F-2擔任載機,靶艦為一艘退役的白根級驅逐艦。XASM-3為日本研發的最新型超音速反艦飛彈,最大射程超過150千米,最大飛行速度3馬赫,具有較強的突防能力。

中國殲-11b機群

中國空軍雖裝備有120架殲轟-7戰鬥轟炸機,但遠程反艦作戰的主力機型仍由轟-6系列戰略轟炸機擔當。轟-6K為轟-6系列的最新改進型,於2007年1月成功首飛,並於2009年10月正式投入服役。轟-6K的另一項重大改進是用大型內部油箱取代內置彈艙,進一步增大航程,並在機翼下新增了6個外掛點,用於掛載CJ-10A亞音速巡航飛彈(最大射程達1500千米)。

除CJ-10A飛彈外,轟-6K還可選擇掛載鷹擊-12超音速反艦飛彈,這種於2015年服役的新型飛彈採用四進氣道一體式衝壓發動機,據西方媒體稱最大射程可達400千米,具有較強的突防能力,被稱為「威力僅此於東風-21D彈道飛彈的反艦利器」。

中國空軍的轟-6K

單就載機平台比較,中國空軍的轟-6K占有壓倒性優勢,不僅在最大作戰半徑和載彈量方面力壓F-2,最重要的是轟-6K可在敵方艦隊防空區外實施反艦攻擊,無需擔心載機生存性問題。而F-2所使用的ASM-2和ASM-3反艦飛彈的最大射程均未超過200千米,這意味著戰時F-2必須冒著被中國空軍戰機和海軍艦載「海紅旗-9」遠程防空飛彈擊落的危險實施反艦攻擊,無疑會令打擊效果大打折扣。

總結:以上主要是從制空和反艦作戰兩方面對比分析了中日兩國空軍的差距,多為紙面數據,只能為大家提供一個大概參考。實戰中還需考慮其他因素,例如空中偵察、情報搜集、海空軍協同作戰等要素,更考驗兩軍的體系作戰能力,而非單一裝備的單打獨鬥。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97453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