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國產航母為何只有五萬噸

解析國產航母為何只有五萬噸

元旦前後,我們解放軍實在是好料連連。首先是軍隊改革,二炮改為火箭軍,威風大展。更重頭的消息還是海軍官方首次承認我們已經在設計建造第一型五萬噸級國產航空母艦了!不過質疑也跟著來了,為什麼我們的航空母艦隻有五萬噸?為什麼比"遼寧"號還要小?這樣的航母夠用麼?好,今天樓主就來試著解說一下。

1. 五萬噸到底指的是什麼?

相信對戰艦有所了解的軍迷都會知道,排水量有很多判斷標準,如空載排水量(不算任何補給品)、標準排水量(滿載彈藥但不計燃料)、正常排水量(一半的彈藥和燃料)、試航排水量(3/4的彈藥和燃料)、滿載排水量(全部的彈藥、燃料以及各種補給品)等等。

每種不同的排水量都代表著戰艦在搭載著一定量燃料、彈藥等補給品時的重量。例如之前的"遼寧"號,在標準排水量狀態下也只有46540噸,只有在滿載排水量情況下才有61390噸。二戰前的戰艦,通常計算標準排水量,而現代戰艦通常計算滿載排水量。也就是說,二戰時一艘被稱為"10000噸巡洋艦"的戰艦,如果按現在的標準,就要算是13000到14000噸了。

雖然目前我們並不知道官方所說的這個"五萬噸"指的到底是何種狀態下的排水量,但估計肯定是以現代戰艦通常計算的滿載排水量而論的,也就是說,國產航母標準排水量在四萬噸左右,滿載排水量在五萬噸左右,比法國的"戴高樂"號更大,比英國的"伊莉莎白女王"級稍小。

2. 比"遼寧"號要小,那戰鬥力呢?

我們必須記住一點,"遼寧"號航空母艦是以蘇聯的"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瓦良格"號翻新改裝而來的。為什麼要記住這點?因為蘇聯航母一直以來都是異類。由於艦隊配置非常不完善,而且艦載機群的整合也要比美國人差,蘇聯人非常重視航空母艦自身的防禦和反艦能力,因此習慣在航母上安裝大量防空、反艦飛彈,導致載機量相比同噸位的西方航母要低很多。也就是說,如果僅以艦載機群的戰鬥力而論的話,6萬噸的"遼寧"號其實並不比4萬噸的"戴高樂"號更強。

中國與蘇聯不同,如今的解放軍海軍已經擁有了大批擁有先進防空、反潛武裝的新式驅逐艦,一旦與航空母艦相配,即完全可以組成美式的航母戰鬥群,因此並不要求航空母艦本身裝備太多飛彈。這一部分排水量也就可以節約下來了。從這一角度來看,可以想見,國產航空母艦在搭載飛機的數量方面,絕不會比"遼寧"號來得少。就好像4萬噸的"戴高樂"號和6萬噸的"遼寧"號載機量都是差不多40架一樣。考慮到殲-15在體型上要比法國的"陣風"M更大,因此國產航母的載機量也差不多是在40架左右。在載機量相當的情況下,國產航母戰鬥力應與"遼寧"號持平甚至有所超過。

3.國產航母為什麼不用核動力?為什麼不用彈射器?為什麼不造更大點?

原因顯然有兩個,一個很簡單,大家都知道,另一個可能普通軍迷很難想到。那個很簡單的原因就很簡單了--技術難度、可靠性和造價。一口吃不成胖子,即使是美國人在剛剛開始建造8萬噸超級航空母艦時,也沒有上來就跳躍到核動力,甚至還曾經出現過在第一艘核航母"企業"號竣工後,其同級後續艦都被改成常規動力的情況。中國目前還從未建造過大型水面核動力戰艦的先例,沒必要冒這個風險。

另一個原因在於中國人並不需要核動力航母的高速續航力。核動力航母相對常規動力航母,在性能上的優勢就是能以很快的航速持續航行,而常規動力戰艦一旦加速到超過巡航速度,燃料就會成倍消耗,續航力大減。舉例而言,日本人在30年代曾經測試過,一艘在14節航速下能開8000海里的巡洋艦,將巡航速度提高到18節之後就只能開4500海里了,全速35節情況下連1500海里都開不到。但中國目前的情況與美國人不同,美國人為了保證世界霸權,需要航空母艦以最快的速度開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如果可能,不經補給就要投入戰鬥。而目前的中國海軍作戰海域其實還是很簡單的,就是東海和南海,既不要求航母擁有多大的續航力,也不需要以衝刺速度狂奔幾千海里,沒必要花那個冤枉錢。

不用彈射器的原因也是兩個方面,一是彈射器技術目前在國內可能上不可靠。二則是來自於艦載機和飛行員。目前我們的主力艦載機--殲-15是以滑躍起飛為指標設計的,如果改用彈射起飛,機體結構勢必要進行大規模加強,甚至可能需要對飛機的承重結構完全做更改,這個工作量很大、很貴,也很慢,而且還會導致艦載機空重增加,性能下降。目前的殲-15事實上已經很重了,再加重的話降落時的衝擊力又會帶來另外一些問題,牽一髮動全身。還有就是飛行員,目前我們的艦載機飛行員都是在"遼寧"號上進行的訓練,練的就是滑躍起飛,第一艘航空母艦採用滑躍起飛,可以讓這些種子飛行員迅速形成戰鬥力。彈射器雖好,但未來第二艘(更合理的是第三艘)國產航母再用也不遲。

同理,更大的航空母艦,要麼是像蘇聯人那樣出於特殊需要,要往裡面塞飛彈,要麼就是像美國人那樣需要在全球執勤,必須儘可能做到最大以提高持續作戰能力。對中國人而言,五萬噸足夠了。再重複一遍,暫時沒必要花那個冤枉錢。

4.中國需要多少航空母艦?

海軍官方曾表示,中國需要三艘航空母艦,一艘在外海執勤、一艘在港口維護、一艘負責訓練任務。事實上,這個算法可以說是比較保守的,只是從技術角度出發,而忽略了戰略形勢。對比印度人的規劃--三艘航空母艦,印度洋、太平洋各一艘,另一艘維護保養,沒有安排專門的訓練航母。但這個其實在中國海軍是行不通的,艦體早已老舊的"遼寧"號並沒有太多實戰價值,顯然只能擔負訓練任務,而且中國海軍並不像印度那樣擁有50年的航母使用經驗,必須準備穩定的訓練艦。如果東海和南海只用一艘航空母艦去執勤,也肯定照顧不過來。因此中國事實上需要至少四艘航空母艦,一艘負責在東海執勤、一艘在南海執勤、一艘維護保養、一艘訓練,最後這艘也就是"遼寧"號。

5. 國產航母戰到底有幾成戰鬥力,比美國如何?

戰鬥力肯定比不過美國的超級航母,任何用5萬噸級的船去和10萬噸級的船去比較戰鬥力,而且還得出5萬噸更強的說法,都是痴人說夢。我們真正需要比較的對象,是同為中型航空母艦的"戴高樂"級和"伊莉莎白女王"級。

目前我們已經確定國產航母並沒有裝備彈射器。沒有裝備彈射器,十有八九就無法搭載預警機了,而只能依靠效率不高的預警直升機前出海外。在這種情況下,國產航母在與能夠搭載E-2預警機的"戴高樂"號相比時,是有一些劣勢的,只能靠目前全世界僅有的重型艦載戰鬥機殲-15的作戰半徑扳回一城。

而與同樣無法搭載預警機的"伊莉莎白女王"級相比,由於殲-15的作戰半徑遠比F-35B要更大,因此在打擊範圍上是要更大很多,而且反應速度也要更快。至於載機隱身與否所帶來的差異,本文暫且放在一邊。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航母通常不用走得太遠,可以得到岸基預警機支持,在這種情況下國產航空母艦就將擁有僅次於美國超級航空母艦的戰鬥力,完全能夠壓到"伊莉莎白女王"級,相比"戴高樂"級也會因為殲-15的作戰半徑更大而占據優勢。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應該是目前這艘5萬噸級國產航母最真實的寫照。畢竟,作為中國邁出航母國產化的第一步,一定要走得堅實穩重,絕不能像印度那樣好高騖遠。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96372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