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鮮的核武技術,來自哪裡?是誰幫助朝鮮發展核武?
中國已經明確表明立場,絕不承認朝鮮的核武地位,並且一再宣示中國不允許朝鮮擁有核武,朝鮮半島必須無核化!這證明朝鮮發展核武跟中國沒有關係,那麼,真兇是誰?
就目前已披露的材料來看,主要有三大來源。
朝鮮境內核設施不完全示意圖
2016年1月6日,朝鮮高調對外宣布「進行了『成功的』氫彈實驗」,坊間對這次試驗成功與否,還存在很多爭議。但朝鮮已是核武國家,則毋庸置疑。那麼,朝鮮的核武技術,究竟是從哪裡得到的呢?
就目前已披露的材料來看,主要有三大來源。
第一大來源,是蘇聯在50-80年代的援助
朝 鮮核武計劃,啟動於1950年代。朝戰剛剛結束,金日成就在非公開會議上表示:「朝鮮國家雖小,但別國擁有的東西都應該有,包括原子彈。」1956年,朝 鮮同蘇聯簽署了組建聯合核研究所的協定。1959年,作為對美韓合作「和平利用核能」的回應,蘇朝也簽署了「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協定,蘇聯開始對朝鮮提供 諸如建立「寧邊原子能研究所」等實際援助。不過,此時的蘇聯,尚無意幫助朝鮮研製核武。
60 年代中蘇交惡,給朝鮮核武發展帶來了良機。1964年,金日成曾致函毛澤東,主張具有血盟關係的中朝兩國,應共同擁有核武器製造技術,但毛澤東拒絕了金日 成的要求。次年,金日成放棄中朝「血盟關係」,提出「主體思想」,強調朝鮮在思想、政治、經濟、國防上,要走獨立自主的道路,並宣布將在中蘇兩國之間搞 「等距離外交」。同時,轉向蘇聯尋求核武技術支持,蘇聯亦有意以核武技術為餌拉攏朝鮮。故1965年10月,金日成在黨和軍隊高級幹部會議上宣布:「在不 久的將來,我們將擁有核武器」;1967年,金日成又在民族保衛省會議上宣布:「我們已在研製核武器」。據傳,1966年5月勃列日涅夫曾在瓦良格號巡洋 艦上與金日成秘密會晤,商議主題正是如何援助朝鮮發展核武。
1969年,核武研發被朝鮮 列入國策。這其中,既有蘇聯援助帶來的底氣,也與朝鮮50年代派往蘇聯的青年核物理學者紛紛留學歸來有關。據不完全統計,蘇聯最大的核試驗室——莫斯科杜 布納核聯合研究所(Joint Institute for Nuclear Research Dubna),先後為300多名朝鮮青年學者提供了培訓。這些人回國後,組成了朝鮮核武研製的骨幹力量。徐相國、韓仁錫、丁根、李升基、崔學根等,是其中 的代表性人物。
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其執政期間,曾給予朝鮮不少核技術援助
第二大來源,是蘇聯解體後所流失的核武器專家
整 個60-80年代,朝鮮靈活遊走於中蘇兩國之間,但其核武發展計劃並不順利。蘇聯的技術援助仍很有限。一方面,核武技術僅是蘇聯拉攏朝鮮的一種籌碼,引而 不發才是上策;另一方面,美蘇在核不擴散方面互相制約,也不容蘇聯將核武技術交給朝鮮。故1974年金日成再次轉而請求中國給予核武技術援助,但沒有得到 中方響應。美國情報機構認為,自1979年前後開始,朝鮮的核武計劃,不得不走上了「獨立研發」之路。朝鮮自己培養的數千人的核研究大軍,在此一時期似取 得了一些成果。從1984年起,中情局開始懷疑朝鮮可能已具備生產鈈(研製核彈的主要材料之一)的能力。
總 體而言,目前沒有材料顯示,朝鮮的核武研究在80年代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1991年蘇聯解體,才給朝鮮的核武發展帶來了第二次良機,許多原蘇聯國家從事 核武研究的科學人員,被朝鮮秘密聘用。1992年12月,俄羅斯安全部長維克托·巴拉尼科夫在國會演講時透露,他領導的部門,阻止了64名俄飛彈專家,前 往「第三國」製造「可以發射核彈頭的飛彈」。這個「第三國」,正是朝鮮——據《星期日泰晤士報》報道,該年12月8日,俄羅斯特種部隊突襲了一家擬從莫斯 科起飛的飛機,機上載有朝鮮雇用的36名俄羅斯核武器專家,「這些專家是北韓從烏拉爾山區一些絕密的核武器研究所中選拔出來的,他們以每月1500到 3000美元的價格被雇用去為北韓的核武器計劃工作。」
究竟有多少前蘇聯的核武器專家 被朝鮮聘用,目前沒有材料可以說明。可供參考的是:據美國中情局的估計,蘇聯解體後,「大約有90萬人將被清除出核工業,其中約2000名科學家掌握著詳 盡的核武器設計知識,3000-5000名技術人員懂得怎樣生產高濃度的裂變材料。」而且,僥倖在崗的核科學家,也大都面臨待遇陡降乃至被長期拖欠工資的 困境。這些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無疑都是朝鮮亟願獵取的對象。
1991年12月,莫斯科,老婦、倒下的鐮刀與錘子
第三大來源,是90年代開始活躍的國際地下核走私網絡
據 巴基斯坦前總統穆沙拉夫披露,朝鮮政府與阿卜杜爾·卡迪爾·汗所主持的國際地下核走私網絡存在著核技術的秘密交易。卡迪爾·汗是冶金學博士,曾在歐洲的一 家鈾濃縮公司工作,1975年帶著「離心分離機」的圖紙秘密回國,主持核武研究,然後被塑造成了巴基斯坦的「核彈之父」。穆沙拉夫承認,在卡迪爾·汗的主 持下,巴基斯坦的核武發展,長期「通過主要在歐洲已開發國家活動的一個地下網絡得到了所需要的其他材料和技術。」不久後,卡迪爾·汗也組建了自己的地下核走 私網絡,朝鮮是他的重要主顧之一。穆沙拉夫說:
「(1999年)我收到了一份報告,說朝鮮 一些假扮成飛彈工程師的核專家到達了卡迪爾·汗博士實驗室,聽取了關於離心分離機的秘密報告,甚至還到基地進行了參觀。……調查結果表明,卡迪爾·汗自 1987年就開始了他的非法活動,最初是與伊朗。1994年到1995年間,卡迪爾·汗下令生產200台巴基斯坦在20世紀80年代廢棄的P-1型離心分 離機,這些離心分離機被運到杜拜,再銷往世界其他地區。總體來說,暴露出的情況令人擔憂:卡迪爾·汗以他在杜拜的基地為中心,經營著一個全球性的私人地下 核技術傳播網絡。……卡迪爾·汗向朝鮮提供了近兩打P-1型和P-2型離心分離機,他還向朝鮮提供了計量表和一些離心分離機專用機油,並且傳授了離心分離 機技術,包括帶人參觀最高機密的離心分離機車間。」
卡迪爾·汗是巴基斯坦的「民族英 雄」,穆沙拉夫承認自己沒有能力用法律來處置他。雙方妥協的結果是:卡迪爾·汗在國家電視台承認自己是國際地下核走私網絡的領導人,穆沙拉夫則以卡迪爾· 汗對國家作出了巨大貢獻為由而赦免他。卡迪爾·汗的走私網絡之龐大,讓參與調查的國際原子能機構深感震驚,「約有30個國家的30多個公司涉足(這個)核 黑市」。國際原子能機構前總幹事穆罕默德·巴拉迪認為,在對朝鮮的核走私過程中,「卡迪爾·汗可能只是國家與國家合作的一個環節而已」,因為在被繳獲的親 筆信中,卡迪爾·汗披露,巴基斯坦軍方高官曾指示他同伊朗和朝鮮合作。當然,穆沙拉夫在回憶錄中否認了這一點。
卡迪爾·汗的核走私網絡曝光,已是2000年以後的事情了。此後,朝鮮是否還從其他途徑獲取過核武技術,目前尚不得而知。
巴基斯坦「核彈之父」卡迪爾·汗在電視上向國民道歉。他主持的地下核走私網絡將許多機密核武技術賣給了朝鮮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