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一生從跟隨劉備之後,便平步青雲,成為一時之名將。每當想起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和諸葛亮鞠躬盡瘁、致力北伐、恢復漢室的宏願,相信很多人都會為之感動,然而就是這兩個名臣名將卻有那麼多解不開的結。
當代很多人,點評三國,認為魏延被諸葛亮打壓,不得其重用,更說魏延是被諸葛亮害死的。試想諸葛亮一生政敵無數,都沒有加以殘害,連李嚴都沒有殺,為何要殺魏延呢?魏延不過一武夫耳,當然他不是一般的武夫。諸葛亮如果不死的話,也許魏延也不會被殺,這個應該是肯定的,不管魏延心中對諸葛亮有多麼的不滿,不管魏延對蜀漢政權有多大的威脅,只要諸葛亮不死,魏延就不會慘死漢中。
魏延一生除了劉備提拔他擔任漢中太守和督漢中軍務之外,最出名的就是「子午谷奇謀」了,我一直很糾結,如果諸葛亮用魏延的計策,是否會真的恢復中原呢?歷史不容假設,戰爭更不容設想,戰爭即使是穩操勝券也有極大的風險。戰場瞬息萬變,魏延的計謀感覺成功的可能性很大,誘惑力也很大,當然回報很大。一般有霸氣的人都會採用,正因為魏延是一個有霸氣的人,所以才會在劉備問他如何守漢中呢?魏延回答道:"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魏延的回答氣勢如虹,劉備也滿心歡喜,至少氣勢上已經勝利了。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也具有這樣的氣勢,給人得感覺很刺激,一直很糾結這個問題,其實我對」子午谷奇謀「不算看好的,但是換作是我,我很有可能採用這個計策,所以我很糾結。
諸葛亮一生相當謹慎的一個人,他是一個治世之良臣,但他絕對不是亂世的梟雄。他否定了魏延的計策,認為魏延之計太險,並對魏延說此計不是完全之策,欺負中原沒有人才,如果在子午谷口截殺的話,則會銳氣大傷。其實諸葛亮說得很對,說明諸葛亮對魏延的計策還是考慮過的,而這個地方說的中原地方的人才,很可能說的就是曹真、張合(這時司馬懿還在老家休養),看諸葛亮前幾次北伐都是對陣曹真的,如果說魏延是軍事太才,曹真也不是酒囊飯袋,如果說魏延鎮守漢中多時,對雍涼之地了如指掌,但曹真也是鎮守雍涼多年,也對雍涼之地是一清二楚。
高手和高手過招,一步走錯,滿盤皆輸。諸葛亮就是怕這步棋走錯了,蜀漢會元氣大傷,魏延率領的精兵全軍覆沒,對於諸葛亮來說,萬一魏延殞命,才是最大的損失。後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其實也是這個道理,諸葛亮用錯馬謖導致北伐失敗。當代人批評諸葛亮完全是因為諸葛亮的名氣太重而不服,不是從根本上來說問題。諸葛亮名重不是因為他得能力,而是因為他致力北伐,鞠躬精粹,不管說北伐對不對,或者說北伐能不能成功,諸葛亮是在兌現自己的承諾。中國有句古話:受人之恩,忠人之事。
三國這段歷史,人才濟濟,沒有誰是天下第一,沒有誰是最聰明的,也沒有誰武力最好的,那些不過是虛名罷了,高手和高手過招是很傷腦袋的,也許這局輸了,下局扳回來就是了。曹操,人中龍鳳;劉備,世之梟雄;孫權,天下英豪。他們都有無數的英雄豪傑誓死相隨,助三位人傑完成大業,料想這三位在內心深處,肯定是心心相惜,肝膽相照,曹操曾和劉備煮酒論英雄,更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