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網際網路在削弱美國的力量

軍情諜報| 2016-03-10| 檢舉

作者:每日郵報中文網

摘要:力量的減弱有些來自來自謀求抗衡美國力量的競爭對手。有些則是自找的。斯諾登事件表明,美國收集大量數據用於防範恐怖襲擊,代價卻是損害了其他外交、經濟和國家安全利益。

參考消息網3月4日報道 美國《時代》周刊網站2月22日刊發題為《網際網路在削弱美國的力量》(The Internet Is Undermining America’s Power)

的文章稱,美國的資源無可匹敵,但它在網絡空間恐怕永遠不會像現在這麼強大。網絡力量或許是一種特別短暫的力量形式。中國正在開發與之對抗的新技術。印度、歐洲及其他友邦在如何管理網際網路和保護隱私的問題上持有不同看法。谷歌、蘋果、臉書網站和亞馬遜等美國技術企業與華盛頓之間的利益差距越來越大。全球性的、開放的網際網路是美國經濟、政治和軍事力量的源泉,如今隨著中國、俄羅斯、伊朗及其他很多國家維護網絡主權正逐漸碎裂。

文章稱,力量的這種損失有些是無法避免的,是網際網路用戶重心從發達世界迅速向發展中世界轉移的結果。中國現有將近6.7億網民;印度有3.5億以上,2017年將超過5億。相比之下,美國目前的網民人數為3億多。力量的減弱有些來自國際政治的必然聯繫,來自謀求抗衡美國力量的競爭對手。有些則是自找的。美國國家安全局合約商雇員愛德華·斯諾登揭秘的文件表明,美國收集大量數據用於防範恐怖襲擊,代價卻是損害了其他外交、經濟和國家安全利益。

數據會因統計方式有異而不同 (來自網絡)

政策制訂者和政治家們遲遲未認清威脅。這種短視的部分根源在於美國網際網路例外論,也就是覺得美國在網絡空間扮演著獨特的行善角色。鑒於正是美國創造了網際網路並監管了它的全球擴張,這種觀點並不離奇。但這個例外論不僅導致了對美國的力量和影響力產生虛誇的認知,而且使決策者不了解其他國家如何定義自身利益和解讀美國的行動。

文章稱,它還致使政策制訂者對於斯諾登的爆料在技術界引起的反響措手不及。隨著越來越多的文件指責國安局破壞加密、侵入用於傳輸美國企業數據的纜線、在伺服器和路由器上安裝插件並在總體上削弱網際網路的安全性,華盛頓招架乏力。為了替國安局所作所為辯解而提出的國家安全理由(比如粉碎恐怖活動陰謀)大多顯得站不住腳。政策制訂者未能體察矽谷的憤怒程度。

網絡空間帶來的挑戰並不令人陌生,其他國家會推行旨在限制美國力量和影響力的政策,犯罪分子和有恐怖主義思想的黑客也許會利用網絡出人意料、不為人知的漏洞實施破壞。

文章稱,為了應對這些挑戰,美國必須至少做到三件事:在國內加強網絡安全防禦;在政府和私營部門之間營造切實有效的休戰;在國際範圍內締結一個由志同道合的國家組成的聯盟。華盛頓必須向網絡安全研發和創新投入更多資金,就數據共享問題與私營部門達成協議,同美國在歐洲和亞洲的友邦一起明確規定在網絡空間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以及如若有人違規的話它打算怎麼辦。

美國應當繼續倡導和奉行開放的、全球性的、安全的網際網路,同時必須做好準備,面對一個可能性更大的未來情景——網絡空間裡競爭激烈、國與國分歧嚴重。

美媒:中國網絡能力直追美國 中美需「數字緩和」

參考消息網2月16日報道 美國世界政治評論網站2月12日刊登《中國爭取網絡宗主權的挑戰》一文,作者為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法學教授、外交學會兼職高級研究員戴維·菲德勒。

文章稱,網際網路革命開始於上世紀90年代,當時世界尚在適應西方的後冷戰優勢。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領導人認為網際網路不僅是又一項變革性的西方技術,而且給中國帶來了真正的風險。他們不希望在網絡空間成為西方的附屬,從而受到他們無法控制的思潮和勢力的危害。於是,中國針對網絡領域制定戰略、提升能力並提出規範,以便保護自己免受此類可感知威脅的危害。

文章稱,網際網路及其全球性擴張令中國不安。不過,網際網路是在中國經濟改革和努力與世界重新接觸的背景下到來的,這意味著中國無法拒絕這一技術,也不能左右其短期的軌跡。

作為替代,中國接納了網絡技術,並制定了利用網絡技術的戰略,軍方推行「信息化」。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發展了實施這些戰略的能力。美國政府逐漸開始擔心中國網絡能力會危及美國軍隊及關鍵基礎設施。

除了提升網絡能力外,中國還在影響網絡規範。中國是「網際網路主權」的主要支持國,這種觀念認為,網絡空間應服從國家主權原則。這一準則為中國的下述做法提供了支持:中國強調對抗來自更強大國家的軍事威脅的防禦戰略、其辨別可能影響國內穩定的源自外國的網際網路通信的努力,及其對外國高技術公司遵守中國法律的要求。

中國力促各國政府和政府間機構監督網際網路管理。它還支持雙邊、地區及多邊協議;起草行為準則;在聯合國有關信息安全的談判中強調主權和不干涉原則。通過這些活動,中國挑戰了美國主張的「網際網路自由」準則、對網際網路管理的多方參與立場以及西方對於國際法應如何用於網絡空間的看法。

文章稱,中國的戰略、能力及提議的準則,證明它對網絡領域有全面的思考,並且已經改變了網絡空間的走向以反映中國的理念和實力。這種影響導致了關於中國對西方國家構成網絡威脅的警報。一些分析師稱:中國強調的是在武裝衝突中利用網絡武器,而不是用網絡武器發動戰爭;中國軍事和情報部門的網絡能力落後於美國;由於中國的網絡防禦系統仍然在構建之中,中國存在嚴重隱患。此外,美國還沒有將規範領域拱手讓給中國,並一直推崇反映西方好惡的網絡準則。

即便如此,中國的策略已獲得了充分的吸引力,從而使它可以在網絡地緣政治中展現更大的自信,就像最新的事態所證明的。最新的中國軍事戰略承認了中國進攻性網絡能力,並強調了網絡對於其軍事力量的重要性。中國還成立了戰略支援部隊,對網絡領域防禦、情報和進攻性活動進行集中指揮,並對其空間領域的努力進行整合。

文章稱,所有這些事態都表明了中國的野心。這些事態表明,中國正通過需要國家、企業和民眾以前所未有的態度正視中國網絡能力的方式,鞏固、強化和延伸其在網絡空間的利益和戰略。這種行為與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藉助經濟擴展其影響力的努力異曲同工。換言之,中國已度過了其對美國網絡霸權的早期恐懼時期以及對網際網路主權的反應性強調。中國現在在本國領土之外的網絡空間中行使權力,從而對國家、企業和個人的自主權產生影響。

對美國而言,中國對網絡宗主權的爭取,將在一個政治不確定的時刻帶來挑戰。儘管美國仍是令人生畏的網絡強國,但隨著美中能力差距的縮小,人們的擔心有所增加。

文章認為,網絡力量對比的改變意味著美國戰略需要與中國實現「數字緩和」,以降低兩國走向網絡威懾所導致的衝突的可能性。中美兩國涉及非網絡問題(如經濟和海洋爭端)的矛盾可能會在網絡領域產生「溢出」效應,這是兩國必須加以管控的。鑒於中國日益公開自己的網絡戰思維,「數字緩和」可以就有關武裝衝突和軍事網絡行動的法律建立共同立場,並且就像在網絡經濟間諜活動領域中那樣,在以往分歧占上風的領域中取得一定的諒解。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94871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