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專家不信中國又突破直升機瓶頸:俄都沒搞出來中國怎麼可能有

軍情諜報| 2016-03-09| 檢舉

作者:無名高地

維修過我國進口的米系直升機的人都有一種感覺,一切都是為了戰鬥而設計。雖然看起來非常複雜沒有美製的精細,但是非常易於在野戰條件下更換一些易損部件。這體現了蘇聯設計的一種理念,能夠造的細不如量上的去。所以米-24武裝直升機在阿富汗戰場表現實際性能上不輸於美製的AH-1Z和AH-64這種專用武裝直升機。不過米-24和米-17一直飽受一種困擾就是發動機和傳動的齒輪和軸承磨損較大,導致因軸承潤滑不夠墜機的事故甚至占到了2成。

起初蘇軍還把這麼高的事故率怪罪在飛行員身上。結果總師前來調查後發現這個問題其實真心不是飛行員操作的事;大家都希望在被地面火網籠罩的時候儘快逃脫。所以都會或多或少的把發動機推倒極限情況下來使用,一次兩次都還可以,在面臨風沙長期侵襲和地勤維護小時數不夠的條件下,很多直升機實際上都是在帶病飛行,大量齒輪和軸承已經壽命盡頭而沒有得到有效的維護。這就要說蘇聯設計的短板-易損件的壽命太短;美軍的AH-64在設計時就要求,在沒有潤滑油的條件下,飛機起碼要能堅持飛行30分鐘。這也是為何美國人在遇到軸承潤滑問題的時候墜機率要遠遠小於蘇聯人,大約只占所有墜機事故中的1成不到。

這一個瓶頸一直困擾著蘇聯人,到了俄羅斯時代,他們才了解到美國人使用的是自潤滑軸承,才有如此好的效果。傳統軸承在機械設備中的高溫、低速、重載、灰塵大、水沖淋和有衝擊振動等潤滑問題尤為突出,更別說是在被擊中的情況下了。但是受制於加工精度和材料水平上的限制。俄羅斯人到現在也沒有完成這一自潤滑軸承的全面應用。雖然在和平時期可以用地勤維護小時數來彌補這一缺陷,但是到了戰場上就另說了。

中國雖然的直升機工業起家是蘇聯人的基礎,中間又收到了西方的一定的技術支持,最終成為獨居特色的中國體系。在困擾著俄羅斯的這個難題上,中航工業直升機所的「航空高速輕載自潤滑關節軸承共性技術研究」項目把這個難題解決了。這種自潤滑軸承的耐磨性是普通軸套的一倍,非常適用需要上戰場的直升機,極大的提升了抗毀傷性能。同時也給戰場的地勤減輕了極大的負擔,只需要根據飛行小時數來檢查軸承的磨損情況,而不必擔心每一個起落後都要檢查。而且自潤滑軸承的工藝技術和材料技術都是我們自主研發的。這無疑將會使得我們直升機未來的戰鬥力數倍提升。當聽說中國人能製造這種自潤滑軸承的時候,俄羅斯人死活不信中國這個學生能完成這項研究,明明俄羅斯都沒有,中國人怎麼可能搞定呢?不過中國對他們展示了樣品後,俄方的確確認了中國人已經掌握了這項技術。

而且這項技術不僅僅可以應用在直升機上,無人機甚至戰鬥機都可以使用,只需要形成對應的自潤滑軸承家族,就可以成為我軍未來戰鬥力體系建設上關鍵一環,畢竟勤務性能也是考核裝備的一個關鍵因素。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94754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