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航母」火力配置強大上級指示要一夜之間橫渡台灣海峽

軍情諜報| 2016-03-09| 檢舉

作者:利刃軍事

072型登陸艦是中國第一艘具有遠洋意義上的兩棲登陸艦,遺憾的是它上面還沒有艦載直升機,對於現代化的三棲立體攻擊來說,只能是一個不足的地方。該型艦採用全貫通式運載艙,帶17米摺疊雙節吊橋,承載力50噸;跳板式尾門,承載力20噸。首尾開門,遮蔽式高坦克甲板,柴油機動力,雙軸雙定距槳推進。其主要任務是在渡海登陸作戰中運送登陸部隊及其裝備在灘頭直接登陸;輔助任務是擔任物資運輸任務。

海軍峨眉山艦,舷號991

1985年,072型艦的首制艦榮獲國家技術進步一等獎。

艦總長近120米,寬約15米,型深約9米,吃水小於3米,排水量約3100噸。動力裝置為2台12E390V型柴油機,功率5294千瓦。平時乘員數約130人。 該艦能裝載1個中型坦克連和1個步兵連。大艙面積超過700平方米,用作運輸任務時,裝載物資可達2000噸。最大航速超過18節。該型外觀上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武器眾多。共布置了4門雙聯裝57毫米艦炮和4門雙聯裝25毫米艦炮。

早在1959年,我國技術部門便進行過代號為068的大型步兵登陸艦和代號為072的大型坦克登陸艦的方案設計。但是,由於當時政治和技術上的原因,這兩型艦後來並未建造,不過其方案設計和所收集的資料為後來的登陸艦研製提供了寶貴的基礎。

1970年,在中型登陸艦首制艦的彙報會上,某研究所申請對登陸艦進行戰術技術論證,並申請組織戰術技術任務書和總圖的審查會。1971年至1972年,船舶技術部門完成了大型登陸艦的初步方案設計,並仍將其命名為072型。但是,由於當時形勢的影響,這型艦並未投入具體研製。

1975年5月3日,最高領導對海軍做了重要批示:「海軍要搞好,使敵人怕,我們的海軍只有這樣大。」隨後,海軍和六機部向國務院、中央軍委作了「關於海軍艦艇10年發展規劃的請示報告」。根據上級批示,海軍正式下達了大型登陸艦的研製任務,設計代號072。當時,海軍對這型登陸艦提出的要求是:登陸作戰時,運送一個中型坦克連和一個步兵連在敵岸灘頭登陸;艦的火力要強,能夠抑制住敵灘頭火力;艦平時還可以承擔運輸任務;希望兩、三年內研製成功。另外,海軍特彆強調該型登陸艦的航速要達到18節,以能夠在一夜時間橫渡台灣海峽

研製初期,技術人員首先廣泛收集了國外同型登陸艦的技術資料,對072型大登的主要尺度和總體性能進行了研究。根據戰術技術要求,經過對幾種不同長寬尺寸方案的比較,確定了後來的尺寸方案。同時,該型艦的龍骨坡度也是一個重要指標,從擴大登陸艦艇使用角度出發,龍骨坡度越平,適應能力越強,但當時國內主機型號較少,主機功率有限,而且過平的龍骨坡度將難以布置螺旋槳。經過多方面權衡,以及對我國沿海島礁灘頭坡度的大量分析計算,最終確定了一個合適的龍骨坡度。

該艦性能中最為突出的指標,也是要求最高的指標,是艦的航速。航速歷來是登陸艦艇的重要性能指標之一。由於大型登陸艦屬於超淺吃水幅船型,當速度超過15節時,阻力急增,功率和航速已經超過了三次方的關係。美國第一批LST大型登陸艦,航速僅為11節。二戰後,由於流體力學和發動機等技術的發展,新造大登的航速才逐步提高至13~17節。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的新港級採用了34米長的鋁合金吊橋,並大幅度加大主機功率,削瘦首部線型,使航速達到了20節,開創了登陸艦艇的記錄。

1980年4月,大型登陸艦技術鑑定會召開,會議認為,072型艦登陸性能好, 「裝得多、沖灘高、登得牢」,航速和登陸性能接近當時世界水平,而且材料、設備立足國內,設計資料和工藝文件基本完整,經過必要改進後,可以小批建造。會議最終通過了072型艦的技術鑑定書。(季承)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94646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