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刊聲稱中國早在11年前就竊走F35機密

外媒稱,F-35的自主後勤信息系統將於7月安裝下一個重要軟體版本--2.0.2版,但是有關其性能和安全的擔憂仍然存在。由作戰測試和評估主任1月份發布的一份報告提出,自主後勤信息系統軟體的推遲可能會拖F-35在美國空軍形成初始作戰能力的後腿,網絡安全問題成了最大的擔憂。

據美國《航空和空間技術周刊》網站3月3日報道,洛馬公司自主後勤信息系統項目主管傑夫·特雷茲尼茨基說,2015年12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加州二十九棕櫚村舉行的一次演習以及目前空軍在愛達荷州芒廷霍姆進行的測試,對自主後勤信息系統的戰備性能提供了更有代表性的演示。

他說,在二十九棕櫚村,"自主後勤信息系統表現得相當優異。從芒廷霍姆測試中得到的報告也差不多。該系統完成了對戰機的支持"。

自主後勤信息系統主要是對全球的F-35機群進行事前監控,飛行後的數據將被傳送回洛馬公司在沃思堡的自主後勤信息系統中心,以減少後勤鏈中的低效率。地勤人員利用該系統管理機身保養的方方面面,該系統也是把任務數據和密鑰上載到每架飛機的主要方式。

據泄密的國安局報告稱,中國在2005年左右獲得了F-35的發動機結構圖和雷達設計。人們對日常通過自主後勤信息系統傳送信息的安全性關注還不夠,這可能是該計劃最大的威脅。

退役的海軍陸戰隊上校、中國網絡實力問題專家比爾·霍格斯塔德說:"中國人看到獲取自主後勤信息系統是一個提高和改進其戰鬥機性能的絕佳機會。如果他們能夠看一眼已部署戰鬥機的戰術計劃和設計圖,自主後勤信息系統的數據就會對中國人來說具有相當大的實戰和戰略價值。"

據網絡安全公司火眼公司2015年的一份報告,網絡漏洞被發現平均需要花費205天的時間。即便所有的數據都被加密,也可通過分析網絡流量模式來推測其內容。襲擊者如果利用此前未知的漏洞就能保持不被察覺。

自主後勤信息系統的安全性不僅取決於洛馬公司自己的軟體和各種傳送數據的系統所安裝的網絡防禦軟體。它還包含了許多現成的組成軟體以完成後勤管理和其他功能:這減少了開發時間,也降低了成本,但這些產品的漏洞也成為系統的漏洞。

例如,該系統採用了客戶關係管理軟體。據公共漏洞列表資料庫,2015年在該軟體中發現了10個漏洞並打上了補丁。在發現和打補丁之前,每一個漏洞都是未知的威脅。

一個全面的、持續的網絡安全測試製度似乎是有必要的。但作戰測試和評估主任的報告說:"該計劃目前沒有打算在開發這一版軟體或後續版本的過程中進行網絡安全滲透的測試,而是依靠過去有限的網絡安全測試結果。"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94444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