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美國在新加坡布署P-8A之後,其針對中國海軍潛艇的封鎖線更加嚴密,對此我們應該說清醒的認識。
2015年12月7日,美國和新加坡達成防務協議,美國將在新加坡短期布署P-8A反潛巡邏機,此舉將會顯著加強美國對於馬六甲海峽、南海乃至印度洋的反潛巡邏能力。
美國在新加坡布署的P-8A
實際上這並不是美國第一次在南海布署P-8A,此前美國已經在菲律賓「輪換」布署P-8A,其矛頭直指中國海軍潛艇,對此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冷戰期間,美國一直利用島鏈建立針對中國的海上封鎖線,第一島鏈作為最前線從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台灣島再向南延伸到菲律賓群島和中南半島,其形狀象一個魚鉤,因此也有人稱之為魚鉤計劃,不過這個計劃在上世紀70年代以後受到嚴重挫折,美國相繼失去金蘭灣和蘇比克灣兩個關鍵基地,這樣封鎖線的南端就出現了缺口,也讓太平洋和大西洋兩個艦隊之間出現了作戰能力的空白期。
第一島鏈作為最前線從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台灣島再向南延伸到菲律賓群島和中南半島
上世紀90年代以後,為了打破對方的海空封鎖,中國海軍將主要兵力向南轉移,根據海外媒體的報道,中國海軍航空母艦、飛彈核潛艇、攻擊核潛艇都將布署在海南島,其目的就是利用對方防線的薄弱環節,突破對方的封鎖。
此前美國海軍的P-8A只能從沖繩起飛,對中國海軍在核潛艇進行探測和跟蹤,但是此地距離南海直線距離超過2000公里,距離偏遠,長途飛行對於飛機、人員和設備都會造成較大的損耗,不利於持續作戰,所以美國一直尋求在南海周邊建立新的基地,以減少P-8A的作戰半徑。

美國第一個突破口是菲律賓,此前美國已經在菲律賓「輪換」布署P-8A反潛飛機,實現了南海大部分海域的覆蓋,這對於中國海軍在南海活動的潛艇威非常大,不過美國海軍並未就此滿足,P-8A從菲律賓基地起飛,距離馬六甲附近海域仍舊偏遠,而美國海軍在馬六甲以西只有依靠迪戈加西亞群島上的基地,有鞭長莫及之感,2013年底中國海軍核潛艇開始進入印度洋進行巡航,更讓美國海軍感覺需要彌補這個缺口,因此美國在新世紀向印度海軍出售了P-8I反潛飛機,就是希望能夠與印度合作,加強在印度洋上的反潛合作,這樣美國整個反潛封鎖鏈就剩下馬六甲-翁拜海峽一線,而此次美國在新加坡「短期」布署P-8A,應該就是封鎖這個缺口。
印度的P-8A反潛飛機
P-8A新加坡起飛,向北可以進入納土納海,這裡水深較淺,不利於潛艇隱蔽,便於開展反潛行動,向南則可以監控印尼群島各個要道,與菲律賓布署的P-8A相結合,就可以封鎖中國海軍向南、東南兩條南下印度洋的通道。
P-8A新加坡起飛,向北可以進入納土納海
從總體上來看,美國利用布署在沖繩、菲律賓、新加坡等地的P-8A,加上台灣地區的P-3C和印度海軍的P-8I,初步形成了一條反潛封鎖網,基本上就是當年魚鉤戰略的翻版,對中國海軍潛艇形成較大的威脅,一旦美國實現在這些地區常駐P-8A,並建立水下聲吶陣的話,那麼它的威脅就更大,對此我們應該保持充分的警惕,並找出應對之道。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