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海外媒體的報道,中國空軍將會在今年接收首批蘇-35S戰鬥機,令人矚目的是這批蘇-35S將會具備掛載國產機載武器的能力,可能包括國產PL-15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和PL-10紅外成像制導格鬥空空飛彈。
從相關資料來看,俄羅斯空軍現役蘇-35S配備的是R-73/RVV-MD近距空空飛彈和R-77-1/RVV-SD中距空空飛彈,這兩種飛彈在性能上要低於國產空空飛彈。
實際上國產空空飛彈的發展就源於前蘇聯/俄羅斯的空空飛彈,以國產PL-12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為例,它的末段主動雷達制導系統就來源於R-77的9B-1103M末段主動雷達制導系統,它是R-77的第二代末段主動雷達制導系統。
與第一代9B-1348E相比,採用了數字化信號/數據處理系統、光纖陀螺等先進技術,體積和重量降低,探測距離得到提高,不過至到前蘇聯解體也沒有完成研製,由於俄羅斯經濟不振,缺乏經費。
所以研製處於停滯狀態,最後由中方投入經費,才完成這個系統的研製,9B-1103M引進到國內之後,有關單位又對其針對它的缺點如存儲容量小等進行了改進。
目前國產末段主動雷達制導系統又經過了升級提高,採用了主/被動復合探測、有源相控陣等新技術,戰術技術指標又有了較大的提高。
俄羅斯方面一直致力於完成R-77的全國產化,眾所周知,前蘇聯的軍工系統是在全加盟共和國範圍內進行配套,隨著前蘇聯的解體,許多元器件的生產廠商成了外國廠商,因此俄羅斯不得不重新在境內建立這些廠商。
由於俄羅斯經濟情況一直不佳,所以這項工作困難重重,R-77國產化型號R-77-1(產品170-1)計劃在本世紀初完成,但是進度一推再推,至到近期才裝備部隊。
此前俄羅斯空軍不得不仍舊採用R-27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相比較之下,西方國家乃至中國空軍都完成了從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向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的過渡。
從俄羅斯自己公開的資料來看,R-77-1隻相當於AIM-120C5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而美軍已經裝備更加先進的AIM-120C7,更加先進的AIM-120D也已經進入現役。
根據海外的資料,中國空軍最新PL-15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採用了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性能相當於AIM-120D,而俄羅斯與之相近的R-77M(產品180)還在發展之中。
近距格鬥空空飛彈方面,俄羅斯空軍蘇-35S目前配備的RVV-MD只是R-73的小幅度改進型,仍舊保留了後者的鴨式氣動布局,甚至連紅外成像制導系統都沒有。
只是將原來的多元紅外製導系統替代成了雙波段紅外製導系統,相比較之下,紅外成像制導系統已經成為第四代空空飛彈的普遍配備。
西方各國新一代格鬥飛彈、國產PL-10格鬥空空飛彈都採用了紅外成像制導系統,這樣RVV-MD在靈敏度、抗干擾能力等方面就要低於西方新一代飛彈和國產PL-10格鬥空空飛彈。
另外RVV-MD仍舊保留了R-73飛彈鴨式氣動布局,種布局的優點是陀偏角與飛彈攻角相同,舵面偏轉讓全彈升力增加。
有利於提高飛彈的響應特性,由舵面偏轉到形成所需要過載的時間常數小,飛彈操縱性好,另外由於位置靠前,避開了彈後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因此總體設計和結構布署也比較方便。
不過鴨式布局存在較大的局限性,首先是小展弦比舵面可用迎角偏低,否則就會出現氣流分離,等成飛彈的失速,這樣由於可用迎角較小,尤其是高空高速情況下。
根據相關資料鴨式氣動布局的飛彈在低空的可用過載可以接近30G,但是在高空就會直線下降到10G以下,在三代作戰飛機以及早期作戰飛機,空戰多在中低空進行。
但是在四代作戰飛機,考慮到超音巡航,所以它的飛行高度較高,在這種情況下,鴨式氣動布局的缺點就被放大,所以我們看到新一代紅外空空飛彈多放棄了這個布局。
因此西方國家格鬥空空飛彈大多採用配備有邊條翼的正常式氣動布局,PL-10也採用了這樣的氣動布局,它的一個特點就是升阻比較高,鴨式氣動布局舵面升力雖然大於正常式氣動布局。
但是舵面誘導阻力也大於後者,所以就全彈升阻比來講,仍然要低於正常式氣動布局,另外正常式氣動布局可用攻角較大,彈體對於全彈升力貢獻增加。
不僅在低空可以獲得較好的機動性能,在高空攻擊性能也得到有效的提高,配合推矢量技術,四代格鬥空空飛彈的低空過載可以超過50G。
在高度超過1.5萬米,速度超過M1.5的情況下,仍舊可以獲得15G左右的過載,完全可以勝任攻擊四代作戰飛機的任務。
實際上前蘇聯當年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其-30/K-MD近距格鬥空空飛彈也採用了與西方新一代格鬥空空飛彈相當的邊條翼布局,以提高飛彈的性能,但是這項工作一直進展緩慢,所以俄羅斯空軍只得繼續改進R-73。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國產空空飛彈師從前蘇聯/俄羅斯,經過不懈的努力,已經實現對老師的超越,可以說是「青出藍而勝於藍」。)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94068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