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人為什麼能夠獲得美國大兵的尊重?
年幾次訪美進修、講學,發現一個頗有意思的現象:美國軍人對中國軍人十分尊重。這種尊重不僅僅出於禮貌或者客套,的確出自他們內心。美國人自視甚高,能放在眼裡的人不多,為什麼對中國軍人情有獨鍾?後來發現他們一個特點:尊重與他們交過手的對手,尤其是那些讓他們吃了虧的對手。
美國海軍分析中心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對外用兵次數超過240次。其中規模最大的有三次:1950年至1953年的韓戰,1961年至1975年的越南戰爭,1991年的海灣戰爭。
三場戰爭,前兩場都與遏制中國有關。三場戰爭中,韓戰持續3年,用兵44萬,美國官方統計死亡、失蹤54246人;越南戰爭持續14年,用兵55萬,死亡失蹤58209人。海灣戰爭用兵44萬,43天解決戰鬥,陣亡146人。對這三場戰爭,美國軍人自有比較。
在為什麼失敗與為什麼取勝這些問題上,他們甚至比現在我們一些人分析得還要客觀。一句話:從美國軍人的每一份尊重中,我們都能感覺到那些長眠於戰場的先烈是為今日中國軍人的地位而奠基。
今天很多人,已經不知道當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是在怎樣的條件下與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作戰的了。他們或許能記住一兩篇描寫志願軍的文學作品,對以下這些比任何文學描寫都更加震人心魄的數字,卻不知情:朝鮮戰場上美軍一個軍擁有坦克430輛;我最初入朝的6個軍,一輛坦克也沒有。
美一個陸軍師的師屬炮兵有432門榴彈炮和加農炮,還可以得到非師屬炮兵同類口徑和更大口徑火炮的支援;我志願軍一個師的師屬炮兵僅有一個山炮營,12門山炮。美軍一個步兵師擁有電台1600部,無線電通信可以一直到達排和班。
我軍入朝時從各部隊多方抽調器材,才使每個軍的電台達到數十部,勉強裝備到營。營以下通信聯絡仍然主要靠徒步通信、軍號、哨子及少量的信號彈等。美軍運輸全部機械化,一個軍擁有汽車約7000輛。
我志願軍入朝之初,主力38軍只有汽車100輛,27軍則只有45輛。更難以置信的是:當時我38軍90%的戰鬥兵仍在用日軍1905年設計的三八式步槍。
空中力量的懸殊更大。志願軍當時不但沒有飛機,連防空武器也極端缺乏。面對美軍1100架作戰飛機,志願軍當時只有一個高炮團,36門75毫米高炮,還要留12門在鴨綠江邊保衛渡口。
最初帶入朝鮮的,竟然只有這種舊式的日制高炮24門。至於雷達則一部也沒有,搜索空中目標全憑耳聽和目視。侵朝美軍總司令李奇微後來回憶道:「我們在北韓戰場上空幾乎未遭抵抗。除地面火力外,我們可以不受阻礙地攻擊敵補給線。在頭一年,對方甚至連防空火力還擊也沒有。」
當時美國飛機從朝鮮東海岸炸到西海岸,從鴨綠江炸到漢江,連後方大榆洞我志願軍司令部都遭到狂轟濫炸,司令員彭德懷幾乎遇難,毛岸英犧牲於美國空軍凝固汽油彈的熊熊烈焰之中。
中國人民志願軍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艱苦奮戰,迫使不可一世的遠東美軍總司令、五星上將麥克阿瑟丟官去職,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翻車喪命,硬把美國人打回到談判桌前的。
當時志願軍作戰艱難困苦的情況,很多美國人直到現在也並不完全清楚。他們對曾與之對陣的中國軍人懷有一種頗富神秘感的尊重。這種尊重是對實力的尊重。從他們的角度看,中國軍隊的實力更多地表現在排山倒海、堅韌頑強、奮勇衝殺和不懼犧牲的精神,他們稱之為「謎一樣的東方精神」。
當年到過朝鮮戰場的美國軍官,晚年在回憶錄中都印象深刻地描述志願軍發起衝鋒時「撕心裂肺的軍號聲」和「尖利刺耳的哨子聲」。這些聲音一直伴隨著他們,走到軍事生涯的終點、甚至走到生命的終點。
這就是中美兩軍的相識。那些在冰天雪地的朝鮮戰場連一把炒麵一把雪都吃不上依然衝鋒不止的戰士,那些在零下40度嚴寒中單衣單褲作戰凍死在長津湖畔的英雄,以他們驚人的犧牲為我們這些後來者贏得了今日地位。我們應該驕傲。我們也應該慚愧。我們千萬不能吃盡這一老本。我們也應該為明天的中國軍人留下點什麼。
再來看看,美國的士兵們。開坦克要有空調。航母上要有酒吧。在伊拉克作戰,當美國大兵躺在開著空調的坦克里看書的時候,士兵們知道嗎,一隻軍隊,正在乾旱的沙漠裡演習著作戰。
在2015年5月兩艘中國軍艦經過黑海,前往俄羅斯新羅西斯克港。這兩艘054A型飛彈護衛艦曾駛入地中海,參加中俄在地中海舉行的首次軍事演習。在中國海軍已經派出第22批遠征非洲特譴艦隊的今天,可以看出中國海軍派出的是一支縮小版的特混艦隊。這次面對這歷史最大地中海演習。
中國海軍派出054A型護衛艦參加武裝任務行動。這對於中國海軍來說這是第一次來到世界文明的心臟地中海執行戰鬥任務。
中國海軍054A型護衛艦
但西方媒體稱中國海軍艦隊在這個時候出現在地中海敏感區域是發出異常信號。中國軍艦這次之所以引起西方一片驚呼,此次例行訪問之所以刺激了歐美媒體的關注,是因為眼下的地中海儼然一片「戰海」,來自美英法俄土的30餘艘戰艦正在其中,而地中海也被稱為美國的另一個後院。
中國海軍054A型護衛艦進入地中海
而隨著敘利亞戰場持續,中東局勢的惡劣環境讓我們再一次想起了葉門撤僑時候,中國海軍及時出現。而位於敘利亞塔爾圖斯港的後勤基地,可以作為中國地中海分艦隊臨時的一座燈塔,讓艦隊必須以它為準進行定位。在這裡中國可以同他國海軍進行海上合作,共同面臨許多任務和威脅:包括打擊海盜、國際反恐、 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中國海軍目前在非洲之角亞丁灣從事的正是這種活動。
如果組建中國特混艦隊,其本身就需要擁有強大的反艦、攻潛、艦隊綜合防空作戰能力,依靠在非洲的後勤補給中心同時可以得到反艦飛彈和航空兵的強力支持。
這樣中國海軍的特混艦隊可以完全承擔反海盜、撤僑、護航等低等強度的衝突中。中國海軍的這些主力驅護艦艇經過考驗,可以在未來成為捍衛中國在全世界所有大洋邊國家的國家利益的首選武器。所以在這個世界上,只要那裡有中國人生命、財產、利益受到威脅,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國海軍的軍艦在哪裡!
中國特混艦隊的主要作戰對象是美國等西方海軍主力艦隊,而特混艦隊的作戰對象不單單是索馬利亞海盜而是各國的海軍軍艦。考慮到未來反艦火力問題,中國地中海分艦隊可以讓核潛艇加入。
中國海軍護航編隊特戰隊員準備登臨檢查疑似海盜快艇
中國如果現在決定建立特混艦隊,可以在2020年前更新海軍的軍事裝備。一些新艦艇已開工建造。這些新的艦艇應在海上實戰中,最好是在遠洋航行中、在同其他國家艦隊的協作中,為此,地中海、紅外都是戰區是中國海軍最為合適的地區。
中國海軍護航編隊
隨著中國大批量的海上補給艦的服役,特別是中國5萬噸級航母補給艦的下水為中國海軍走出國門挺進大洋了一個相當不錯的好頭,不僅為中國海軍印度洋艦隊走出關鍵一步,同時也為組建地中海、紅海特混艦隊做出了準備,經過遠洋海上鍛鍊也為即將投入使用的中國海軍國產航母編隊的組建奠定基礎。
出擊地中海對於中國海軍可能是陌生的,但是它已經脫離了亞洲的的範圍,它對中國走向海權確立的時代有著重大的意義。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在我國第二代戰略核武器還沒有設計定型之際,中國的核力量總體上來說是非常脆弱的。
俄羅斯媒體認為,中國早期核武器師承前蘇聯,從發射和投擲平台再到核武器的爆炸性能基本上僅相當於前蘇聯60年代的水平,由於早期中國的火箭技術比較落後,我國裝備的東風4和東風5型戰略飛彈使用液體燃料,這類飛彈在發射前需要進行液體燃料加註,所以飛彈的保障和維護極為繁瑣,飛彈發射陣地且相對固定,基本都在美軍核武器的瞄準之下。
中國東風-4和東風-5型戰略飛彈的生產車間
俄羅斯媒體認為,上世紀80年代之前,中國的核反擊能力實際上對美國來說只具有象徵性意義,中國核武庫中可以覆蓋到美國本土的武器只有數十件,而美國則擁有2000件隨時可以動用的核武器。
我國東風-5A型液體燃料洲際核飛彈的固定式發射井
特別是在當時,雖然我國已經在初級小型化原理試驗和中子彈原理試驗中取得了成功,但在第二代核武器(東風-31、東風-21)還在進行技術攻關的關鍵時期,一旦發生核戰爭中國將堅持不了1個小時,中國的大部分核武器都因為不能進行機動運輸發射,而可能在發射前就被對方核武器摧毀。
據外國媒體透露,中國在河南省和雲南省建造有數十個真假固定式發射井,但總體上來說,固定式發射井目標固定,是對方核武器的首選目標,生存能力非常差,中國必須儘快研製可以進行機動部署的固體燃料核武器,且攜帶小型化核彈頭,才能在敵方首次核打擊中存活下來,並進行反擊和第二次反擊,這才是對美國有威懾力的核戰能力。
怎麼辦?就在中國加快研製一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為主,的第二代小型化、機動性核武器的關鍵時刻,我國「氫彈之父」于敏院士審時度勢,對世界核武器技術發展做了深刻分析,認為當時,美國核戰鬥部的設計水平已接近理論極限,他們為了保持自己的核優勢、限制中國和法國的核武器發展,很可能會加快禁止核試驗的談判進程,遏制我國核武器走向小型化和機動化,而那個時候中國正處於突破第二代核武器優化設計的關鍵時刻,如果必須做的熱試驗還沒有做完,該拿的數據還沒拿到,核武器事業很可能「功虧一簣」。
1986年,鄧稼先和于敏向中央建議,要求加快我國核試驗步伐,儘早完成必須要做的核試驗。
東風-41機動式陸基洲際彈道飛彈
1992年,美國在完成了最後6次核試驗後,果然開始積極進行全面禁止核試驗的談判。
我國「氫彈之父」于敏院士
1996年,《全面禁核試條約》簽署,而這一年之間中國完成了最後一次熱核試驗,也就是第45次熱核試驗。
之後,東風21和東風31飛彈先後試射並定型。正是因為鄧稼先和于敏先生的高瞻遠矚和深謀遠慮,為我國爭取了寶貴的10年熱核試驗時間,做完了必須做的熱試驗,讓中國跨過了核彈頭小型化和核武器安全化這道坎,成就了中國新一代核武器和共和國的核盾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93907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