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大妄為:澳點名要求中國在南海做一件事
美國《防務新聞》周刊網站2月29日發表題為《澳大利亞增加300億澳元國防開支,潛艇、軍艦和飛機是採購重點》的報道稱,在發表期待已久的國防白皮書之際,澳總理特恩布爾和防長佩恩承諾,今後10年將增加299億澳元(約合215億美元)的國防開支。特恩布爾和佩恩還宣布,政府計劃在2020/2021年前把國防開支恢復到占GDP2%的水平,這要比自由黨在2013年掌權時承諾的日期早3年。
此外,澳大利亞國防軍常備兵力在今後10年將增加約4800人,達到6.24萬人左右,是自1993年以來的最大規模。
在同時公布的國防綜合投資計劃中,採購項目包括為澳大利亞皇家海軍採購12艘常規動力潛艇、9艘護衛艦、2艘大型航行補給船和12艘近海巡邏船(OPV)。
澳大利亞兩棲攻擊艦
澳大利亞皇家空軍將再得到4架P-8A「海神」海上巡邏機,並在下個10年初期再訂購3架。空軍還將在2020/2021年左右得到7架MQ-4C「人魚海神」海上無人偵察機,未來還將再得到2架KC-30A多用途加油運輸機,以組成一支有9架飛機的機群。
澳海軍最新兩棲攻擊艦同時裝備歐美直升機
計劃採購的其他武器裝備包括1架中空長航時無人機系統和多達5架「灣流」G550 ISREW(情報、監視、偵察和電子戰)平台。
澳大利亞陸軍將得到1套新型中程陸基防空系統、1套遠程火箭炮系統、另外3架CH-47F「奇努克」直升機和一個用於特種部隊作戰的輕型可空運多用途直升機機群。
將得到顯著提升的平台還包括海軍「喬爾斯」號後勤保障艦和陸軍的MIA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柯林斯」潛艇也將升級,以確保新艇在本世紀30年代初投入使用前,澳大利亞具有可行的獨立自主潛艇能力。
要考慮的其他裝備包括更多重型運輸機、遠程空中醫療後送和戰鬥搜救平台。
外媒稱澳大利亞或將購買蒼龍級潛艇
另據法國《世界報》網站2月26日報道,作為美國重要盟友的澳大利亞將大幅度增加軍費開支。從2020年開始,澳大利亞國防預算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將超過2%。
澳海軍舉行水下救援演練
報道稱,在澳大利亞政府25日發表的國防白皮書中,中國成了其最重要的擔憂。澳大利亞要求中國增加國防政策的透明度,尤其是在南海地區。澳大利亞強調,反對將南中國海的一些人工設施「用于軍事目的」。
不過,澳大利亞在白皮書中同時強調將「加強」與中國在軍事領域的合作。這顯然是一種搞平衡的策略,因為中國是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夥伴,澳大利亞許多原材料出口到了中國,澳大利亞方面顯然不希望因此而得罪了中國。
澳大利亞恍然大悟:花巨資抗華卻遭美戲耍
俄媒稱,澳大利亞決定大幅增加軍費,俄國防部國際軍事合作總局前局長、軍事專家列昂尼德·伊瓦紹夫評論稱,此舉將進一步增強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實力。
據俄新社2月25日報道,澳大利亞政府打算將國防預算從2015-2016財年的324億澳元(約合1530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25-2026財年的587億澳元(約合2773億元人民幣),將占澳大利亞國內生產總值的2%。除了固定的國防預算,政府還決定在未來10年額外增加299億澳元(約合1412億元人民幣)的國防開支。澳大利亞總理馬爾科姆·特恩布爾表示,將繼續壯大海軍,包括增加9艘護衛艦和12艘近海巡邏艦,以及採購新潛艇等。此前有報道稱,日本在努力爭取拿下為澳大利亞製造潛艇的合同。
澳大利亞總理馬爾科姆·特恩布爾
列昂尼德·伊瓦紹夫稱,亞太地區緊張局勢將升級。他說:「美國、多國聯盟及中國在該地區的矛盾趨於尖銳化。美國人試圖控制南中國海和馬六甲海峽。而這正是中國的主要能源進口路線。美國人促成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的簽署,這實質上預示著美國主導的強大跨國聯盟建立了。
該地區地緣政治局勢日益緊張,中國將亞太地區視為自己的經濟和戰略利益區,但美國人也不願放棄亞太地區。他們認為,該地區在自己的掌控之下。美國人已經在澳大利亞境內建立了基地,向那裡派遣海軍陸戰隊,增加空軍和海軍力量。」
澳大利亞軍艦
伊瓦紹夫認為,中國也在亞太地區增強軍力。他說:「中國也在提高本國軍事力量。具體到亞太地區,主要是發展海軍和空軍。在蘇聯『瓦良格』號航母基礎上改建的『遼寧』艦已經在該地區巡航。中國的潛艇,包括核潛艇,也在那裡集結。」
伊瓦紹夫表示,澳大利亞成為亞太對抗的犧牲品,擴充軍費是迫於美國的壓力。他說:「澳大利亞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上述對抗的犧牲品。看起來,美國人成功地向澳大利亞政府施加了壓力,迫使其為了美國的利益慷慨解囊。雖然澳大利亞擴充軍費基本上不會改變該地區的力量格局,但這畢竟是對美國在亞太地區軍力的一個補充。」
記者:此前媒體報道,春節期間中國海軍首次租用包機從吉布地接回了一位身患重病的戰士王新松。請問他的近況如何?第二,日前,澳大利亞國防部發布《國防白皮書》,《白皮書》除了規劃了未來十年澳大利亞軍費的增長趨勢,同時也提出了一系列關切,比如澳方關注周邊發生的一系列摩擦點,比如中美在南海方面存在的分歧,並且澳方呼籲中方在防務政策上更加透明。請問中方有何評論?
吳謙:春節期間,正在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的青島艦機電部門戰士王新松突感身體不適。2月10日,王新松轉入吉布地當地醫院治療。但是由於當地醫院醫療條件有限,王新松的病情難以得到控制,隨時都會有生命危險。海軍有關部門進行緊急協調,租用國際SOS組織醫療包機於2月17日將王新松送到北京,在第一時間進入海軍總醫院重症監護室,並組織軍內外知名專家進行了集中診治。目前,王新松已經脫離了生命危險,病情平穩,並趨向好轉,下一步將繼續進行治療,爭取早日康復。
我想強調的是,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是不能用金錢衡量的。你為祖國站崗放哨,祖國為你遮風擋雨,無論你在哪裡,祖國都不會把你忘記。
澳大利亞兩棲攻擊艦
關於第二個問題,我們注意到,澳方發表的新版《國防白皮書》,對中國軍力發展、中國南海島礁建設、中澳兩軍關係、亞太地區形勢等問題進行了評論。這裡,我們作幾點初步回應:
第一,中方對澳方白皮書涉南海內容表示嚴重關切,對其中指責中方島礁建設的內容表示堅決反對。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中方開展南沙島礁建設是在自己領土上進行的,完全是中方主權範圍內的事。南海問題不是中澳之間的問題,包括澳大利亞在內的所有國家,在南海的依法航行自由過去沒有、將來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希望澳方珍惜來之不易的中澳關係良好發展勢頭,不參與、不採取任何有損地區和平穩定的事。
澳大利亞海軍基地
第二,澳方對中國軍隊的有關臆測與事實不符。中國加強國防建設的目的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保障國家和平發展。近年來,中國軍隊積極履行國際責任,在維和、護航、人道主義救援等方面提供了許多公共產品。同時,也通過建立新聞發布制度、發表《國防白皮書》等多種形式,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的國防政策和軍隊建設情況。
第三,澳美軍事同盟應摒棄冷戰思維,不應針對第三方,不應損害第三方利益。中澳兩軍同處亞太地區,擁有重要的共同利益和廣闊的合作空間。雙方應進一步加強戰略溝通,深化各領域務實交流與合作,推動兩軍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關於澳《國防白皮書》的具體內容,我們還將作進一步的研究和評估。
近日澳大利亞空軍司令列奧·戴維斯宣稱,該國在中國南海活動的反潛機幾乎每一次任務都會遭遇中國軍隊的「挑戰」。澳國防部長佩恩宣稱,軍方的活動符合「國際法自由航行和自由飛越權的規定」。這一姿態發生在美國「威爾伯」號驅逐艦進入西沙島礁領海之後的敏感時刻。那麼澳大利亞是否會不顧影響與中國的關係,跟隨美國一意孤行的挑戰中國主權呢?
澳軍南海活動與澳美同盟關係
可以說,澳美同盟關係決定了澳在南海針對中國的活動是長期持久的。在歷史上,澳大利亞曾經與英國保持緊密同盟關係。但在二戰時遭遇日本威脅的生死關頭,澳大利亞改為與美國締結同盟。隨後美海軍在珊瑚海粉碎了日軍的進攻。幾年後兩國簽署了標誌性的「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
澳國防部長佩恩
澳大利亞自此一直堅定扮演可靠盟友的角色,參與了美國主導的朝鮮、越南、海灣、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以及目前的中東空襲行動。澳軍協助美軍進行了大量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偵察監視行動,包括了在南海長達數十年的活動。從新中國成立起,澳軍從未停止過對中國沿海的窺探行為,甚至發生過澳潛艇深入上海、險些被漁網困住的事件。在中越衝突、海南核潛艇基地建設、南海島嶼爭端一系列事件中,澳軍對華行動的重心移向了南海。
有趣的是,在雪梨展出的澳軍退役潛艇「翁斯洛」號上,就有一個專門為監視中國的任務而改裝的無線電監聽艙段。根據工作人員介紹,監聽人員絕大多數是女性,因為她們能更好的掌握中文。
美澳聯合軍演
澳軍在南海最顯眼的武器是美製P-3C反潛巡邏機。澳軍P-3C在南海的活動已經有很長的歷史,期間經過了多次改進,例如升級電子戰、雷達和任務系統,增加了攻擊水面艦艇的能力。美軍已經在南海投入了以波音737為基礎的P-8A反潛機,而澳軍也將裝備4架P-8A。預計2021年起澳軍P-8A將開始巡邏南海。
澳中關係對澳美同盟的影響
1972年,澳中建立了外交關係。兩國經貿合作極速升溫,到了2012年中國成為了澳最大的貿易夥伴。此後澳大利亞內部出現了對澳中美關係的反思言論。部分人士提出世界變得多極化,不應再盲目追隨美國。在澳美條約問題上,有澳專家指出條約並不強制一方必須為另一方出兵,澳大利亞不一定須參加中美之間可能的戰爭。其他專家指出澳洲應當可以在維持澳美同盟的同時,在經濟上向中國靠攏,並認為這種存在兩面性的政策是可行的。應當指出澳大利亞是第一個出現類似輿論的西方國家。
但有更多澳方人士認為,本國與美國有著全方位價值觀的高度統一,亞太區安全體系應由美國主導,因此美國繼續稱霸對澳更為有利。具體來說,美國可以為澳維繫現有安全體系,遏制中國崛起帶來的軍事威脅,並繼續向澳洲提供先進軍事能力與技術。
這一派很快占據上風,前總理吉拉德在美國國會進行了熱淚盈眶的演講,清晰表達了堅定追隨美國的態度。這也決定了澳軍繼續開展在南海的偵察活動。可以肯定,近期美澳同盟從未有過實質性改變,澳軍也不可能停止在南海的軍事活動。在與中國進行交流的同時,澳政府、軍方反覆表達了對中國「擴張」的「擔憂」。
澳中美三方的微妙關係
美「拉森」號驅逐艦駛入渚碧礁12海里範圍內
儘管澳中關係存在不和諧因素,但不可否認,澳中兩國依然以合作為主,這也與美中關係相符合。雖然美國對華政策顯得更為不友好,但仍相對克制。不過在這一時期,美國與澳大利亞在對關係上也出現了許多不「同步」的現象。例如2015年10月美「拉森」號驅逐艦駛入渚碧礁12海里範圍內,但幾乎同時兩艘澳軍戰艦卻在與中國軍艦進行實彈演練。
美國著力考慮了澳大利亞在其轉向亞太區、遏制中國戰略中的作用,擴大了在澳大利亞的軍事衛星控制設施,並在澳大利亞建立了第一個事實上的駐澳美軍基地,計劃部署2500名美軍陸戰隊員,B-52戰略轟炸機也頻繁訪問澳大利亞。同時有專家鼓吹將解放軍打擊範圍內的美軍,部分轉移到澳大利亞北部地區,躲避中國的直接打擊,甚至提出在澳大利亞部署一個美軍航母戰鬥群。雖然這些舉動極可能引來中國的警惕,但澳美兩國對此卻含糊其辭,既不否認,也不承認。澳國防部則聲稱「世界需要認真應對中國崛起、印度崛起、戰略移動和對已開發國家政治經濟的影響。」
中澳關係艱難前行
不過三國軍隊在這種複雜關係下,也進行了多種交流,以促進了解、避免誤會造成的衝突。2014年三國首次進行了僅有25人參與的「澳內陸野外生存演習」,儘管人數不多,但卻開啟了澳中同類演習的先河。同時,中國海軍還首次受邀參加了西方主導的「環太平洋」軍事演習。不僅如此,在搜索馬航MH370班機的過程中,中澳均高度評價了對方軍隊做出的貢獻。在一些涉及國家發展整體戰略的方面,澳中合作也在艱難前行。澳政府一度有意將具有戰略重要性的商業港口,達爾文港的99年租賃權授予中國企業,最終因反對聲音過大而取消。
顯而易見,南海海空里真正的角力發生在中美之間,澳大利亞作為美國盟友僅起到輔助作用,只是西方盟國體系中的一個棋子。但中國應當注意到區分對待美國及其盟國的問題,從而在合作與對抗並存的複雜大環境中覓得最高效、最有利的策略,確保中國在南海的利益得到最大的保護與落實。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