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又一種神秘五代戰機曝光:美國都驚呼不可能!!!

彥寧| 2016-03-02| 檢舉

中國部分軍方人士認為,過去幾年中,某些大國通過「再平衡戰略」對中國進行包圍,呼籲採用「不對稱」優勢來打破敵人的海上圍堵。美媒認為,中國未來有可能發展類似F-35的垂直起降戰機。

中國近年來不斷裝備新型的飛彈和戰鬥機,在2020年之後還可能增加影響整體海上戰略平衡的新型飛機,這就是潛在的殲-18垂直/短距起降戰機。

近年來西方媒體對於所謂的殲-18垂直/短距起降戰機有零星的報道,但是最新獲得的信息表明中國可能確實在殲-20和殲-31之後有著第三款五代機計劃,中國媒體曾在2015年透露中國軍工企業正在合作研製「短垂項目」。

「當心,美國!中國想要有自己的垂直起降飛機。」據美國「國家利益」網站2月16日報道,中國部分軍方人士認為,過去幾年中,某些大國通過「再平衡戰略」對中國進行包圍,呼籲採用「不對稱」優勢來打破敵人的海上圍堵。美媒認為,中國未來有可能發展類似F-35的垂直起降戰機和傾轉旋翼飛機,如果 此舉成真,必將引發西方觀察家的哀嚎。

中國軍方人士呼籲搶奪空中優勢以在海上鬥爭中獲得戰略主動,中國近年來不斷裝備新型的飛彈(如鷹擊-12)和戰鬥機(如殲-16),在2020年之後還可能增加兩款影響整體海上戰略平衡的新型飛機,這就是潛在的殲-18垂直/短距起降戰機,以及名為「藍鯨」的傾轉旋翼運輸機。

殲20戰機

近年來西方媒體對於所謂的殲-18垂直/短距起降戰機有零星的報道,但是最新獲得的信息表明中國可能確實在殲-20和殲-31之後有著第三款五代機計劃,中國媒體曾在2015年透露中國軍工企業正在合作研製「短垂項目」,英國的簡氏防務周刊也曾對一張有趣的網絡照片進行過報道(實際上是網友的航模)。令西方中國軍事觀察家失望的是,在去年的勝利日閱兵後,儘管某些西方媒體曾猜測殲-18可能將公開,但解放軍拒絕透露任何新型飛機的消息。毫無疑問的是,目前中國期待雜誌中有著大量討論垂直/短距起降技術的文章。

這場關於「垂直/短距起降」技術的討論熱潮至少有一部分與美國海軍陸戰隊亮相的F-35B垂直/短距起降戰機有關。中國媒體認為,遼寧號航母只能裝備相對較少數量的艦載機,未來的數量也不會超過50架,這些戰機將無法滿足中國的需要。中國媒體認為,垂直/短距起降戰機在未來的應用前景 光明,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會有一些好消息出現。

至於中國的傾轉旋翼飛機,美媒認為,中國的「藍鯨」概念機與V-22「魚鷹」不同,前者有四台發動機,後者則是兩台。研發者宣稱,「藍鯨」預期 巡航速度為538公里/小時,航程為3106公里,能載20噸貨物。文章認為,「藍鯨」所追求的「更輕巧、更簡潔、高效能、低成本和維修方面」的目標並不 「謙虛」。另一方面,文章援引中國媒體的報道,指出中方也對傾轉旋翼飛機的缺點持謹慎態度。

V-22「魚鷹」運輸機

上述飛機項目未來能否實現尚待觀察,但是從機率上來說這是完全有可能的,畢竟,冷戰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要在各軍事技術領域都要超越競爭 對手。當上述飛機真正飛起來時,毫無疑問西方的觀察家們將會嚎叫,認為「模仿」並不代表真正的創新,但他們不懂的是,模仿者往往在戰略競爭中是更成功的一 方。很簡單,回憶一下坦克的歷史,沒錯是英國人首先發明了這種武器,但是卻是德國人經過耐心的艱苦努力借鑑了該技術並最終讓坦克在戰場上大放光彩。

F-35B戰機

首 先,陸基的垂直/短距起降飛機存在的意義是在機場被破壞後或者惡劣環境下能夠迅速起飛作戰,能夠短距起飛的戰機如殲-10等已經足夠應對類似情況,沒必要 將巨量資源投入到類似F-35B這種飛機上。其次,我國海軍未來的發展目標是大型直通甲板航空母艦,並且裝備電磁彈射設備,未來艦載機的發展方向也是重型 多用途艦載機,而非作戰能力有限的垂直/短距起降戰機。

實際上,以目前的情況,我軍對該型飛機的需求並不強烈,垂直/短距起降戰機在中國海軍的前景可能將僅限於兩棲攻擊艦艇或是航母候補艦載機。當然,對垂直起降技術進行研究並做儲備是有必要的,但在周邊形勢緊張的當前,集中精力發展主要武器裝備才是上上之選。

近日,西方航空業內資深專家亞力山大.羅伯特撰文,對中國第五代戰鬥機殲-23的研製工作進行了分析,稱根據現在掌握的資料來看,中國的5代機為了能對抗F-22,不會走模仿俄羅斯1.44試驗機T50的道路,反而會走模仿F22的道路.

最近幾年來,毛子的飛機設計製造能力下降很厲害,世界電子技術水平發展很快,就連中國的電子水平也發展迅速,中國的電子水平需要在戰機上反映出爐,俄羅斯的飛機機體已經不在適合.中國設計者將會突出空戰性能為首要設計目標,而放棄其他多功能來保證"空對空"戰力達到F-22的水平.

網傳殲23戰鬥機

中國下一代戰機J23最具特色的設計都是外傾的 V 形全動尾翼,取代了垂直尾翼+水平尾翼的傳統結構.F22採用了大幅度尾翼外偏的設計,以確保隱身能力,但相應的尾翼效率也降低了.相比之下,中國下一代戰機採用小幅度外傾設計,處於隱身要求的下限,是綜合權衡了隱身和機動能力的結果.

全動 V 形尾翼的設計對於改善飛機隱身特性是極為有利的.而且由於減少了操縱面和相應的控制機構,也有助於飛機減輕重量和減小阻力.但除了操縱面負荷問題外,這種設計必然面臨的一個考驗就是飛控系統的複雜化.

中國殲10飛機研製試飛創下了"0墜毀"的第三代戰機研製奇蹟

V 形尾翼的偏轉控制是相當複雜的,一物多用的設計必然會加大飛控系統的複雜程度和研製風險.而飛控軟體的編制恰恰是飛控系統設計難點之一.自電傳飛控系統應用到第三代戰鬥機以來,大多數一流戰機都在這上面栽過跟頭。

不過,中國殲-10飛機研製試飛創下了"0墜毀"的第三代戰機研製奇蹟,有理由相信中國航空科技人員的飛控軟體的編寫水平已用足夠的能力去應對這一挑戰.

如果採用V 形尾翼的飛機又採用了推力矢量發動機,以上一系列問題可能會得到緩解,對改善機動性和敏捷性也有好處.

目前來看,俄羅斯的AL-41推力矢量發動機已經基本成熟,如果中國下一代戰機能採用俄制或者國產大推力推力矢量發動機的話,會實現隱身能力、機動性和敏捷性的協調統一.從圖中看,中國下一代戰機的尾部已經預留了推力矢量發動機尾噴口機動的空間.

根據目前透露的信息,由沈飛研製的中國下一代戰機更接近於美國當年四代機競爭選型的落選者,但是加了鴨翼.

另外機翼體積也有所縮減,機翼主油箱容積相應減少.因為考慮到隱身問題,下一代飛機作戰時大多不能外掛副油箱,所有燃油必須由機內油箱裝載.

美軍F22戰鬥機

對於擔當 "世界警察"全球干預的美國來說,戰鬥機的跨戰區航程要求比較高;而對以國土防空和周邊作戰的中國空軍而言,就沒有必要追求特別大的航程.這樣的選擇是可以接受的.

兩相對比,中國下一代戰機的機身長度明顯長於F-22,這意味著即使在飛機最大橫截面積相當的情況下,中國下一代戰機可以獲得更平滑的橫截面積分布及變化率,也就意味著更小的跨、超音速阻力.不難看出,中國下一代戰機選擇了超音速性能,顯然是體現了高速出擊高速攔截的理念.

俄羅斯五代機T50

在總體外觀,中國下一代戰機和F22非常類似,機身初看上去就像把前機身和兩個分離的發動機艙直接嵌到一個整體機翼上一樣.

前機身內主要設置雷達艙、座艙、前起落架艙、航電設備艙和飛彈艙.前機身前段橫截面近似一個上下對稱的圓角六邊形,然後逐步過渡到圓形橫截面,最後在機身中段與機翼完全融合.

後面的進氣道和發動機艙部分,其橫截面仍是梯形,並以非常平滑的曲線過渡到機翼或後機身,這種方案有助於減小阻力,也是很好的隱身設計.

尾翼採用寬間距布置,避開了機身有害渦流,而充分利用了鴨翼有益渦流,因此改善了劇烈機動狀態下俯仰、滾轉和偏航控制.

處於跨越式發展的中國空軍和航空工業,勢必要在綜合總結F-22和俄羅斯1.44特點的基礎上,研製自己更加先進的下一代戰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93088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