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0年發布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里,簽約國秉著正直的意願承諾就在不遠的將來結束核軍備競賽、推動核裁軍的有效措施在進行磋商,並且承諾著在嚴格有效的國際監管下就進行普遍和充分裁軍的條約進行磋商。如此生硬的語言表示,核武器的擁有者和非核國家在半個世紀之前對於核裁軍的分歧是有多大了。幾十年來,決策者們一直都致力於這一希望。例如之前歐巴馬在2009年於布拉格進行的一次講話中提到的一個無核世界,這引發了轟動,但是這個希望眼看著就將要與21世紀說再見了。
中國戰略制定者正考慮將核武庫調整到更快速(「一觸即發」)的備戰模式,它夢想著建立起自己的陸海空核保護傘並為自己的飛彈計劃配備所謂的多彈頭飛彈。了解亞洲擴軍互動模式的人知道,用不了多久印度就會對此作出回應。這樣緊接著就會引發巴基斯坦的進一步擴軍。
這樣的辯解不僅僅是虛張聲勢,因為政治學認為這背後隱藏的現實是安全上的困境,並認為它是確定無疑的新軍備競賽的信號。而且實際上:看一下北京—新德里—伊斯蘭瑪巴德的擴軍互動三角就可以發現亞洲核軍備競賽的初步跡象,這可能在21世紀達到扣人心弦的程度。目前亞洲各國的核彈頭數量還在三位數的低端,它們的增長幅度還在可控範圍內。但是如果中國決心加快走上與美國、俄羅斯核實力相匹敵的道路,那麼這就將引發亞洲核擴軍的災難。
西方對亞洲正在崛起國家的核野心也負有一部分責任。首先,美國(和俄羅斯)的核裁軍自冷戰結束以來速度放慢,並在兩國分別擁有幾千枚核彈頭時停頓下來。在這種情況下,呼籲核彈頭還不到美國或俄羅斯核武庫十分之一的中國和印度對擴軍保持克制就顯得沒有什麼說服力。其次,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醉心於「單極世界」時對「全方位的優勢」滔滔不絕得過多了。眼下這個信息也傳遞到華盛頓的戰略競爭對手那裡,它們也希望藉助核擴軍表明它們不願接受這樣的從屬地位。
研究稱:這場戰爭導致的死亡人數將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8000萬人。該研究也對誰將更有可能攻擊誰得出了結論。根據該項研究,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最有可能爆發軍事衝突,在未來20年里這兩個國家軍隊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預估為40%。
而兩國之間爆發核戰爭的可能性預估只有9%,這比美俄之間進行核交易的可能性還要低。沒有人會從印巴爆發核戰爭中獲益,但是如果緊張局勢急劇升溫,還是有可能爆發的。儘管今年年初伊朗和西方國家簽署核協議,但是研究仍然預估有27%的可能伊朗會開展軍事行動打擊美國、以色列或者海灣國家這些敵方國家,甚至畢其功於一役。有6%的可能這場戰爭會升級為核戰爭。
但是最有意思的結果是有關中國和俄羅斯的。該研究得出結論表示:早有預期中國將成為西方潛在的有核敵人,而俄羅斯最近的核行動給分析師們以巨大的驚訝。北約針對俄羅斯發動戰爭的可能性為22%,而中國軍隊和美國軍隊武裝衝突爆發可能性為17%。以此同時,美國在亞洲的重要盟友日本和中國爆發戰爭的風險為19%。美俄爆發核戰爭的可能性只有4%,而中美爆發核戰爭的可能性則為2%。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92915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