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學森夫人蔣英
錢學森,中國飛彈之父,1955年10月8日,錢學森回到新中國,這位國際著名科學家為新中國火箭武器的研製上做出了不懈努力。
12月26日,病中的國防部長彭德懷元帥在北京醫院的病房中會見了錢學森。彭德懷也是最為關心火箭武器的軍隊領導人之一,錢學森回答了彭德懷關心的飛彈研製的一些關鍵問題,這讓彭德懷看到了中國飛彈事業的希望。
1956年是新中國的一個特殊的年份,既是新中國第一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開局之年,又是中共中央向全國人民發出「向科學進軍」的一年。在這樣的背景下,錢學森給高級將領講課中呼籲成立「火箭軍」。
儘管錢學森不是提出新中國要重視發展火箭技術和火箭武器的第一人,但是,新中國確定優先發展火箭、飛彈的重大戰略決策,卻與錢學森密切相關。錢學森不僅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飛機概念和關於核火箭的設想,更是從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在火箭與航天領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錢學森對中國火箭飛彈和航天事業的迅速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更是被稱為中國飛彈之父。
而火箭武器的俗名「飛彈」,就是錢學森建議的。「飛彈」一詞,兩個字表達了兩層含義,既表達了可控之意,又表明是一個炸彈,是火箭武器的最好表達,一直沿用至今。
錢學森說,這「火箭軍」,也就是飛彈部隊,是一支不同於現有的陸、海、空三軍的新型部隊,是一支能夠遠距離、高準確度命中目標的部隊,是現代化戰爭中極其重要的後起之秀。興之所至,錢學森大聲疾呼:「中國人完全有能力,自力更生製造出自己的火箭。我建議中央軍委,成立一個新的軍種,名字可以叫『火軍』,就是裝備火箭的部隊。」
「火箭軍」之名由錢學森而來,歷史總是在傳承中發展,今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之成立,就是對歷史的最好詮釋。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