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前希特勒曾力挺中國建海軍 願賣潛艇和戰列艦
抗戰全面爆發前,中國海軍艦艇總排水量為6.8萬噸,大部分艦船為百噸級小艇,且多為陳舊不堪的北洋水師遺留之物。面對這種情況,國民黨政府為了擴大海軍力量,不惜向西方列強大量訂購水面主力艦艇,甚至還向當時中國的敵人日本,訂購了「寧海」號巡洋艦。不過由於種種原因,中德兩國當時的相關交易卻被掩蓋了,而當時德國的元首希特勒,甚至同意將潛艇和戰列艦等先進裝備出售給中國,如果當年這些海軍裝備能夠順利裝備中國軍隊,
中國海軍部長陳紹寬於1937年曾向德國以9,900萬馬克訂購了五艘潛艇(一艘「VII」級,四艘「IIB」級), 其中兩艘並已開工建造, 中國派有80名海軍軍士官在德受訓, 並協商自德國海軍艦隊現有潛艇中先抽調一艘提供我國使用; 然因戰爭爆發與德意日三國於1940年九月廿七日簽定軸心協訂之故, 這些已付過款的裝備全都未能交貨。
孔祥熙率領的代表團訪問德國與希特勒見面, 在這一趟訪德行程中敲定了中國向德國採購U艇的合約。
中國向德國採購的U-IIB型潛艇的三視圖。
從未對外公布中國向德國採購U-IIB型潛艇在德國呂北克(Lubeck)的Flender Werft船廠建造的照片, 可比較上張與下張的不同了解其建造進度,這兩張照片是由合步樓公司拍攝提供給中國政府的。
合步樓公司(HAPRO, 全名為「Handelsgesellschaft fur industrielle Produckte」)於1934年1月成立以統一所有的德國在華工業投資, 中國採購潛艇案即由合步樓公司負責。
中國向德國採購的U-IIC型潛艇完工照片。
「U-120」引起爭議的新帆罩。德國為中國訂單設計的潛艇是根據已成熟定型大量生產的「U-IIB」型重新設計帆罩, 結果非常不成功, 造成後來兩艇在德國海軍一直只能做為訓練之用, 即使在戰時前線潛艇大量損耗兵力不足時亦不肯派這兩艘艇上戰場。
三艘「UIIB」型潛艇「U-17」,「U-12」,「U-21」。
「U-IIB」潛艇_德國海軍的「U-9」號。
「U-IIB」潛艇_德國海軍的「U-16」號。
「U-120」沉沒照片。U-120號自1940年4月20日起在德國海軍服役, 1945年5月2日由於盟軍逼近而自沉, 1950年撈起後拆毀. 有些資料稱「U-120」號潛艇是由於抽水馬桶操作失誤進水而沉沒是不正確的。
除了潛艇以外,當時的中國還向德國訂購了魚雷快艇,並預定成立「陸秀夫」與「許遠」兩個中隊; 但由於1939年二次大戰爆發而無法交運, 此八艘艇全數轉入德國納粹海軍服役。
中國訂造的三艘「S-7」級魚雷艇是在一戰後德國開發的「S-2」級艇基礎上改進的, 圖即為「S-2」號艇. 六艘「S-2」級艇後來全部被賣給西班牙海軍。
在三艘「S-7」級魚雷艇後, 德國再應中國要求開發「S-30」級魚雷艇, 本級艇八艘在二戰爆發後全部被德國海軍留用. 前後兩級艇外觀最大的差別在於「S-7」級與「S-2」級艇的魚雷發射管都是架在體體結構之上, 而「S-30」級艇的魚雷發射管則被整合到艇體之內。
在訂購魚雷快艇的同時,中國還向德國訂購了快艇母艦「戚繼光」號。「戚繼光」(Tanga)艦標準排水量為2190噸, 滿載2620噸, 艦身長299尺, 寬44.5尺, 吃水13.1尺; 裝有四門4寸炮, 37毫米雙聯裝高炮兩座, 20毫米機炮四門; 儲存魚雷24枚. 丹麥接收後將防空機炮改為六門40毫米. 本艦主機為M.A.M.柴油引擎馬力4100匹, 航速17.5節; 乘員200人。
最不可思議的是,1932年初,九一八事變後,中日兩國在政治上的關係越來越緊張,同時新任的國民政府第二位海軍部長陳紹寬,對日本艦隊在中國沿海肆意侵犯,嚴重威脅著中國安全。為加強與日本作戰的實力,國民黨政府希望德國能夠幫助建造包括戰列艦在內的主力戰艦。據說德國方面認真考慮了中國的要求,並向希特勒做了請示。然而,直到中日戰爭爆發,這一份的計劃,還只是計劃。現在,有關當年戰列艦的計劃,只能由網友的電腦CG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