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哨所,去過一個算你牛
來源:解放軍報客戶端綜合
邊關哨所,是邊防警戒分隊或哨兵執行任務的軍事防務設施,在我國有著悠久漫長的歷史。從烽燧傳信到卡倫戍守,再到現代化哨所矗立邊關,不同時代的邊防性質不同,哨所擔負的職能也不同。接下來,為您盤點,那些鮮為人知的「邊防哨所之最」。
一、我國條件最艱苦的哨所
1、查果拉哨所
位於中印邊境的查果拉哨所,海拔5318米,氧氣含量只有內地的35%,年平均氣溫零下10攝氏度,5個固定巡邏點都在海拔5500米以上,最高點位海拔6900米,是全軍海拔最高、最艱苦的哨所之一。查果拉在藏語中的意思是「鮮花盛開的地方」。但現實中,這裡卻是「走路一步三喘,睡覺經常失眠,說話被風吹遠」。走上查果拉,無論站崗還是巡邏,都不僅是在履職,更是在拚命。
2、神仙灣哨所
神仙灣哨所位於喀喇崑崙山脈中段、新疆皮山縣境內。這裡最大海拔高度為5380米,是高原上的高原。年平均氣溫低於零度,晝夜最大溫差30多度,冬季長達6個多月,一年裡17米/秒以上大風天占了一半,空氣中的含氧量不到平地的一半,而紫外線強度卻高出一半。1982年,中央軍委授予神仙灣哨所「喀喇崑崙鋼鐵哨卡」榮譽稱號。
3、河尾灘哨所
河尾灘哨所,屹立在海拔5418米的喀喇崑崙之巔,是世界最高的駐兵點。堅守在這裡的哨所官兵鐵心戍邊,用豪邁情懷演繹年輕一代對祖國的忠誠。
4、伊木河哨所
位於祖國雄雞版圖雞冠子頂端的伊木河哨所,是中國最冷的邊防哨所。這裡地處大興安嶺深處,地勢偏遠,氣候惡劣,最低氣溫達零下五十七度,冬季大雪封山,出不去進不來,一年有近半的時間與世隔絕,所以素有「雪域孤島」之稱。
5、紅其拉甫哨所
紅其拉甫位於平均海拔4200米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那裡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區的48%,年平均氣溫在攝氏零度以下,駐守在這裡的官兵常年巡邏護邊都是化雪水、啃干饢、戰嚴寒、抗缺氧、耐寂寞。
二、我國「東南西北」四極哨所
「東方第一哨」
北緯48°15′42″,東經134°40′32″,交會出祖國最東端的邊防哨所的坐標。在祖國東北邊防線最東端的一個無名角落,坐落著被稱之為「東方第一哨」的烏蘇鎮哨所,駐守在那裡的戰士,是第一個把太陽迎進祖國的人。烏蘇鎮邊境新的國旗旗杆,據說比天安門廣場的還要高10厘米。
「南海國門第一哨」
上圖:「南海第一哨」。李建偉攝
東經112°50′,北緯8°52′,距離祖國大陸1400多公里的華陽礁,是人民海軍在南沙駐守的最南端的一個礁盤,被譽為「南海國門第一哨」。關於南沙,守礁官兵會給你講很多:「南沙地區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總儲量估計將近200億噸。我們天天駐守在這些高溫高濕缺水少菜的礁堡上,就是為了保衛我們的海洋國土,捍衛我們的海洋權益。」
「西陲第一哨」
上圖:斯姆哈納邊防連戰士在巡邏。
東經73°56′,北緯39°43′,海拔2910米,斯姆哈納邊防連駐守在祖國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人稱「西陲第一哨」。官兵們一天經歷四季,是全國最晚看到太陽、最後送走夕陽的人——這裡與北京時差3小時20分。1962年,哨卡的第一任教導員楊親鎖帶著15名戰士,就靠著三峰駱駝一口鍋,在這「抬頭雪茫茫,低頭土黃黃」的雪域荒漠安了家。16條漢子抱成團,發出「不做雪山的奴隸,要做雪山的主人」的錚錚誓言,硬是在荒涼之地夯出了第一個地窩子,栽下了第一株新綠。
上圖:北極哨兵。蓋旭輝攝
「北極漠河」
東經122°21′,北緯53°33′,正是地處祖國版圖「雞冠」上、被譽為「北極英雄連」的黑龍江省軍區邊防某部駐地漠河。一天天,一年年,官兵們駐守在這個擁有多項全國之最的地方:緯度最高——北緯53°33′,氣候最冷——最低可達-57℃;冰封積雪期最長——240天以上。特殊的哨位,神聖的使命,激勵著一代代北極哨兵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恪盡職守,履行職能。在連隊榮譽室內,四次榮立集體二等功、八次榮立集體三等功等的錦旗和證書掛滿四壁。
【延伸閱讀】
品讀邊關哨史
古代邊防主要是「夷夏之防」,即防止游牧民族南下襲擾,「內防大於外防」,哨所主要職能是稽查、捕逃、收稅、防偷襲等;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邊防才真正轉變為「中外之防」;辛亥革命實現了由王朝國家向民族國家轉變,邊防由「內防轉向外防」,哨所才真正意義上有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職能。
在清代以前的漫長時期,哨所被稱為烽火台或者烽燧,俗稱烽堠、煙墩,最早始於西周。歷代在一些重要的邊防要地都設有烽火台,以烽煙傳信。烽火台的形狀大體為方、圓兩種,其出現早於長城,但自長城出現後,長城沿線的烽火台便與長城密切結為一體,成為長城防禦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哨所在清代稱為卡倫,亦作喀倫、卡路、喀龍,為「台」或「站」的滿語音譯,在清代的社會治安以及邊防建設、疆域形成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於任務、作用、設置地點和條件不同,卡倫有多種形式。如戰時「營前卡倫」,負責警衛和探察敵情;在禁區、山場、礦山設置的卡倫,負責查禁私人採伐捕獵;設置於山川要隘處的卡倫,負責維持秩序,保證交通安全等;在一些遊牧部落設置的卡倫,防止牧民越境放牧,避免發生糾紛;在邊境地區設置的卡倫,則是為了保衛邊疆,巡查國境。
清代卡倫可分為3種類型。常設卡倫:長年駐守在一地的卡倫,如伊犁將軍所在地伊犁四周重要通道隘口,設立了27座常設卡倫。季節卡倫:住卡官兵流動駐守,隨游牧民族逐水草遷徙,又謂之移設卡倫。添撤卡倫:在固定的地點,按季節設撤的卡倫。這種卡倫除擔負季節性偵察瞭望任務外,還警衛采玉、礦山、屯田等季節性生產場所。
新中國成立後,哨所在國防安全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軍不斷加強邊關哨所建設,官兵戍邊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數九寒天,喀喇崑崙山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而駐守在這裡的神仙灣邊防連的新營房裡卻暖意融融,「氧吧」「網吧」「話吧」一應俱全。綏芬河哨所是我軍第一個裝上電梯的哨所,士兵執勤可以直接從地面到崗樓。駐黑瞎子島邊防某部新落成的保溫觀察哨樓和雷達保溫哨樓內,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觀察設施,不但讓官兵告別風吹日曬,還讓執勤管控更加快捷高效。
哨所,邊關的名片。許多哨所還承擔起國防教育的重任。某部「東方第一哨」被列為黑龍江省國防教育基地,每年有將近3萬名中外遊客來這裡接受教育和精神洗禮。
(來源:解放軍報客戶端綜合 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91981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