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航母? 航天母艦?欲解其義,先正其名。顯然,現在多家媒體報道的「飛行航母」也好,「空天母艦」也好,都是在「航母」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新詞彙。現代軍事中,「母艦」指的是能夠為其他作戰單位提供攜帶、承載、補給、保障、停靠等服務的大型艦隻。而航空母艦,顧名思義,便是為航空戰機(也就是在大氣層內作戰的飛機)服務的母艦。從這個角度上講,叫作「飛行航母」是最合適的。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軍便提出了外太空作戰的思路。如今,各大軍事強國也紛紛把目光投向外太空。太空作戰的主要方向包括:通過太空武器,對地面目標進行打擊;通過太空武器,攔截途經外空的洲際彈道飛彈等兵器;直接攻擊敵對方的太空目標;防範敵方太空武器的打擊。在這種體系中,為小型航天戰鬥機提供支持的航天母艦,將擔負起核心的重任。航天母艦可以被認為是太空梭和空間站的集合體。它相比一般太空飛行器而言,體形更龐大,配備有指揮、通信、補給、維修、承載等多項功能,不但能為我方小型太空飛行器服務,同時也可作為太空一線的指揮平台,或作為軍隊各項物資和信息的交匯節點。航天母艦可以被認為是太空梭和空間站的集合體。
艦上所有最重的甲板均採用減輕結構。機上結構全新輕型材料(前段時間的神龍號能過試驗的外金屬材料),艦上所有最重的甲板均採用減輕結構。艦艙內實施分隔式密封處理,艦載四隻超大型緊急降落傘用於迫降。艦上全新多種我國最高最高級科技,如神七上試驗的溫度調節氧氣循環超小型核電大型密封隔艙以及隱型系統各種航電雷達等等。動力系統由一座核動力發電站,一座小型備用核發電機,四座大風力發動機,兩座大噴氣式助升發動機,後兩座中型加速推進器。保護系統由機載防空系統和艦上各類飛機實施保護外,方圓四百公里配置四座無人式防衛塔,搭載對空飛彈及雷射系統實施全方位跟蹤保護,還加上太空配置跟隨式雷射發射器實施遠程防衛。最終的防衛就是本土戰略(核)武器了。
在未來的戰爭中,一架「航空母機」可以攜帶大量無人機,飛臨戰區邊緣,然後投放出無人機,深入危險戰區,進行偵察、巡邏和攻擊。這個時期內,由飛行員駕駛的「母機」則一直在戰區邊緣徘徊,監控、指揮無人機作戰。由於母機本身不需要深入敵境,其受到的威脅並不太大。一旦敵軍的火力威脅迫近,航空母機可以果斷撤離。至於攜帶的無人戰機,即使被擊落,也不會因此損失飛行員。對現代戰爭而言,這種高技術人才的拯救是具有戰略意義的。不過,儘管擁有成熟平台,這種「飛行航母」依然必須解決現實的技術問題。比如說,如何在母機本身高速飛行時,進行無人機的釋放和回收。
航天母艦一般不單獨活動,它總是由其他艦隻陪同,合稱為航天母艦編隊,又稱航天母艦戰鬥群。整個航母編隊可以在航天母艦的整體控制下,對數百公里範圍內的敵對目標實施搜索、追蹤、鎖定和攻擊。因其編隊可同時使用多兵種、多艦種、多機種,能開闢獨立的空戰場,真正做到全天候、大範圍、高強度、長時間的連續戰鬥,實現中遠海的一體化聯合作戰。
航天母艦的主要任務是以其艦載機編隊,奪取本土之外的制空權和制海權。航天母艦是一支航天母艦艦隊為中心的核心空中基地。它率領一支包括4架太空梭、2艘太空拖船、1個軌道燃料庫和1個太空補給站組成的巡天艦隊。據悉,美國現已設計出的一艘航天母艦可以配備由近百名太空人組成的航天軍,他們都受過專門的航天作戰訓練,善於在太空中刺探情報和打擊敵方目標。太空梭可以在航天母艦上面起降,艦上配備了火箭、飛彈、原子彈頭、雷射炮和定向能武器。美國軍事科學家預測,到2032年,美國天軍將至少有3艘核動力航天母艦部署在太空同步軌道上。2000年9月12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載著7名太空人順利地與阿爾法國際空間站對接成功,從而為國際空間站技術的未來發展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