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德或成亞洲版古巴飛彈危機:中國要小心

在朝鮮宣布「氫彈試驗」成功後,韓國國防部於本月12日宣布,韓美將在韓國部署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THAAD,即「薩德」系統)。這標誌著美國推行的亞太反導系統取得了重大進展;如果該系統建成,將嚴重威脅中國的核報復能力,並且在根本上危及中美兩國的戰略穩定性。

美國國防部早在2012年就提出,將以美日韓和美澳日兩個三邊同盟為基礎構建亞太反導系統;特別是將在美國的盟國及海外基地,部署更加先進的攔截器和雷達系統。韓國礙於中國的反對,對這個計劃一直持曖昧不明的態度。2014年5月至9月,美韓就部署「薩德」系統的問題頻繁互動,引起中方密切關注;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除了駐韓大使表達中方關切外,中國的國防部和外交部官員也頻繁訪韓展開外交攻勢;至2015年10月,韓國宣布朴槿惠總統訪美將不會討論部署「薩德」系統的問題,這一風波才暫告平息。然而,朝鮮進行第四次核試驗使得形勢轉瞬逆轉,韓美藉機重啟了部署「薩德」系統的談判,並堅持這一部署是針對朝鮮,將不會威脅到其他國家的安全。

然而從技術角度分析,韓國部署「薩德」系統不僅對於提高對朝防禦的作用有限,其「不威脅其他國家」的說辭更是令人難以信服。無論部署的初衷是什麼,其對中國國家安全和中美戰略穩定性的威脅卻是客觀存在的、不會因外交辭令而改變的。

「薩德」系統只對朝鮮不對中國?

資料圖:薩德(THAAD,末端高空防禦系統)

「薩德」系統是美國研製的新一代彈道飛彈攔截系統。彈道飛彈的飛行過程成一條拋物線,可以分為上升段、中段和末段;而「薩德」系統即針對彈道飛彈的末端飛行進行攔截。一個「薩德」系統作戰單位包括了發射系統、攔截彈、指揮系統和雷達。這其中最核心也最具爭議性的就是其裝備的X波段雷達,FBX-T。

該型雷達具有兩種工作模式:第一種是作為「薩德」系統攔截彈的火控引導雷達,僅限於追蹤飛彈飛行末端的軌跡,主要執行的是戰術任務,因而對戰略飛彈的探測能力有限;第二種則是作為美國飛彈防禦系統預警的一環,監視敵方發射的戰略飛彈並向北美總部提供早期數據。學界對於第二種模式的探測距離有著多種估計值,以彈體為目標的探測距離在1200公里至2700公里之間。在這裡我們取人民大學吳日強副教授的估計值,假定在1200公里處FBX-T對彈道飛彈有完整的探測和識別能力。

結合地圖我們不難看出,如果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那麼一旦它的雷達系統轉換為第二種工作模式(一些學者認為兩種模式的切換隻須8個小時),那麼不僅僅是朝鮮半島,整個華北和華東地區乃至渤海、黃海和東海的彈道飛彈發射都將處在其監視下。這已經遠遠超過對朝飛彈防禦的需要,而開始擠壓中國戰略飛彈部隊的機動和作戰空間了;這將嚴重損害中國的核報復能力(我們將在下一節進一步討論)。

為了打消中國對於以上這一問題的疑慮,美國和韓國的軍政官員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理由,總結來看其論證的基本邏輯是:第一,朝鮮政權始終處於不穩定和缺乏信譽的狀態,加之其在常規武器方面處於絕對劣勢,因此始終存在「朝鮮對韓美發起有限核打擊」的危險,加強東北亞的飛彈防禦是必要的;第二,「薩德」系統作為新一代的高空末端反導系統對於韓國來說是必要的,其與韓國已有的「愛國者-3」、「綠松」等反導系統可以形成高空、中空、低空的梯次攔截網,從而使得韓國更加安全;第三,基於以上兩點,「薩德」系統的雷達將處在的第一種工作模式,也就是說戰略飛彈的探測能力有限,不會用來削弱中國的核報復能力,因而不會威脅到中國的戰略安全。

但是當我們仔細探究時就會發現,這種論證無論在邏輯上還是在現實中都是不能成立的。首先,朝鮮政權是一個追求自我生存而不是自我毀滅的政權,因而它更可能用核武器來進行討價還價而不是同歸於盡,使用火炮、常規彈道飛彈和火箭彈進行有限的邊境摩擦是更符合其利益的選項,因此類似以色列鐵穹系統的技術更符合韓國的利益。第二,即使承認「朝鮮的有限核打擊」是有可能的,但從技術的效用上看「薩德」系統的意義也不大;畢竟美國國防部向國會提交的報告也承認,在韓部署的「薩德」系統只能保護韓國南部,無法覆蓋作為人口和經濟的中心區首爾,並且預警時間沒有顯著縮短。第三,美韓向中國保證,不啟用第二種工作模式完全是依靠外交辭令而非實實在在的行動,中國如何能夠信服?

從整個中美關係和東北亞的大局來看,由於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帶來的壓力以及中美關於地區和全球性議題的利益衝突,中美關係已經進入一種缺乏相互信任的狀態,雙方都不會輕易相信對方的外交表態。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只要客觀上在東北亞擁有威脅到中國戰略安全的手段,無論在外交表態中如何釋放「善意」和「承諾」,中國都不會相信美國在衝突關頭不會使用它。因此,「薩德」系統的風波還將隨著中美博弈持續一段時間。

一場亞洲版的「古巴飛彈危機」?

「薩德」系統在韓國的部署,讓人不禁想起五十多年前的古巴飛彈危機:蘇聯通過在靠近美國的古巴部署中程飛彈,以彌補對美本土戰略打擊能力的不足。實際上,從技術和戰略後果的角度分析,這兩場危機存在著不少的相似之處;雖然後者不至於到全球核戰爭的危險地步,但中國有必要從當年美國的處境中吸取教訓。

正如前文所述,「薩德」系統對中國的威脅主要集中在其裝備的X波段雷達FBX-T。「x波段」是雷達波段,代表的是發射的電磁波頻率(波長)範圍。一般來說,高頻(短波)的波段一般定位更準確,能夠更加精確地識別目標的特徵,工作距離較近、範圍較小;低頻(長波)的波段工作距離較遠、範圍較大,但對目標的識別能力較弱。這就造成了飛彈防禦的一個兩難:長波雷達「看得更遠」,一般擔任早期預警的角色、監視從遠處來襲的飛彈,但「看得不清楚」,不能進行目標識別;短波雷達「看得更清楚」,恰當的部署位置甚至能夠使其觀測到彈頭與彈體的分離,從而將真彈頭和誘餌分辨出來,但是「看得太近」;因此,識別出真彈頭和誘餌的任務能否完成,關鍵一步就是能夠否在靠近假想敵的前線找到合適的短波雷達部署地點。

實際上,X波段雷達的靠前部署,也是美國對飛彈防禦現有技術瓶頸的無奈之舉。史丹福大學的迪安·維克寧博士指出,飛彈和反導的天平平衡取決於雙方的實力差距:對於朝鮮或伊朗粗糙的飛彈突防技術,飛彈防禦系統能夠發揮出識別和攔截的效能;但是對於更加先進的俄羅斯和中國飛彈,恐怕就無能為力了。美國官方也坦承,現有的反導系統無法滿足戰略需要,對於俄羅斯和中國的戰略飛彈缺乏應對手段,因此2015年國防預算需求中有兩個項目與目標識別技術有關。然而在現有的技術瓶頸無法實現驟然突破的情況下,美國必須尋找其他方法來提高目標識別水平。因此,在俄羅斯和中國周邊部署短波雷達,就成了美國提高反導能力、削弱假想敵核報復能力的最便捷方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90449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